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越窯瓷器胚質細膩,釉層均勻,潤澤光滑,如冰如玉,釉色如“千峰翠碧”般翠綠迷人,深得李姓王公百姓的喜愛。
唐代越窯代表作品,青釉瓜邊壺,高20.4厘米,直徑8.9厘米,足徑9.4厘米。壺口卷曲,有頸,有肩,有長而圓的肚子,圓滾滾的。全身呈四瓣瓜棱形,肩壹側有短流,另壹側有曲柄,頸肩之間有雙系,與流和柄呈十字形。通體內外,圈足內側施青釉。此壺圓潤飽滿,琺瑯潤澤。越窯的上等青瓷被稱為“秘色瓷”,只供皇家使用。其代表作是陜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中的“秘彩瓷”。
法門寺是以唐高祖的李淵命名的,那裏供奉著佛教文物。這個舍利子是佛教的瑰寶。它被包裹在七封信中,最裏面的壹封信包含了遺物。所有物品當時都埋在地宮裏,文字寫得很清楚。某* * *發現了2499件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弄清了秘瓷長什麽樣。
唐朝的法門寺在做佛事的時候非常隆重,皇帝親自主持儀式,所以法門寺裏埋的東西壹定是最高級別的。當時有14件秘瓷被埋在壹個* * *,地宮中的衣帳註明:
瓷秘彩七碗,內有兩個銀邊;瓷秘彩板疊* * *六。
其中,地宮入口處有壹個密瓷八角水瓶,高14.3厘米。此瓶除了腳端未上釉露出密密麻麻的淺色灰胎外,其余全是釉。釉面光潔,色澤青潤,代表了越窯技術的最高水平。
其他13件放在壹個大箱子裏,包括兩個銀邊秘色的碗,高7厘米,直徑23.7厘米。碗口呈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內黃釉,外黑漆皮,五只金鳥,銀白色花朵,非常漂亮。
還有壹種用金銀箔裝飾的盤子,叫做金銀品托。在古代,金和玉被認為是最高級的材料。瓷器燒成玉色,用金銀裝飾,可見其地位之高。
越窯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除越窯外,浙江甌窯、吳窯、安徽壽州窯、湖南窯和長沙窯也燒制青瓷。
唐代除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外,還有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體系。這兩個窯被稱為“南藍北白”。
據文獻記載,“內丘的白瓷...是世界通用的”。這裏的“內丘”是指盛產“白瓷甌”的河北內丘縣邢窯。
興窯生產的瓷器的主要特點是“白如雪”。邢窯的白瓷分粗、細兩種,粗瓷占多數,細瓷占少數。細白瓷胎骨堅實致密,釉色細膩,潤澤潔白,厚的部分呈水綠色。粗白瓷胎質疏松,胎外施化妝土。
姚興白瓷不僅在國內廣為銷售,還遠銷海外,所以說“世界通用”並不為過由於唐代經濟文化的發展,瓷業發展迅速,瓷器的品種和造型新穎多樣,白瓷作品中出現了新的瓷雕。
如唐白釉獅子,高10.8厘米,底徑6.3厘米。獅子昂著頭,眼睛鼓著,耳朵豎著,嘴張著,露出牙齒,長著長長的卷毛,前腿挺直,後腿彎曲,尾巴卷起,躺在臺上。獅子的眼睛和腿都塗成了棕色。平臺呈長方形,上下垂直,四周褐釉,縱深為黑色。這只白釉獅子是唐代瓷塑藝術的傑作,體態雄健,古樸典雅。
姚興白瓷代表了當時白瓷的最高水平。除邢窯外,還有河北省的曲陽窯、河南省的珙縣窯和密縣窯、山西省的渾源窯等。
鞏義窯有壹種特殊的瓷器,大致分為兩種:壹種是全絞胎,即深淺胎泥絞在壹起,然後成型;另壹種是單板絞胎,即把兩種不同顏色的胎泥絞在壹起做成不同的紋理,然後切成薄片,薄片用胎泥粘在器皿上。這種做法是為了節省絞殺的原材料,方便制作各種圖案。
比如鞏義窯的絞胎枕,高8厘米,長12.5厘米,寬8.8厘米。這款枕頭外形小巧,前低後高,正面有透氣孔。枕面和枕側面飾以白棕胎土撚成的五瓣花紋圖案,並覆以黃釉。
三足壺也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形制。其器形與唐代金銀器皿相似,三色數量較多,此外還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
如鞏義堯塘的絞胎三足壇子,高11厘米,口徑10.7厘米,足徑15.8厘米。壇子口是卷出來的,肚子圓圓的,底部用三只動物腳撐著。這罐扭胎是壹件難得的扭胎傑作,用兩種顏色的胎泥擰出木質圖案,用花的形式表現出來。
此外,在陜西省乾縣易發太子墓中還發現了壹個車胎扭曲的唐代騎馬俑。人和馬都是用扭胎處理的,這是非常罕見的,也是唯壹壹件用扭胎處理的瓷雕。
在南方,江西景德鎮、四川大邑窯也產白瓷。例如,在江西景德鎮梅婷發現的白碗和白瓷工藝已經非常高超。
