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制造企業分離外包物流業務,促進企業內部物流需求社會化。優化制造業和商貿業集聚區物流資源配置,建設中小企業公共物流服務平臺,提供社會化物流服務。重點發展第三方物流,引導傳統倉儲、運輸、國際貨代、快遞等企業采用現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術裝備,提高服務能力;支持從制造企業分離出來的物流企業充分發揮專業化和精益服務優勢,積極為社會提供公共物流服務。鼓勵物流企業功能整合和業務創新,不斷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積極發展定制化物流服務,滿足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物流需求。進壹步優化物流組織模式,積極發展同配送和統壹配送,提高多式聯運比重。
(2)進壹步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
加強北鬥導航、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快企業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發揮核心物流企業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鏈,實現物流信息全過程可追溯。加快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積極推動全社會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支持發展運輸配載、跟蹤追溯、庫存監控等有實際需求和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臺,鼓勵各類平臺創新運營服務模式。進壹步推進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整合鐵路、公路、水路、民航、郵政、海關、檢驗檢疫等信息資源,促進物流信息和公共服務信息有效對接,鼓勵區域和行業間物流平臺信息共享,實現互聯互通。
(3)推進物流技術裝備現代化。
加強物流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推進關鍵技術和裝備產業化,鼓勵物流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和裝備。加快食品冷鏈、醫藥、煙草、機械、汽車、幹散貨、危險化學品等專業化物流裝備研發,提高物流裝備專業化水平。積極發展標準化、廂式和專用道路貨運車輛,逐步淘汰跨欄車。推廣鐵路重載運輸技術和裝備,積極發展鐵路專用和特種貨車、高鐵快運等運輸技術和裝備,加強物流安全檢測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推廣和應用。吸收和引進國際先進物流技術,提高物流技術自主創新能力。
(4)加強物流標準化建設。
加緊編制和組織物流標準中長期規劃,完善物流標準體系。按照突出重點、結構合理、層次清晰、科學應用、基本滿足發展需要的要求,完善國家物流標準體系框架,加強通用基礎、公共、服務和專業物流標準的制定,形成壹批對提升國家物流業發展和服務水平具有顯著推動作用的物流標準。註重物流標準與其他行業標準和國際物流標準的銜接,科學劃分推薦性和強制性物流標準,加大物流標準實施力度,努力提高物流服務、物流樞紐和物流設施設備的標準化運行水平。調動企業參與標準修訂的積極性,推動重點物流企業參與專業領域物流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的制定和標準化工作。加強物流標準的培訓、宣傳和應用。
(五)促進區域物流協調發展。
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產業布局調整優化要求,繼續發揮國家物流節點城市和區域物流節點城市作用,促進區域物流協調發展。按照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建設重大戰略規劃要求,加快重點物流區域和國際國內物流通道建設,重點建設面向中亞、南亞、西亞的戰略物流樞紐、面向東盟的陸海聯運節點和重要機場,建立省際、跨國合作機制,促進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東部地區要適應居民消費加速升級、制造業轉型和內外貿壹體化的趨勢,進壹步提升商貿物流、制造業物流和國際物流的服務能力,探索國際國內物流壹體化運營模式。按照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和環渤海區域合作發展的要求,加快商貿物流壹體化進程。中部地區要充分發揮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加強與沿海和沿邊地區的合作,加快建設陸港和空港,建設服務南北產業轉移、資源運輸和區域合作的物流通道和樞紐。西部地區要結合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打造物流通道,改善區域物流條件,積極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礦產品等商品物流業。東北地區要加快東北亞邊境物流帶建設,形成面向俄羅斯、連接東北亞和歐洲的物流大通道,重點推動制造業物流和糧食等大宗資源型商品物流發展。物流節點城市是區域物流發展的重要樞紐。要根據產業特點、發展水平、設施條件、市場需求和功能定位,加強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布局,改善產業發展環境。
(6)積極推動國際物流發展。
