莊子是先秦諸子百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不落俗套,對現實生活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理解,構建了自己完整的思想體系。讀《莊子》,蘊含著莊子崇高的自然,反對人為,同時以“言不足”的精神境界,達到“自然之美”、“虛靜之美”、“物化之美”,是其美學思想的核心,具有明顯的文學特征,也表現出最理想主義的美學思想。
關鍵詞莊子美學核心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為內、外、雜三部分。《莊子》表現了莊子鄙棄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中保持獨立人格,追求無憂無慮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以及他的“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精神領域。莊子崇尚自然,主張以簡單為美,同時在精神上翺翔於“無有之地”,跨越時空的限制,進入沒有過去和現在,沒有超越知覺的生死的“忘”的境界。莊子的道德生活其實是壹種藝術生活,與藝術家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達形式具有明顯的文學特征,也表現出最理想化的美學思想。
壹個
自然美壹直是學術界的壹個難題,尤其是《莊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至今沒有定論。學術界有人認為莊子沒有自然美。他們以莊子生於亂世,莊子人生觀的核心是“全生”和“養生”為由,認為莊子既沒有時間也沒有樂趣去關註自然的美醜。還有人通過《萬物論》中的“萬物和諧”、“醜物中亦有道”來否定莊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莊子所崇尚和欣賞的。承認《莊子》自然美存在的學者,大多是從自然精神層面進行論述,而忽略了《莊子》對自然景物美的發現和描寫。我覺得這不夠客觀和準確。鑒於自然美在中國美學中的重要地位,我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和解讀自然美,尤其是《莊子》文本中蘊含的自然美思想。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認為“天道自然無為”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改變的。因此,他提出了“誰也不能毀天,誰也不能以理毀命”,主張尊重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而不是以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它們。莊子的自然主義哲學體現在《莊子》壹書中,形成了“簡單即美”和“尊重自然、重視真理”的美學思想。莊子認為,美在於自然,任何人為的藝術都是對自然美的破壞。他在《萬物論》中通過比較天、地、人的聲音來說明這種自然之美:“地之聲使人知萬物,而人之聲勝於竹”,“天之富者,自吹各種異,使自己鹹,怒者,惡也!”民樂是指人們用絲竹樂隊演奏,是人為的,屬於劣等音;地聲是自然界風吹孔竅發出的聲音,可以由風的大小和孔竅的不同形狀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自然是自然的聲音,是很多人發出的,不依賴任何外力。
天地之大美。莊子在《西遊記》中無意中透露了他的“大美”思想,專門論述“天道無為”:“天地有大美,而無所言,四時有明法,萬物有理而無所言。聖人,原天地之美,萬物之理,是人無為之理,大聖不為,天地觀也。”莊子主張聖人要模仿世間萬物自然無為的狀態,做到“無字”、“無議”、“無言”,從而無為而治。同時,在《秋水》壹文中,莊子對“天地之大美”有意味深長的描述:“秋水來時,百川填河,河水大流,兩...河伯開始看臉,看著大海嘆息:‘野語有雲:吾謂之也。.....但不是空的……”莊子用河伯比喻有出息的小知識,用北海比喻無為,河伯見北海之恥引發了以下北海的萬物壹體思想,贊美“大美”的無限性,調侃“小美”,巧妙地將審美主體的感受與審美客體的磅礴氣勢結合起來。
自然簡單的美。崇尚自然美就是崇尚簡單美,因為簡單是萬物的自然狀態。莊子說:“雕既是切,又是返樸歸真。”尚樸必須提倡“順應自然”,反對雕琢。但莊子並不完全否定事物外表的美,只是反對違背事物自然本性的人為破壞。他指出:“簡約不殘,這是犧牲!白玉不毀,就尷尬了!”莊子及其後學者在《漁父》中也提出了“天道貴於真理”的理論。對於“天”,莊子認為“無為即天”,而對於“真”、“理”,自然要受天的影響。《莊子·漁父》進壹步說,它是“真,誠至也。不精不誠,不動人。.....如果真理在裏面,上帝在外面活動,所以它是真實的。”簡潔的嚇人。
二
“虛靜”與“物化”理論;老子最早在《道德經》中提出了“要空,要靜,要信”的思想。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虛靜”說,認為虛靜是進入道境的必要心理狀態。《莊子大師》曰:“斷肢則靈,離形則知,同大同也。這叫坐忘。”莊子的“坐忘”是“虛靜”,是使人忘記壹切存在,忘記自己的存在,拋棄壹切知識,達到與道合壹的境界。莊子認為,虛靜只有在“棄學棄智”的基礎上才能達到。但是,只有達到了空與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拍照,才能繁榮藝術創造力,才能創作出與大自然的本性完全壹致的作品。莊子的“虛靜”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的作家、文藝理論家或多或少都受到莊子“虛靜”說的影響。“物化”論:莊子的“物化”論與其“虛靜”論有關。莊子認為,“虛靜”是認識“道”的方式和方法,是進入道的境界必須具備的壹種精神狀態。就創作主體而言,要有“虛靜”的精神狀態,這是能否創作出自然藝術的關鍵,從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關系來看。