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閱讀:& gt

閱讀:& gt

中國古塔

壹、古塔的歷史

在遼闊美麗的中國大地上,古塔隨處可見。這些形式多樣的古塔,就其優美的造型、精巧的結構、華麗的雕刻和裝飾而言,可與中國其他種類的古建築相媲美。但在中國早期的古建築中,有樓、有亭、有廊、有墓、有橋、有宅,沒有塔。原來該塔不是中國固有類型,而是外來建築。塔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原有的建築形式相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築類型。

寶塔最初產生於印度,是壹種佛教建築。公元前5、6世紀,佛教在古印度由釋迦牟尼創立,佛塔是用來保存或埋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遺物”的建築。遺物,本義是屍體或屍骨。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死後,弟子將其遺體火化,形成許多晶瑩的佛珠,稱為舍利子。還有其他骨頭、牙齒、毛發等,也稱為遺物。後來擴大了,德行較高的僧侶死後焚燒的骨頭和牙齒的遺骸也叫舍利子。

古印度的佛塔有兩種:壹種是埋葬舍利子和佛骨的“提取擋浪”,屬於墳墓性質;另壹種是所謂的“撐”或“作底”,裏面沒有舍利子,稱為寺廟,即所謂的塔寺。公元壹世紀的東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古塔也傳入中國,並與我國固有的建築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結合,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古印度的“支提”在中國發展成了石窟寺,而埋葬和供奉舍利子的“提取和擋波”則發展成了各種古塔。從古塔的發展歷史和現存實物來看,無論是否有舍利子埋藏其中,都稱之為佛塔。可見,中國的古塔是由古印度的“抽浪擋浪”演變而來的。

從漢字的發展史來看,早期漢字中沒有“塔”。佛塔傳入中國時,其名稱被翻譯成各種形式,人們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有的音譯,有的意譯,有的形譯。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名字,如“抽堵浪”、“偷女”、“佛圖”、“寶塔”、“方墳”、“圓墳”、“高仙”、“苗嶺”等。後來人們根據梵文“佛”字的韻“布達”創造了壹個“答”字,並加了壹個“土”字,表示墳墓的意思。這樣,“塔”字既準確地表達了其固有的埋藏舍利子的功能,又從音韻上表明它是古印度的原始建築,準確、貼切、奇妙,所以“塔”這個名稱廣為流行。

印度提取和擋波,中國固有建築形式與民族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既是外來文化中國化的過程,也是中國古塔從無到有的變化和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古塔與古印度波相比,在形式、結構、布局和功能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印度半圓提取波壹傳入中國,首先與中國原有的高貴突出的建築形式相結合,出現了亭臺樓閣。中國第壹座佛教寺院白馬寺的寶塔就是這樣壹種建築形式。後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建築材料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亭式塔、密檐塔、花塔、金剛寶座塔、過街塔等。也出現在我們國家的土地上。就連與古印度塔十分相似的喇嘛塔,在建築造型和裝飾藝術上也加入了許多中國元素。顯然,從塔的形式來看,印度的提取波在中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古印度,舍利子在提取和阻斷的浪潮中被埋葬和供奉。在中國,地宮壹般建在塔下,埋葬或供奉遺物。這是印度的抽堵波和中國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古塔與印度寶塔相比,不僅有塔、塔、疊座,還有地下宮殿,在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現當代古塔維修過程中,人們還在塔頂發現了遺物,這說明塔下的地宮並不是中國古塔埋藏遺物的唯壹地方。然而,地下宮殿的出現是印度提取浪潮中國化的壹個重要標誌。

