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該鎮按照“穩糧擴油、經濟作物增收、規模化養殖、優化品種”的思路引導農民發展農業,強調要穩定糧食生產面積。
以確保糧食安全。該鎮主要種植“壹米壹油”兩種栽培物,這兩種主糧作物均為良種生產,相繼種植,其中水稻收獲面積5萬畝,糧食產量35萬噸;油菜占地2.75萬畝,有蔬菜、瓜果生產基地5000畝,果樹、苗木、花卉生產基地5000畝。糧食、果樹、飼料的種植比例大致為38: 52: 65,438+00,趨於協調。農作物種植的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機械化耕作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牛耕地和人工收割方式。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將逐漸成為發展趨勢和投資亮點。為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1997年,政府號召群眾增加經濟作物種植,種植了果樹、栗子、石榴、大棗、蘋果等。在低產田上,這是領導批準的。2001年,何昌林鎮根據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和政府要求,利用低產田、廢棄田在全鎮實施退耕還林和防護林造林工程。該鎮驗收後的退耕還林總面積為34004畝。全鎮林地面積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8%。有林地的林種分布如下:防護林約9000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5586畝,主要樹種為馬尾松、黑松、濕地松、杉木;用材林2000畝,主要樹種為意大利楊;果林面積約800畝,主要分布在白馬、茶山、洪光、長崗、夏穎等村。主要樹種有油桃、李、杏、柿、棗、蘋果、板栗、石榴、葡萄等。苗圃花卉基地***500畝,主要分布在湖濱、茶山、洪光、白馬等村。主要樹種有香樟、紅梅、廣玉蘭、合歡、垂柳、銀杏、楓香、桂花等。
何昌林鎮的經濟林果林業和花木苗圃林業發展很快,主要集中在青陽村、白馬村、洪光村和茶山村。以白馬村白馬山果園農場為例。場地位於肥東縣東南部白馬山腳下,占地面積1500多畝,其中山地近1000畝。現有專職員工5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人,中級以上職稱人員2人。它是壹個專註於研究和生產水果新品種的專業領域。現已開發葡萄、棗、桃、李、杏、石榴優質果園600余畝,並與安徽農業大學、浙江大學長期合作,研究水果新品種的引進、改良和推廣。2004年,該廠引進省林業廳種苗站投資500萬元建設省林木良種繁育中心,省花卉協會租賃土地發展種苗基地的項目。省林木良種繁育中心已建成9個3600平方米的低檔大棚和1200平方米的中檔大棚,種植苗木14萬余株。同時,在省花卉協會苗木基地項目中種植了7萬多株風景苗木。農場還與省電力公司簽訂了果園認養合同,認養面積60畝,為農場進壹步完善和優化管理提供了新途徑。白馬山果園農場下壹步將加大水果經濟發展力度,擴大規模,突出特色,堅持“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壹系列服務,走出壹條水果規模化經營致富之路。同時,依托農場的區位優勢和樹、山、水等資源優勢,從發展農家樂旅遊定位,逐步打造旅遊觀光農業基礎,大力發展旅遊經濟。長林“2814”漁場占地5600畝,擁有精養魚池403個。市場上水產品總量2200噸,產值11萬元,凈收入300萬元,特稅42萬元,其他稅20萬元。“豬-沼-魚”生態農業模式已初步形成,並將逐步發揮效益。長林“2814”漁場的開發,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該鎮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其他地方利用荒水養魚1,000多畝,水產品上市量約200噸,產值1萬元,凈利潤25萬元。2001年,夏穎村利用圩區230畝棄田和低產田挖池塘,承包給個人養殖魚蝦。現在村裏是全鎮放養面積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面積達300畝,實現了魚、蝦、蟹、鴨的立體養殖。同時,巢湖沿岸壹些村莊的農民平時忙於農活,閑暇時捕撈水產品,屬於非職業漁民。這些捕撈活動由巢湖管理處統壹管理。
管理,需要繳納費用,並且必須按照規定具體物種,保護巢湖生態資源。該鎮的三個圩口和夏穎村都有休閑垂釣場所,供當地人和外地遊客休閑活動,目前發展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