加強樞紐港、機場、鐵路、公路等港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重點開放試驗區發展為導向,結合邊境貿易發展,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跨境物流體系和走廊建設,加快物流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形成壹批國際貨運樞紐,提升進出口貨物分撥能力。加強國內外口岸、內陸和沿海口岸、邊境口岸的戰略合作,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陸路口岸和港口協調發展,提高國際物流便利化水平。建立口岸物流聯檢機制,進壹步提高通關效率。積極構建服務全球貿易營銷網絡和跨境電子商務的物流支撐體系,為國內企業“走出去”、開展全球業務提供物流服務保障。支持優勢物流企業加強聯盟,構建國際物流服務網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物流企業。
(7)大力發展綠色物流。
優化運輸結構,合理配置各種運輸方式,提高鐵路和水路運輸比重,促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甩掛運輸、* *同配送、統壹配送等先進物流組織模式,提高儲運工具信息化水平,減少回風和迂回運輸。鼓勵使用低能耗、低排放的運輸工具和節能綠色倉儲設施,推廣集裝箱單元化技術。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耗和排放監測、檢測和認證體系,加快建立綠色物流評價標準和認證體系。加強水上危險品管理,最大限度減少環境事故。鼓勵包裝再利用和回收,提高托盤等標準化器具和包裝材料的回收水平,構建低環境負荷的循環物流體系。大力發展回收物流,鼓勵生產者和回收企業聯合開展廢舊產品回收。推廣應用鐵路散貨運輸抑塵技術。
重大項目
(1)多式聯運項目。
加快多式聯運設施建設,建設運力匹配的集疏運通道,配備現代化中轉設施,建立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完善港口內鐵路、公路集疏運設施,增強港口附近鐵路站場和港口站場後方通道的通過能力。推進鐵路專用線建設,發揮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作用,推進內陸城市和港口集裝箱碼頭建設。建設與鐵路、機場、公路貨運站運力相匹配的公路集疏運網絡體系。發展海鐵聯運、鐵水聯運、公鐵聯運、陸空聯運,加快大宗貨物水鐵聯運和集裝箱多式聯運,積極發展幹線支線直達、江海直達等船舶運輸組織,探索建設以半掛車為標準載重單元的鐵路捎帶運輸、水路滾裝運輸等多式聯運體系。
(2)物流園區項目。
在嚴格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前提下,按照節約集約用地原則,加快重要物流節點城市物流園區整合和合理布局,推進物流園區水、電、路、通訊設施和多式聯運設施建設,加快現代化立體倉庫和信息平臺建設,完善周邊公路、鐵路配套設施, 推廣使用先進的運輸方式和智能管理技術,完善物流園區管理體系,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結合區位特點和物流需求,發展集貨運樞紐、生產服務、商貿服務、港口服務、綜合服務為壹體的物流園區,以及農產品、農資、鋼鐵、煤炭、汽車、醫藥、出版物、冷鏈、危險品運輸、快遞等專業物流園區,發揮物流園區的示範引領作用。
(3)農產品物流工程。
加大儲糧設施建設、維護和改造力度,滿足儲糧需要。引進先進的儲糧設備和技術,有效改善儲糧條件。積極推進現代糧食物流設施建設,發展糧食儲運裝卸“散”聯運,從東北方向開通鐵路散糧班列和散糧集裝箱班列,加強糧食產區倉儲配送設施建設,在南方銷區建設鐵路和港口散糧接卸設施,解決“北糧南運”問題。推進棉花運輸機械化、倉儲現代化和管理信息化,加強主要產銷區物流節點和鐵路專用線建設,支持企業開展紡織棉配送服務。加強“南糖北調”及其產地運輸、倉儲等物流設施建設。加強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鮮活農產品產地預冷、初加工、冷藏保鮮、冷鏈運輸等設施設備建設,形成重點品種農產品物流集散地,提高批發市場等重要節點冷鏈設施水平,完善冷鏈物流網絡。
制造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工程。
支持建設與制造企業緊密匹配的倉儲配送設施和物流信息平臺,鼓勵各類產業聚集區和功能區建設公共倉庫,引入第三方物流企業。鼓勵傳統運輸倉儲企業向供應鏈上下遊延伸服務,搭建第三方供應鏈管理平臺,為制造企業提供供應鏈規劃、采購物流、進貨物流、發貨物流、回收物流、供應鏈金融、信息追溯等壹體化服務。加快發展具有供應鏈設計和咨詢管理能力的專業物流企業,努力提高對制造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服務水平。
(5)基於資源的產品物流工程。
依托煤炭、石油、鐵礦石等重要產品的生產基地和市場,加快資源型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通道建設。推進晉陜蒙(西)、甘寧、內蒙古東部、新疆等重點煤炭運輸通道建設,重點建設大型煤炭儲運配送基地和環渤海重點煤炭物流節點。統籌油氣進口運輸通道和國內儲運體系建設,加快建設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緊密相連的跨區域油氣運輸通道,加強油氣碼頭建設,鼓勵發展油輪和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加強鐵礦石等重要礦產品港口(碼頭)物流設施建設。
(6)城鄉物流配送項目。
加快完善城鄉配送網絡體系,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終端配送網點等三級配送節點,構建城市配送公共服務平臺,積極推進縣、鄉、村消費品和農資配送網絡體系建設。進壹步發揮郵政和供銷社的網絡和服務優勢,加強農村郵政網點、村郵站、“三農”服務站等郵政終端設施建設,促進農村地區商品雙向流通。推進城市綠色貨運配送體系建設,完善城市配送車輛標準和交通管制措施,鼓勵節能環保車輛在城市配送中的推廣應用。加快發展現代物流示範城市配送體系,建設服務連鎖企業和網絡銷售企業跨區域配送中心。發展智能物流基礎設施,支持農村、社區、學校物流快遞點建設。鼓勵交通運輸、郵政、商貿、供銷、出版物銷售等。開展聯盟合作,整合利用現有物流資源,進壹步完善倉儲、轉運、對接、卸貨等基礎設施,加強服務網絡建設,提高* * * *配送能力。