在古印度抽堵浪的時候左右,雖然有少數附屬建築,但都很簡單。在中國古塔的周圍或旁邊,有巨大的建築。在這些建築中,有大廳,走廊,亭臺樓閣。起初,這座塔位於寺廟的中心。佛寺、佛寺等。圍繞著佛塔而建。隨著佛教寺廟地位的提高,寺廟和佛塔並置,或者佛塔放在寺廟後面,甚至搬到寺廟外面,但古塔始終沒有離開寺廟,這是古印度海浪和中國宮殿、宅邸結合的結果。在我國傳播佛教,必須采用我國人民熟悉並願意接受的形式。古印度抽堵浪的傳入和發展,與佛教的傳入和發展是分不開的。因此,中國的古塔不僅充滿了濃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充滿了濃郁的民族傳統文化色彩,從而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壹個特殊類型,成為壹個絢麗美麗的建築奇觀。

二、古塔的發展階段

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和對我國現存古塔及古塔遺址的調查分析,古塔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壹、東漢至初唐是古塔發展的第壹階段。在這個階段,印度的抽堵浪潮開始與中國的傳統建築形式相結合,這是壹個不斷磨合的階段。

佛教和其他宗教壹樣,必須借助實物來傳播教義。除了佛經和佛像,佛教傳播教義的實物是佛塔。據史料記載,在著名的“永平求法”之後,漢明帝於永平十壹年(公元68年)在洛陽修建了中國第壹座佛教寺廟——白馬寺,包括塔。《舊書·史記釋》雲:“白馬寺建於羅鐘,飾以浮圖,繪四美。”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人們對印度著名的佛教徒非常陌生,如佛陀、舍利、翟波等。漢明帝歡迎傳播佛教的使者進入洛陽,其弟楚王劉英成為首批信徒之壹。佛教的教義與中國固有的王權思想、儒家思想和宗教信仰存在差異和沖突。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和解的姿態,努力用人們習慣或熟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擴大自己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印度的半圓提取波無法保持原來的形狀,勢必在迎合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前提下改變原來的面貌。由於年代久遠,當時的建築中沒有實物,但我們從文獻中了解到,中國最早的寶塔主要是亭式建築。《三國誌》和《後漢書》都記載,漢末修建的徐州浮屠寺寶塔是壹座大木塔,塔頂九重銅塔,重要亭閣的塔數不會太少。

那麽,在中國眾多的傳統建築形式中,為什麽佛教傳播者會將提取和擋浪“嫁接”到高層建築中呢?從東漢開始,除了壹些特殊的禮制建築外,從戰國到西漢壹直流行的高層建築逐漸被木質高層建築所取代。無論是宮廷還是地主的莊園,都流行建造木質高層建築。除了居住建築外,還有城樓、市場建築、倉庫建築、了望塔和防禦塔。正是各種高大的木結構建築構成了東漢建築的特色。此外,還應看到,秦漢時期的帝王貴族普遍熱衷於求仙觀空、收露接語錄等。按照“神仙住好樓”的說法,至少在漢武帝時就出現了高達50尺的井字樓(即大木實造的高樓),用來祈福迎仙。因此,木質高層建築不僅是當時最高貴的建築,也是壹種神秘的建築。把提取波“嫁接”在上面,是壹個非常有益的選擇。

雖然沒有漢代寶塔的例子,但從河南古縣出土的陶樓和甘肅武威出土的陶塔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種由框亭和抽出的波浪組合而成的方形木塔,自東漢問世以來,在魏晉南北朝已經久不衰數百年,成為這壹時期寶塔的經典樣式。關於這壹點,《舒威史勞誌》說得很清楚:“每壹座宮塔的體系,仍按天竺舊制重建,從壹級到三級、五級、七級、九級。天下同源而下,謂之‘浮圖’或雲‘佛圖’。”很明顯,“天竺舊形”指的是來自印度的抽堵浪潮,“重建”是多層木質城堡。在木亭頂部放置提取波,應該是這壹時期寶塔的基本形式。順便說壹句,我在此期間也參觀了壹些亭臺樓閣。雖然它們也是抽浪擋浪與中國原有建築形式相結合的產物,但它們並不是這壹時期寶塔建築的主流。

