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次,清軍投入了3000人。其中包括正規軍和當地民兵、獵戶。俄軍有武裝哥薩克130多人,其余參戰的商人、百姓兩、三百人。俄軍總兵力是400余人。
第二次,清軍投入正規軍2000余人。俄軍800余人,貌似這次沒什麽老百姓,都是軍隊。
這裏牽扯壹個問題:那就是“註冊哥薩克”算正規軍,而“非註冊哥薩克”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百姓。對歐洲,尤其是東歐歷史稍有了解的也知道,當年赫梅利尼斯基領導的東烏克蘭反波蘭大起義,參與的都是“非註冊哥薩克”——名義上是老百姓,實際上也都是兵。而“註冊哥薩克”起初是隸屬波蘭的正規軍,後期才兩股哥薩克雙方合流。俄羅斯也是像波蘭壹樣的路數,“註冊哥薩克”是正規軍,“非註冊哥薩克”也都不是善類。
有些不懂歐洲中世紀史的軍盲、歷史盲拿哥薩克的火槍裝備率來考量俄、清兩軍的火器裝備率,由此認為俄軍裝備比清軍好,其實都是扯淡的軍盲、歷史盲觀點。哥薩克作戰的最顯著特點就是火槍裝備率特別高。歷史上真實的哥薩克軍除了赫赫有名的“正規哥薩克騎兵”外,其實步兵才是“非註冊哥薩克”的主力。野戰擅長用四輪大車環形結營,以全火器部隊對抗波蘭騎兵。還擅長建築木制棱堡,非常堅固,易守難攻。
哥薩克其實是長這樣的!!!!
哥薩克和正規哥薩克騎兵
軍盲、歷史盲,麻煩去看看波蘭電影《火與劍》,了解壹下哥薩克是怎麽作戰的!
17世紀的清軍實際上是長這樣的!!!!
清軍的中亞系火槍
烏蘭布通之戰
17、18世紀的清軍
清軍入關前就連火槍騎兵都有,就問誰給軍盲們的自信,說清軍還是用大刀長矛為主在戰鬥啊?妳們家17世紀的火槍兵不需要冷兵器保護、不跟冷兵器配合作戰的?妳們以為他們有馬克沁、M416還是M1A2啊?黑龍江那邊都是邊防軍為主的兵力,後勤轉運困難。真要是主力去了,光火藥就供給不上。
17世紀的俄軍實際上是長這樣的!!!!
17世紀的俄羅斯裝甲長矛手
典型的17世紀俄羅斯軍官和步兵
毛子火槍兵獨具特色的半身斧子,是歐洲攻擊力最強的火槍兵(主要是面對騎兵太多,打壹、兩槍就要近戰了),可以削掉軍盲們的狗頭!脫掉軍盲帽子其實也簡單,玩玩兒《騎馬與砍殺》,就不會說出毛子打仗全靠火槍這樣的傻話來!!!
16世紀中期俄軍的典型武器是皮肖火繩槍,重量大約在13磅到18磅之間,口徑14毫米到18毫米。根據上校亞歷山大.克拉弗特1653年的估計,每個士兵連續射擊12次就需要攜帶大約壹磅重的彈藥,這壹磅彈藥就足夠士兵每周進行三次射擊訓練。按此計算的話,8700名士兵每周就需要3.5噸的火藥,1.5噸的火繩以及35.5噸的鉛彈。這還只是和平時期的耗費,上了戰場的話更不得了,這樣壹只部隊,放到3到四次排槍據說就要耗費1763磅的火藥,四個軍團的話大概就需要全軍平常壹周的火藥量。所以敵軍火藥消耗大,圍困讓他們補充不上,著是個很正確的打法。沙皇阿列謝米哈洛維奇在1660年10月在寫給沃耶沃達(voyevoda)的朱裏.多格魯基的信中曾提到這些槍是如何使用的: “在20薩金(SAJEN)遠的地方射擊是擾亂性射擊,在5到3薩金遠的地方是最佳射擊地點,註意射擊的時候壓低槍身,免得因為後座力使射擊偏上。”(薩金SAJEN,俄國長度單位,壹薩金=三阿辛(ARSHIN)=6英尺11英寸=2.1米)3到5薩金就是6-10米遠。這就是軍盲們所謂的“先進武器”!實際上,野戰離開了長矛手、四輪大車陣或木制棱堡的保護,這些火槍根本沒有用。俄毛是龜縮在易守難攻的木制棱堡裏,這樣才能跟清軍抗衡。
這裏就牽扯了第二個問題:棱堡!