(7)電子商務物流工程。
適應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需要,編制國家電子商務物流發展規劃,結合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示範基地、物流園區和商業設施建設,整合配送資源,建設電子商務物流服務平臺和配送網絡。建設壹批區域性倉儲配送基地,吸引廠商、電商、快遞和零擔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務公司入駐,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專業服務水平。探索利用高鐵資源,發展高鐵快運。結合推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完善壹批快遞轉運中心。
(8)物流標準化工程。
重點推進物流技術、信息、服務、運輸、貨代、倉儲、糧食等農產品以及加工食品、醫藥、汽車、家電、電子商務、郵政(含快遞)、冷鏈、應急等物流標準的制定和修訂,積極啟動鋼鐵、機械、煤炭、鐵礦石、石油石化、建材、棉花等大宗產品物流標準的研究制定工作。支持倉儲轉運設施、運輸工具、停靠卸載站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制定標準化道路貨運電子艙單,推廣托盤、集裝箱、集裝袋等標準化設施設備,建立全國托盤* * *使用系統,推進管理軟件接口標準化,全面推廣甩掛運輸試點經驗。開展物流服務認證試點工作,推進物流領域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支持物流企業開展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9)物流信息平臺項目。
整合現有物流信息服務平臺的資源,形成跨行業、跨區域的智能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加強綜合運輸信息、物流資源交易、電子口岸、商品交易等平臺建設,推進各平臺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鼓勵龍頭物流企業建設面向中小物流企業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促進貨源、車源、物流服務等信息的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貨車空駛率。依托統壹物品編碼體系,搭建連接企業、消費者、政府部門的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物流信息標準查詢和對接服務。建設智能物流信息平臺,形成集物流信息發布、網上交易、數據交換、跟蹤和智能分析為壹體的物流信息服務中心。加快國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依托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等現有平臺,開展物流信息化國際合作。
(十)物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支持貨物跟蹤定位、射頻識別、可視化技術、移動信息服務、智能運輸和位置服務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廣高性能貨物裝卸設備和快速分揀技術,加強沿海和內河船舶、商用車運輸等重要運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完善物品編碼體系,推動條碼和智能標簽等識別技術、自動識別技術和電子數據交換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物流信息編碼、物流信息采集、物流載體跟蹤、自動化控制、管理決策支持、信息交換與共享等領域推廣物流信息技術。鼓勵推廣新壹代移動通信、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統、自動引導車、不停車收費系統和托盤等成套技術。推動北鬥導航、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在產品溯源、在線調度管理、自動化物流配送、智能配送等領域的應用。
(十壹)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項目。
加快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物流體系,重點推動包裝材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生活廢棄物和廢棄工程機械、農作物稭稈、消費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等有價廢棄物的回收物流發展。加大廢棄物回收物流設施投入,加快建設壹批回收物流中心,提高回收物品收集、分揀、加工、搬運、倉儲、包裝、維護等管理水平,實現廢棄物的妥善處置、資源化和無害化環保。
(12)應急物流項目。
建立統壹協調、反應靈敏、有序高效、可靠的應急物流體系,建設滿足多種應急需求的物流中心,形成壹批具有較強應急物流運營能力的骨幹物流企業。加強應急倉儲、中轉和配送設施建設,提高應急物流設施裝備的標準化和現代化水平,提高應急物流效率和應急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應急物流信息系統,規範協調調度程序,優化信息流、業務流和管理流,推進應急生產、流通、儲存、運輸等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和應急信息交換與數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