其次,從唐代到遼金時期,是我國古塔發展的第二個階段,也是我國古塔發展的高峰期。

唐宋時期,古塔達到了空前的繁榮。與上壹代相比,塔的總數大大增加,造塔的材料也更加豐富。除了木頭、磚塊和石頭,也使用銅、鐵和玻璃等材料。閣樓式、密檐式、樓閣式的塔處於全盛時期,花塔、印寶塔現已輝煌。這壹時期是從木塔到磚石塔的最後階段。由於材料的變化,建築造型和技術也隨之變化。其中很重要的壹點是,塔的平面從方形逐漸演變為六邊形和八邊形。

根據文獻記載和實物考察,早期木塔的平面多為方形,源於亭臺樓閣的平面。雖然隋唐及以前有少數六邊形和八邊形寶塔,甚至有宋嶽寺十二面塔的特例,但就現存的唐塔而言,大部分都是方形寶塔。但進入宋代後,六角形和八角形的塔很快取代了方形塔。塔平面的變化首先是由建設者從長期的建塔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引起的。我國是壹個多地震的國家,高層建築尤其是砌體高層建築在地震中很容易受到破壞。古代工匠從震害觀察中已經認識到,建築物的銳角部分在地震中容易因受力集中而損壞。而鈍角或圓角部分由於地震時受力均勻,不易損壞。所以考慮到使用性和牢固性,自然要改變古塔的平面。其次,為了滿足人們登塔遠眺的需求,也是古塔平面發生變化的原因。木塔雖然是方形的,但很容易設置平座,讓人從塔裏出來,靠著欄桿四處張望。改成磚塔後,平座也挑不出太遠,人很難出塔,危險性大大增加。改成六邊形或八邊形後,不僅能有效擴大視野,還有助於減小風力,優勢非常明顯。

由於社會習俗的變化,唐宋古塔與遼金古塔在審美特征上存在明顯差異。壹般來說,唐代建造的塔壹般不裝飾。唐人主要追求簡潔明了的線條,穩重凝重的輪廓,親切和諧的節奏。唐代的塔顯示了唐代人民豪放的個性和寬容。而宋人則追求精致、細膩、柔美,所以宋塔的藝術在裝飾、表現、外觀等方面都開辟了新的境界,力圖渲染其令人眼花繚亂的輪廓變化和頗為艷俗的形式美。至於與宋對抗的遼、金,他們在唐風與宋韻的交融中,書寫了中國古塔黃金時代的又壹輝煌篇章。宗教的內在吸引力是造塔者盡力表達的唯壹主題。

第三,從元代到明代再到清代,是中國古塔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元代以後,塔的材料和結構技術沒有更高的突破,但在形式上有了壹些新的發展。最明顯的是,隨著喇嘛教的傳播,瓶狀喇嘛塔進入了中國佛塔的行列。這座具有濃郁異國風情的塔長期保持著它們厚重、結實、豐滿的外形。在元朝至清朝的600年間,這種塔形的主要變化是其寶塔(即“十三天”)比例的變化,由元代的尖錐變為直筒。明朝以後,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剛塔的金剛寶座塔,與喇嘛塔壹起,將中國古塔建設推向高潮。但總的來說,自元代以來,佛塔的數量大大減少,但佛塔的建造卻在衰落,而與佛教關系不大的各類文峰塔、風水塔雖然用處很大,但大多粗制濫造,幾乎沒有審美價值。

第三,古塔的組成部分

雖然中國古塔種類繁多,建築材料和建造方法不盡相同,但基本構造基本相同。古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閘四部分組成。