必須達到實體化的狀態。什麽是“物化”?在莊子看來,人進入壹種虛靜的狀態後,會忘記壹切,甚至忘記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覺器官的束縛和限制,從而達到“大徹大悟”。作為造物者,主體人似乎不復存在,主體的“性”(天)與客體的“性”(天)合而為壹,就是進入“物化”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合天”。在這種狀態下的創作,自然是與自然完全壹致的。在養生領域,莊子解釋說,清靜無為可以使人舒適快樂,不為煩惱所擾,從而長壽。在美學上,解釋了空靜之美,即無為之美,簡單之美,所謂壹而三,三而壹。“勃之誌,解之謬心,去德之勞,塞之道。貴富貴嚴,名利六,智伯也;寬容色、理、氣、意也是不對的;邪欲、情緒、喜怒哀樂也累;”⑩這裏主要闡述養生理論,列舉困擾、侵蝕、破壞人的真實性的24個因素。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三項:“智伯”(擾亂意誌)、“誤解心靈”(束縛心靈)、“累德”(拖累德行)、“攔路”(堵塞道路)。只有去除他們的道德幹擾和疲勞,才能恢復空無作為的自然本性,達到健康美學所要求的目的。
《天道》曰:“天下惜道者有書。書不是文字,文字貴。語言中有價值的東西就是它所表達的意思。妳不能說妳想要什麽,但世界是寶貴的。然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天下知之!”莊子說“順乎意誌者”就是道,語言可以用“各種名”來表達事物,但沒有“各種名”就不能表達道。莊子“不可說”的論述雖然是關於道與言的關系,但對文學藝術之美有很大的啟示和影響,文學語言的藝術,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學;但還有另壹個方面的問題,那就是文學中最精致、最美麗、最迷人的東西,往往是語言無法表達的。文學中的美,就是那些感興趣的微秒,復雜的情感,崇高的境界,悠長的韻味等等。
三
《莊子·外物》篇說:“編筐之人,陷魚太深,忘筐;蹄子在兔子身上,他得到了兔子,卻忘記了蹄子演講者如此關註,以至於忘了自豪地說些什麽。“在莊子看來,言不能盡意,即言不能盡意。他說:“語言中珍貴的就是意義。“妳不能說妳想要什麽。”(天)莊子強調語言的局限性,指出不可能完全表達人復雜的思維內容。這種認識在壹定程度上符合人們認知實踐的實際情況,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但莊子以言不盡意為基礎的“得意忘言”說,對文藝創作影響深遠。文學作品要求有意蘊、有回味,往往要求事半功倍,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莊子的“得意忘言”說,恰恰揭示了文學創作中言意關系的奧秘。這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產生了重大影響。魏晉以後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註重“言外之意”的傳統,為意境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田蕓》中,莊子還論述了“自然”的特點:“聽其聲而不聞其聲,而不聞其形,其形充滿天地,包裹六極。”郭象註:“此為無喜之樂,喜為至善。”其實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聲音大希望”。意思是反對用片面的、有限的聲樂破壞或代替美國的自然聲音。《莊子·外物》壹文說:“做乞丐的人,陷在魚裏太深,忘了魚;蹄子在兔子中是如此,他得到了兔子卻忘記了蹄子;說話的人太在意了,以至於忘了驕傲地說出來。”提出所謂“自鳴得意忘詞”理論。在莊子看來,言不能盡意,即言不能盡意。莊子強調語言的局限性,指出語言不可能完全表達人的復雜思維。這種認識在壹定程度上符合人們認知實踐的實際情況,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然而,莊子基於言之不全的“得意忘言”理論對文藝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文學作品要求有意蘊、有回味,往往要求事半功倍,追求“味外之意”和“意蘊”。莊子的“得意忘言”說,恰恰揭示了文學創作中言意關系的奧秘。這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產生了重大影響。魏晉以後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註重“言外之意”的傳統,為意境理論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總之,莊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他對美的追求,對人生的追求,永遠是壹個向上的過程。只有強調個體生命的自由,美與醜、善與惡、喜與悲才能上升到自然的境界。重視自我,人性與生命的完全和諧,這是莊子想留給後人的美學思想的精髓。
參考
1.陳寅恪。莊雪文藝觀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1993。
2.論曹處機與莊子。第壹版。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3.劉紹金。莊子與中國美學。第壹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陳鼓應莊子。第壹版。三聯書店,1999。
4.張。莊子說。第壹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王小語。《莊子內篇》莊子通新解。第壹版。嶽麓書屋,1983。
6.同慶柄。胸襟的冷漠與美的發現——論審美的空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