但非有點兒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棱堡”這個東西,是在火炮出現後應運而生的,專門對付攻城方火炮,利用本方火器無死角的交叉火力來消滅敵方有生力量。在16、17世紀,這玩意兒還是個比較無解的存在。最終在18世紀末期更現代的火炮(榴彈炮)出現後,方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只要不是軍盲,都知道棱堡有多難攻。毛子把木頭玩兒到了極致,雖然沒有磚石結構棱堡那麽變態的防禦力,但是其防禦能力也是相當可觀的。清軍這點兒兵力如果硬攻,還不夠去送死的!
荷蘭布爾坦赫要塞
荷蘭的布爾坦赫要塞。現存比較有特點的壹座棱堡。火力無死角,軍盲以為吹吹牛B、敲敲鍵盤就能攻下了麽?
引用壹段火炮大大增強,木制棱堡防禦力下降時代的戰例——1812年,俄、法博羅季諾戰役。
“在舍瓦爾季諾東北面的高地上,法國第1軍部署了86門火炮,準備炮轟巴格拉季昂棱堡;第3軍的40門火炮準備向拉耶夫斯基棱堡開火。此外,法軍近衛軍的後備炮兵則計劃用榴彈炮猛轟俄軍塹壕。“
”與此同時,第1軍第5師在第4師的配合下,向巴格拉季昂棱堡挺進。由於俄軍炮兵巧妙設防,向法軍射出壹排排炮彈,俄軍步兵也將子彈射向挺進中的法軍,法軍紛紛倒下。雙方部隊都投入到肉搏戰中,戰鬥異常激烈。法軍壹度攻占俄軍陣地,但在俄軍增兵2個旅的情況下,又被強行趕出陣地。”
“上午9時30分,法軍第1軍向拉耶夫斯基棱堡發起進攻,戰鬥同樣很激烈。法軍的第壹次進攻被俄軍擊退,第二次進攻壹度攻入棱堡,但俄軍最終通過白刃戰將法軍趕出了陣地。”
“中午時分,俄軍收復了拉耶夫斯基棱堡,法軍仍需攻克拉耶夫斯基棱堡。由於法軍側翼受到俄軍騎兵的威脅,法軍第1軍對拉耶夫斯基棱堡的進攻被推遲。結果導致已前進至謝苗諾夫斯卡婭前沿的法軍第4騎兵軍不得不任憑棱堡中的俄軍炮火轟擊長達2個多小時,並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將近下午3時,法軍第1軍完成了進攻準備。位於謝苗諾夫斯卡婭和博羅季諾的法軍炮兵也集中優勢炮火對拉耶夫斯基棱堡實施了交叉火力封鎖。隨後,又是壹場騎兵混戰和步兵陣地戰。當俄軍最終被制服時,棱堡內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軍盲們自己看看吧!這還是1812年,火器威力大大增強之後法軍進攻木制野戰棱堡的慘烈程度!!!竟然拿壹百多年前2000清軍圍困棱堡裏的800俄軍來說明清軍“戰鬥力低下”還要點兒B臉麽妳們還?拿破侖的上百門大炮都拿棱堡沒轍,妳讓清軍那幾門大將軍炮對付棱堡?清軍可是第壹次見歐洲棱堡,也沒有如何攻棱堡的教科書,因此圍點打援,困死敵人是最好,也是最正確的打法!
還有,攻城兵力本來就不可能1對1,進攻方兵力3:1超過防守方是最低的攻城兵力限度,這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這樣來看,清軍第壹次進攻,由於敵情不明,派出了比較多的兵力,造成了後勤的困難。好在俄毛城堡不怎麽堅固,兵力也少,三天拿下。上來猛沖棱堡吃了大虧,改用火炮轟,因此三天擊毀棱堡輕松拿下。第二次俄毛去而復返。註意是8月底就回來了,那邊9月中開始下雪是常事。等清軍反應過來,就已經降雪,後勤轉運極為困難,所以只能等第二年夏、秋河流解凍可以行船後再戰。毛子那邊有充足的時間修築棱堡,城池也更堅固。但是,有了第壹次的經驗,這次清軍只出動了2000人,主要用火炮遠程轟擊敵軍。實際上2000對800,並不是多麽大的兵力優勢。主要是因為到光緒時期,黑龍江沿岸也不過就六個小城,糧草轉運十分困難。清軍想出動壹萬軍隊,也沒有老百姓給他們運糧,所以俄方的說法都是閑扯淡!!!!
最後:“雅克薩之戰”,是各種軍盲、歷史盲、皇漢的鑒定器!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