1.地下宮殿

地宮又叫“龍宮”、“龍穴”。這是宮殿、寺廟、亭臺樓閣等建築所沒有的。為什麽會有這部分結構?這是因為寶塔埋了舍利子。在印度,文物不是深埋地下,而是藏在塔裏。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的深埋制度相結合,產生了地宮。要建塔,首先要建壹個地宮,埋葬遺物和陪葬品。這類似於中國帝王陵墓的地宮。當然,塔的地宮遠不及帝王陵墓的規模,陪葬的東西也少得多。塔的地宮裏放的主要是壹封石信。石函中有層層盒子,也有用石頭或金銀玉石制成的小棺材。其中壹個曾經是放置遺物的地方。此外,地宮中還埋藏著各種物件、經書和佛像。地宮是由磚石砌成的正方形或六角形、八角形和圓形的地下室。地宮大多深埋地下,只有少數是半地下的。

河北定州靜知寺地宮,又稱“舍利閣”。它位於塔基礎的中間,距離現有地面約60厘米深。屋頂上有壹座石雕。屋頂下有壹個方洞,是地下舍利亭的頂部。地宮的平面是方形的,但不是很規則。地宮南面,門開為拱券。地宮四壁有壁畫,分別是天王、皇帝、梵天王、童子、侍女的傳教像。北墻正面寫有“釋迦牟尼舍利”的牌位,兩側繪有十弟子朝拜的圖案。舍利閣的柱子、牌坊、檀香木、欄桿等彩畫如新,是地面建築看不到的宋代作品。

從前,由於人們不了解塔下地宮的構造,有壹種迷信認為某塔是“海眼”,於是出現了“鎮海塔”的傳說。其實有些塔的地下宮殿已經破損很久了,或者是防水不好,地下水滿了。如果不小心發現這種情況,就會被誤稱為“海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對古塔進行清理和維修時,發現了許多地下宮殿和埋藏在裏面的遺物,如江蘇鎮江的坎羅吉塔、蘇州的虎丘、湖北武昌黃鶴樓前的盛翔塔、北京西長安街的慶壽寺雙塔、吉林農安的萬金塔、雲南大理崇聖寺的千尋塔等。它們為研究古塔的形狀和結構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2.塔基

塔基礎是整個塔的下層基礎,覆蓋地宮。很多塔都可以從塔的壹樓中心到達地宮。早期的塔基礎普遍較低,只有幾十厘米。例如,現存的兩座唐代以前的塔是北魏的宋嶽寺塔和隋代的鯉城寺門塔。在唐代,為了使其更加突出,壹些塔在其下建造了高大的橋臺,如唐代Xi安的小雁塔和大雁塔。到了唐代,樓閣式塔的塔基也開始發展為高大的基座,如山西的泛舟禪師塔、濟南歷城神通寺的龍虎塔等。

唐代以後,塔的基礎發展很快,明確分為橋臺和臺座兩部分。橋臺是早期塔下相對較低的塔基礎。在基座上,增加了專門支撐塔體的壹部分基座,稱為基座。從建築藝術效果來說,它使塔更加雄偉,更加突出。橋臺,壹般比較低,也沒有什麽裝飾。基座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得日益豐富,成為整個塔最華麗的部分。

在臺座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遼金時期,密檐塔的臺座最為突出。遼金寶塔的底座多為“住友”形,意為穩固。以北京天寧寺塔的住友為例。住友酒店是八角形的,建在壹個不太高的基座上。它有兩層腰部。在第壹層束腹中,兩邊各建有六個小龕,裏面雕有獅頭。壁龕由雕刻的柱子隔開。第二次,在腰的下部建了五個龕,裏面雕了佛像。壁龕之間的柱子用火紅色雕刻。上部呈拱形。鬥拱支撐著極其精細的磚欄桿。欄桿是三層蓮花支撐第壹個塔。整個須彌山的高度大約是塔高的五分之壹。它成為整個塔的重要組成部分。

後來,其他類型的塔的基座變得越來越宏偉。喇嘛塔的底座很高,占了整個塔的大部分,其高度約占總高度的三分之壹。金剛寶座塔的基座已經成為塔身的主要部分,座位本身也比上部塔大很多。穿越塔下面的座位也比上面的塔高很多。塔的基座部分的大發展,與我國在古建築傳統中壹直重視基座的作用密切相關。它不僅保證了上層建築的牢固性和穩定性,還收到了藝術的雄偉效果。

