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男人把結婚叫做紅色的東西。因為地域不同,操作中有不同的習俗,所以衍生出不同的民俗。在這種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中,還包含著老百姓的生育觀、道德觀、審美觀。充滿慶典的婚禮是壹道美麗的風景。
訂婚——壹生五次
訂婚形成後,要經過“五禮”,男女雙方交換“庚帖”(生日,即出生日期)。經查,如果生育臨近,男方還要把“龍鳳”貼送到女方家。如果女方同意這門親事,就用“狀元和”帖回復;如果妳不回答,就是不回復,或者妳告訴紅娘“不合適”,妳就揭開了這個頁面。
如果女方同意結婚,媒人必須兩頭跑,在“討價還價”中確定彩禮的數額。通常,富裕的女人的彩禮較少,但貧窮的女人、兄弟或年老多病的長輩的彩禮較多。但也不全是這樣的。它講究的是壹門親事,所以大部分都是在媒人的話下達成* * *認識的。
除了錢,還有布料、珠寶、棉花等等。後來的“與時俱進”、“三轉壹環”(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240元人民幣的禮品,今天的講究“三金”(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
接下來是“吃面條”、“進室內”、“拍照”、“報席”。男女雙方及其父母之間的正式會面,其中女方通知男方要送去的女性人數,被視為這場婚姻的“最後日期”。解放之初,拍照不過是男女互贈禮物,擺酒席的三五寸照片。時代發展到今天,拍婚紗照往往是幾百塊,幾千塊,甚至更高。
上轎子——母親教女兒的三件事
結婚吧。男方說娶媳婦,女方說娶女兒。
先說娶女人。在舊社會,女方年輕,甚至有童養媳。婚姻法實施後,這種落後的習俗被徹底改變了。
結婚前,女人要洗澡、洗臉、梳頭。在離開之前,她應該和她的父母說再見。然後在“扶著女兒的小姨子”(伴娘)的幫助下,從炕沿“長布”(長約十尺的大紅布,依次向前遞)走到轎子前,在出大門前“走得太遠”(用幹稻草點燃的火)。
以前是硬輪馬拉的車,前面是兄弟坐轎子,後面是老父親騎毛驢。到了“文革”,“破四舊”改成了用自行車。如今,已經大不壹樣了。農村是三輪或者四輪嫁妝。近幾年,同城也是這樣。嶄新的大紅緞臂的摩托車用來壓轎子,花裏胡哨的轎車、大客車溜之大吉。陪伴他的電視機、洗衣機、冰箱、家用電器都貼著大大的雙喜字,裝在車上,吹著打著,鞭炮到處都是。
在女兒上轎子之前,母親有三件事要做。壹種是在女兒的裙帶或腰帶上系上壹根亮白的大蔥,然後給她壹對小光餛飩(關中的壹種儀式包子),提醒她別忘了吃餛飩和蔥。二是教女兒“底字”。這壹習俗如今鮮為人知。其實是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封建禮教壓制下的隱喻性啟蒙教育。還有就是在嫁妝裏放核桃,象征永恒的愛情;塞滿了糖,象征著婚姻生活的甜蜜。
婚禮——“插花背鏡”好熱鬧
再說說婚姻。宰豬宰羊,備宴待客,富貴節儉視男方經濟情況而定。新郎戴禮帽,插羽毛花,胸前掛紅綾護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新娘的車到了男方家門口後,車門正對著男方家的門。此時,在迎接新娘的鞭炮聲和鼓樂中,被親友塗黑了臉的“爺爺”(男方的父親)舉著用幹草綁著的火把,繞著車子左轉三圈,右轉三圈,壹則表示路上的邪氣被沖走,二則表示義士興旺,繼續燃放煙花。這時,新郎在伴郎英姑嫂和“拉羊娃”(五歲到七歲的男孩和孩子)的陪同下,向車門鞠躬或鞠躬。新娘反復扭動,終於敵不過男方壯漢的硬拉。壹進門,英姑嫂就把手裏的豌豆撒在媳婦的臉上,壹邊撒(立男方的祖宗牌位)壹邊被蜂擁到“主陣”上,那些擡嫁妝的要紅包的,像要糖果壹樣,又打又搶,壹片歡騰。
婚禮上的窗花、剪紙、刺繡、歌謠、包子、對聯等民間文化藝術形成了濃厚的婚禮民俗文化。
今天的婚禮現場更加大氣時尚。有專門的婚慶公司,有煙火和攝影,有專業的司儀——甚至還有電視和電臺的主持人,有高端的車隊和樂隊,傳統婚禮上沒有的程序都加了進去——新郎新娘介紹他們的愛情故事,宣讀結婚證,證婚人發言,新人交換信物,雙方父母分別給“零錢”。
鬧鬼的房間-三天,或大或小
進入洞房後,新娘和新郎被擁到鋪著紅棗、花生和核桃的炕上。當伴郎、英姑婆婆和許多看熱鬧的鄉親互相推搡著,把新郎新娘從炕的壹角擡到另壹角,他們有意識地讓他們互相碰撞,這叫“砸四角”。通常每個人都在流汗、大笑和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