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教條中,王陽明說:諸子相從,此處甚盛。恐怕幫不了妳,我就跟妳說四件事來回答問題。壹天確定;第二,好好學習;第三,改變;第四,怨天尤人。認真聽,不要忽略!
如今的學者似乎與勤奮漸行漸遠。
“學”現在更多的理解為知識——知識的知識、聽覺聽覺的知識、技能的知識。背壹篇文章,看壹條新聞,看壹部小說,都可以叫學習,但這種學習不是別的。除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對美德的認識。稻盛和夫在《活法》裏寫的人生公式:人生=思維方式×熱情×能力,熱情和能力的最小值是零,但思維方式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古人所說的德性之學,也是這種思維方式——生而為人,何為正?
以研究古人為例。大多數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科舉做官。但做官只是人生的壹個職業過程,其背後的目的是有人想出名,有人想發財,有人想為人民謀福利,有人想國泰民安...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結果。當然,這個目的也可能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就是決心的確定性。同樣,學了很多知識的官員,為了揚名立萬或者發財致富,可能會不顧百姓死活,成為貪官,但真正為百姓著想的,往往是名聲和歷史所稱贊的。我們的德,做事的初心很重要,它會決定我們壹生的結果,所以德是根本。
當然,只有德行,沒有知識是不夠的。比如我們要創業,要做壹個服務社會和人民的企業。這個初心很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做足夠的市場調研,沒有足夠的市場數據,對創業知識壹無所知,就很難成為壹個好的企業。有了這個初心,這個根,我們要不斷地去澆灌它,通過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才會生出枝葉。
見多識廣是指我們每天學習的知識,是通過經驗的積累獲得的;德性的知識是指對事物的根本認識,是通過反思和理解而獲得的。美德的知識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知識的知識教會我們如何做事。人和事自然是分不開的。就像壹棵樹,德行是根,知識是枝葉,根和葉相互支撐,形成壹棵完整的樹。敬德和道家也是壹個整體——壹個完整的“學”
“勤奮”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之壹,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與它背道而馳,人性的懶惰成了某些人的商機。我們經常為自己的懶惰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天冷的時候,我們起不來。天氣熱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犯困。當我們早起時,我們很容易打瞌睡。當我們早睡時,我們睡不著。即使早睡早起,我們也能找到成千上萬的理由來敷衍自己。
有些人看起來很勤奮,朋友圈充滿正能量。他們是早起打卡,看書打卡,還是真的是為了自己?我不禁想起孔子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有的人勤快壹時,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卻不知逝者如斯夫,日夜不舍。不管他們做什麽,堅持不懈才是正道。
勤奮就是要壹直學習,成長,修養自己。
怎樣才能做到勤快?先立誌,立誌要知道,勤於學習,自然通過各種途徑學習,自然不忘,不鼓勵。第壹,要明白自己作為人什麽是對的,要成為什麽樣的人。比如在社會上,我們作為孩子應該是什麽樣的孩子?然後學習如何成為這樣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是怎樣的父母?然後學習如何做這樣的父母;作為員工,我們應該成為什麽樣的員工,然後學習如何成為這樣的員工。雖然我們是壹個人,但是我們有很多角色。想想我們作為不同的角色是什麽,每個角色的目標是什麽,為每個角色設定壹個目標,然後學習如何堅定地實現目標。
通過知識和經驗不斷積累自己的知識,通過知識尋找自己,在反思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這是壹生的成長過程,這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勤奮不僅限於書本,也離不開書本,更離不開代代相傳的經典。從經典中學習知識,反思自己,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不斷拓展自己。好好學習,從壹本經典開始,為我們輝煌的人生翻開新的壹頁。
王陽明先生的小弟子,希望聖派興旺,大家都能有壹顆快樂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