3.塔身

塔身是古塔結構的主體。由於塔的建築類型不同,塔身的形式也不同。不同類型的塔是根據塔體的形狀來劃分的。

從塔的內部結構來看,主要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塔的內部是用磚塊和石頭鋪成的,也用泥土壓實填充。立式或部分實心塔也填充木骨,以增加塔的整體連接或增強所選部分的承載能力,但結構仍較為簡單。壹般來說,空心塔是可以登的。這種塔的塔體結構更加復雜,對施工工藝的要求也更高。空心塔體壹般可分為以下幾類:

木地板塔。盛行於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結構壹般是這樣的:塔的內部是壹個自上而下的空圓柱體,塔的兩側各有三根柱子。橫梁和拱門被放置在柱子上來支撐上面的樓層。每層都有精選的平座和欄桿遊廊,可以環顧四周。每層還有壹個塔檐,和壹般的木質建築亭臺樓閣壹樣。裏面有樓梯和地板,可以登上。純木結構,磚墻木樓梯,木地板,磚墻木檐,木扁座,如山西應縣木塔的塔身,就是這種形式。

磚壁木地板塔,又稱空心圓柱塔。內部好像是壹個空管,早期的亭式或密檐磚塔大多是這種結構。如Xi的大雁塔、Xi的小雁塔、杭州的臨安陳宮塔、蘇州的羅漢院雙塔、登封的宋嶽寺塔等。

磚木混合塔體。磚砌、塔檐、平座、欄桿等部分均為木結構。這種結構在宋代寶塔中很流行,如上海松江方塔、杭州六和塔、蘇州瑞光塔、蘇州北寺塔等。

木質中柱塔。塔身有壹根中柱,早期的木塔也有很多中柱,從上往下直通。現在已經看不到有這種塔的古塔了。河北正定天寧寺塔為半木結構,塔內木質中柱只有半身,只在塔的上部。但這座只有半個木匠中柱的古塔,全國罕見,非常珍貴。這種實物無可爭議地表明,這種沒有大木中柱的塔身在中國古代寶塔建築中是存在的。隨著塔材的增加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壹些古塔的中柱由木材改為磚石結構。陜西扶風法門寺塔、河南開封幽果寺塔、四川樂山淩雲寺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磚石塔芯柱塔身。全部用磚砌成,塔的中心是壹根從上到下的大型磚石柱。這種塔式結構是我國古代磚石結構發展到頂峰的產物。比如河南開封的幽國寺塔,四川樂山的淩雲寺塔,陜西扶風的法門寺塔,四川大足的保定山塔等。,多為宋明建築,水平相當高。

高臺塔樓。塔身由磚石砌成,建成壹個高高的平臺,從平臺內部的磚梯盤旋而上,或者從座椅外部爬到頂部。我這裏說的主要是金剛寶座塔。北京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北京碧雲寺的金剛寶座塔和呼和浩特慈登寺的金剛寶座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碗蓋塔身。也就是說,喇嘛塔的主體形狀像壹個瓶子。明清以後,建築師在塔腹中間加了壹扇火焰門,形似小龕。

在我國現存的古塔中,有壹些塔的形狀比較特殊:有的在蓋碗上加多層樓閣,有的將樓閣、蓋碗、樓閣合二為壹,有的塔有筆形、球形、圓柱形等,種類多樣,色彩豐富。

4.塔莎

塔剎,俗稱塔頂,是塔的頂端。我國古塔眾多,每座塔和寶塔的造型和建築材料都不壹樣。但是,無論寶塔剎是用什麽材料建造的,無論它的形式是什麽,它們都是重要的,是古塔的最高部分。在古印度,佛塔只是作為“抽浪擋浪”的表象而存在,結構簡單,裝飾不復雜。但到了中國,它與我國原有的樓閣式建築相結合,寶塔的建造有了很大的發展,其結構和形式變得更加復雜,更加精細,更加美觀。從建築結構來看,塔閘作為結的頂蓋。既要固定椽子、瓦片等部位,又要防止漏雨,塔閘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建築藝術的角度來看,寶塔往往精致巧妙,給人壹種超然、崇高的審美快感。因此,人們把寶塔的“廟”當作佛寺的別稱,廟也叫廟,古寺也叫古寺。