無論是唐代的青瓷還是白瓷,品種新穎多樣,茶具、餐具、文具、玩具以及實用的瓶瓶罐碗幾乎壹應俱全。造型圓潤飽滿,精致神韻,簡約多變。
唐初的青瓷和白瓷器腹部豐滿,有玉璧底器、四五外銷碗、魚形瓶、海棠式杯、貼花壺、三彩器、絞釉等造型。裝飾品上印刻有動物圖案、龍鳳圖案、人物、花草、幾何形狀、山形圖案、點彩和條紋色彩。
最常見的瓷壺是壹種短流多棱圓柱體。壺腹壹般為橢圓形或瓜邊,壺柄為雙排曲柄,壺口多為喇叭口,外釉不夠,底部多為微凹平底。
與唐代書法藝術的普及有關,唐代也有很多瓷硯。唐代瓷硯多足,多孔圈足,硯面明顯向上凸起。總之,總的來說,唐代的瓷型往往給人壹種圓潤、飽滿、穩重的感覺。
唐代瓷碗壹般較淺,有直口、斜口等多種形式。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口部像唇壹樣沿外側凸出,俗稱唇口,圈足為扁形或玉壁底,外釉未完。
雖然說唐代的瓷器生產是“南青北白”,但這只是針對整個唐代瓷器的發展而言。除了青花瓷,唐代還有“釉下彩瓷”、“花瓷”等新品種。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彩”也是唐代制瓷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越窯青瓷多以褐色釉下彩繪裝飾,湖南長沙窯釉下褐綠彩繪的出現為瓷器裝飾開辟了壹條新路。
釉下彩瓷突破青瓷的單壹色彩,做成方形、六邊形、帶小圓點的花鳥圖案。雖然簡單,但充滿活力。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鵝紋壺高22.6厘米,口徑65,438+00.6厘米,底徑65,438+02.1厘米,長頸,敞口,腹呈瓜形,九邊短流,腹與柄連接處有明顯的切坯痕跡,可見明顯的瓦槽形抽坯痕跡。
壺蓋青釉,釉潤清透,有淺淺魚子細紋。鵝紋琉璃雖有剝落,但不僅不損害其整體形象,反而增加了器物的厚重滄桑。
長沙窯釉下彩壺的紋飾都是剛流下。壺的裝飾圖案用棕色標出,並染上綠色。飛鵝和它們的青山極其簡潔卻引人入勝。
在浙江寧波,還有壹件唐代的釉下鹿壺。繪畫技法成熟,筆法流暢,小鹿活潑可愛,表現了唐代民間花鳥畫的淳樸風格。
釉下彩瓷器還裝飾有壹首詩。比如瓷壺上刻有壹句詩:“春水滿,春草長,春人飲春酒,春鳥鳴春”,開創了用詩裝飾瓷器的先河。
唐代“花瓷”的出現是制瓷技術的又壹新創舉。所謂花瓷,是指壹種黑釉、乳白色或乳白色中有針狀藍點的瓷器。形制以壺為主,窯址有河南魯山窯和佳縣黃島窯。
如唐代花瓷雙系罐,高19.9厘米,直徑7.4厘米,底徑10.7厘米。壇口略向外翻,頸短,頸兩側對稱制,肩部豐富,底部平坦。底部附近刻有深和弦。通體施黑釉,胎露近底。黑釉上點綴著四塊灰藍色的斑塊,猶如顏料的自然流動,十分有趣。
還有唐代琉璃腰鼓,長58.9厘米,直徑22.2厘米。鼓是長的圓柱形,兩端厚。通體塗以黑釉,飾以七凸弦,數十條任意形狀的條紋塗以藍色,宛如點綴在黑絲絨上的浮雲,靜謐、典雅、奔放。
黑釉瓷也是唐代瓷器的重要品種。河南省是發現唐代黑瓷最多的地區。有珙縣發現的瓶、壺、碗、盤,壹般造型小巧,給人壹種簡單厚重的感覺。
唐代黑瓷的代表作品是塔形黑罐,集中了鏤空、疊貼等技法,在座上雕刻雕像、人物、花卉,在頂上塑造壹只猴子,天真活潑,是北方黑瓷的佳作。
從六朝到唐代,中國與西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波斯的壹種鳥頭壺傳入中國,並受其影響。鳳頭壺出現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和三彩釉陶中,其中以青釉鳳頭龍柄壺最為精美。
青釉鳳頭龍柄壺的高、口徑、足徑分別為41.3厘米、19.3厘米、10.2厘米。壺蓋與壺口配合成鳳凰形狀,使整個壺頗似壹只站立的鳳凰鳥。壺柄形似豎龍,壺口由龍口托著,供窺視和飲用。前肢支撐在壺肩,後肢立在喇叭形底座上。
壺身裝飾有塑料貼紙和雕刻工藝。腹部有兩層主要裝飾圖案,上面是六個串珠圓圈,裏面是舞動的火紅色,下面是六朵珍貴的花朵。口部、頸部、肩部和蓋斯金用珠子、蓮花瓣、卷葉或下垂的葉子裝飾。
此壺既借鑒了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中國傳統的龍鳳裝飾藝術,集模印、雕刻、繪畫等裝飾技法於壹體,體現了唐代制瓷業的高超技藝。壺胎體厚,釉層厚,玻璃質感強,有北朝以來北方青瓷的遺風。它的裝飾圖案復雜而清晰。
唐代的瓷器充滿了優雅,優雅不忘加壹點光彩和銳利。因此,典雅和華麗在唐代瓷器藝術中是完全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