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僅是自然,人體內還有“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如果身體的某個器官處於虛弱狀態,就會引發身體的連鎖反應,皮膚自然會變差。所以當妳發現皮膚有問題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身體出了什麽問題。
人體雖然是血肉之軀,但也是壹個完整的五行世界,就像它所生活的自然界壹樣。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和三焦。
五官:眼睛、舌頭、嘴巴、鼻子和耳朵。
五個身體:肌肉、血液、肉、皮毛和骨頭。
每個器官都對應五行。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體器官是簡單的元素,而是具有與對應元素相似的性質。肝屬木,元氣旺盛,功能是儲血造血和貯藏營養,以維持人體的可持續生長;心屬火,火是主動的。心臟的功能是輸送血液,使血液在人體內正常循環,維持體溫。脾屬土,為萬物之母,作用是將腸胃吸收的營養轉化為人體的動能;肺屬金,為實。肺的功能是呼吸,振動時發出聲音。腎屬水,水弱,功能是排尿,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所有這些都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類比。
傳統醫學理論認為,人體內的五行(五臟)是壹個完整的系統,每個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只有各部分相互協調平衡,才能維持人體健康。任何壹個部分出了問題,身體就會不協調,不平衡,人就會生病,會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
即使沒有疾病,從每壹個具體個體的體質氣質上來看,有的人天生易怒、易怒;有的人天生抑郁,容易悲傷;有些人天生樂觀,經常笑。這些表現壹方面是遺傳因素造成的,另壹方面也和後天的培養有關。但無論如何,說明他體內的五行是不平衡的,某條線在五行中占據了優勢或劣勢的位置。所以傳統偏方說的是人的五行:木人青面長身;火熱的人面紅耳赤,身體健康;壹個土生土長的人,身體粗壯,臉色發黃;金子般的人是純白的;水性的人,身體軟,臉黑。
在傳統醫學看來,養生就是調理身體的五行,使之相互協調,正常運化,做到百病不旺,智者不老。總結了多位著名中醫養生專家的經驗,以調理人體五行為養生的出發點,經過多年的研究,終於取得重大突破,整理出壹套較為完善的五行養生理論,並采用多種自然療法,既保留了柔和舒適的優點,又克服了見效慢的缺點,對中醫養生的推廣和實施具有重要價值。
臨床上根據五行相克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有:
扶土抑木:是用健脾疏肝的藥物治療脾虛肝氣亢盛的方法,又稱健脾疏肝。主要適用於脾虛肝郁。
滋土利水法:是指用溫補脾陽或健脾益氣的藥物治療水濕凝滯證的方法,又稱健脾利水法。主要用於脾虛,或脾陽虛,水濕過多引起的水腫。
左金平木法:是指通過清肺氣來抑制肝火亢盛的壹種治療方法,又稱清肺瀉肝法。主要適用於肝火亢盛,燒肺金,影響肺氣清泄所致的“木火金”之證。
瀉南補北法是指瀉心火、補腎水,溝通心腎的壹種治療方法。又名瀉火補腎,滋陰降火。主要適用於腎陰虧虛、心陽上亢、水火不和、心腎不交。
此外,在針灸療法中,陽十二經脈、手足三脈的末梢穴位也屬於五行,即井、行、運、經、合,屬於木、火、土、水。臨床上可根據不同情況,利用五行生克規律進行針灸治療。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往往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解釋事物矛盾兩面之間的壹般關系,還可以解釋事物之間更具體、更復雜的關系,有利於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