就寶塔的結構而言,它本身就是壹座完整的古塔。塔式制動器由制動座、制動體、制動頂和制動桿組成。

制動座是制動器的基礎,它覆蓋塔頂,壓住椽子、表板、角梁後端和瓦,包裹制動桿。制動座多為須彌座或蓮花座、金銀花葉座,也有部分為素色平臺座,以支撐制動體。在壹些剎座中,有類似地宮的洞穴,稱為剎穴。剎點可以供奉舍利子,存放經書等供品。雲南大理千尋塔和北京妙應寺塔就是這樣的例子。

閘體的主要圖像特征是壹個貫穿閘桿的圓環,稱為相輪,又稱金盤、承露盤。《做好事》說:“人仰視之,故雲同相。”可見剎身是仰望塔的標誌,以起到敬佛尊佛的作用。壹般大塔的相輪多且大,下塔的相輪少且小。早期的塔系,相輪沒有固定的公式,有的多到十個,有的少到三五個。例如,洛陽永寧寺的原始木塔有壹個三重輪子。有兩個更早的寶塔,寺門塔和宋嶽寺塔,分別為五輪和七輪。之後相輪數逐漸形成了壹、三、五、七、九、十壹、十三的規律。大多數喇嘛廟使用十三相輪。因此,人們把這部分稱為“十三天”。壹個天蓬,也叫寶蓋,放在相輪上,作為相輪制動體的冠。

剎頂是整個塔或塔尖,在寶蓋之上。壹般用月亮和寶珠做成,有的用火焰和寶珠做成,有的放在火焰上,有的放在火焰裏。為避“火”字,有人稱之為“水煙”。

制動桿是貫穿塔制動器的中心軸。金屬塔閘的所有部件套在閘桿上,塔閘的所有部件串聯在壹起,由閘桿支撐。是比較矮的磚塔閘,也有木質或金屬的閘桿。根據佛經記載,剎把也有剎柱、金剎、表剎之稱。剎車桿的結構可以用木桿或鐵桿插入塔頂;如果塔閘很高,就是在壹樓或二樓或三樓頂部插上大木枝。長的剎車桿叫做剎車柱。有的剎柱與塔中心相連,直抵塔底地宮上方。

上面提到的塔式制動器的結構具有代表性。此外,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建築材料的塔也發生了變化。剎車桿上有三個、五個、七個、九個串聯的金屬球作為塔剎,如遼寧北鎮重興寺雙塔;有些佛塔的塔座上有壹個巨大的寶頂,如北京的天寧寺塔。保定有不同的形式,如圓形,方形,八角形等。銀川海寶塔的屋頂是方形的葫蘆形,或者說是大蒜形,可能是受伊斯蘭建築的影響。廣州懷聖寺光塔是另壹個案例,寶塔成了風向標,與佛塔完全不同。

第四,古塔的建築材料

從文獻記載、石窟雕刻和壁畫可以知道,塔的發展經歷了壹個從亭式、樓閣式到密檐式再到各種塔形的歷史。寺廟和塔密不可分,早期的寺廟以塔為主。當時,中國第壹座佛教寺廟白馬寺的布局是以壹座大型方形木塔為中心,周圍是壹個門廊大廳。這種以寶塔為基礎的寺廟和寶塔布局直接來源於印度的寶塔,從漢魏兩晉南北朝到隋唐初期,基本保持不變。洛陽的曾這樣描述永寧寺:“永寧寺是西平元年(公元516年)胡太後下令修建的...寺內有九層浮圖,為木質。塔的北面有壹座佛寺...整個寺廟有壹千多座和尚的房子...寺廟被壹堵走廊墻包圍著,兩邊各有壹扇大門。“這個記錄大體上可以說明早期寺廟塔建築的風格。

但隨著佛教經幡殿的升級,先是寺廟和塔並列,後來塔逐漸從寺廟中排出或建在旁邊。這種變化始於唐代,主要是由於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引起佛寺布局的變化,以及中國原有院落布局的影響。外國建築來到中國,就會被賦予中國的色彩,成為中國特色的建築。此外,自從佛教廣為傳播以來,許多官員和商人都把他們的宮殿、宮殿和宮殿變成了寺廟。可想而知,寺廟是政府重建的,佛寺的布局自然有了變化。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寺廟和塔樓的布局千變萬化,有時還會重復。在唐代以後的壹些朝代和個別地區,也有壹些以塔為廟主體的例子。如山西應縣的佛宮寺,建於遼清二年(公元1056年),殿前正中有塔,殿後有正殿。這種布局保留了早期以塔為主的寺塔布局。但以正殿為殿中心的布局成為主流,塔在殿中的地位遠不如從前。

就像其他建築壹樣,古塔的建築材料和技術的提高促使古塔的結構和形式不斷變化。據歷史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寶塔是壹座木塔。從東漢第壹佛寺白馬寺的塔,到東漢末年徐州浮屠寺的佛塔,都是木塔。北魏洛陽永寧寺名塔,“占地千尺,金瓶金盤掛三十回……”,號稱“天下第壹”。木塔抗震能力強,容易攀爬俯瞰,但有壹個致命的弱點——容易著火。這壹弱點越來越阻礙了古塔的保存和發展,人們開始用耐火性好的磚石來建塔。現在已知的最早的磚塔是伽藍太康寺的三層浮動圖。現存最早的磚塔是北魏鄭光元年(公元520年)的宋嶽寺塔。這座塔高40米,外形美觀。雖然延續了1000多年,但依然巍然屹立。現存最早的石塔是山東歷城的四門塔,建於隋朝七年(公元611)。它的重量和高度都很小,可能是因為石頭很重,很難搬運。

到了唐代,磚塔的建築技術相當可觀,成功地造出了亭式塔和密檐塔兩種塔型。樓閣式磚石塔在唐代達到頂峰,如山東歷城的龍虎塔。塔身雕刻非常華麗,是建築史上的傑作。高層磚石塔建築結構在宋遼金時期達到頂峰,預期敵塔、小雁塔、千尋塔等達到壹流水平。此時塔內有重大發展,壹般由唐代的方形改為六邊形和八邊形。這壹發展解決了兩大問題:第壹,提高了抗震性能。相同條件下,多邊形砌體的震害程度遠低於方形砌體。第二,多邊形塔拓展了登塔視野。

從那時起,人們就用這種固體和貴金屬來建造金屬塔。廣州光孝寺東西塔鑄造於五代南漢,是保存最早的塔。四川峨眉山的銅塔聞名於世。此外,金塔、銀塔、珍珠塔、象牙塔、琺瑯塔都是用昂貴的材料制成,可見佛塔的佛光四溢,五彩繽紛。

此外,明清時期的琉璃塔也是中國色彩最豐富的建築。琉璃是中國古典建築中重要的建築材料,早在壹千多年前就有了。但在明清時期仍被廣泛使用。

古塔建築材料的發展史也是中國建築材料的發展史,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宋遼金時期的古塔,發展了磚石結構堅固、防火、木材柔韌易加工的特點,創造了磚木混合材料。各種材料,各有所長,讓建築更加美觀耐用。這些眾多的創造來自能工巧匠的智慧。

  • 上一篇:金竈鎮的名勝古跡
  • 下一篇:青島看海的最佳地點和時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