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革命歷史故事

革命歷史故事

革命歷史故事辛亥革命與“辮子”

清廷強迫男人紮辮子,以示專制傲慢;辛亥革命反其道而行之,用“辮子”激發人們的反清意識,將反清革命推向高潮,清朝在轟轟烈烈的剪辮子運動中滅亡。辮子是清朝的象征;剪掉辮子是辛亥革命勝利的重要標誌。壹條辮子,註入了復雜的政治變量和特定的文化內涵,相當優雅。

編織和旋轉

20世紀初,隨著反清革命的高漲,出現了批判辮子的高潮,許多年輕人厭惡地把辮子稱為“煩惱線”。許多報刊以辮子為題,揭露清政府的殘暴和非人化。在《革命軍》中,鄒容把辮子列為反清革命的重要原因,斥責清廷強迫男人戴辮子是“鞏固中華民族,為馬作牛,為奴作奴”。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將辮子帶入反清革命,辮子留不留下成為革命的象征。激進的革命者為了表達獻身革命的決心,首先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同時號召他們投身革命。

1879期間,孫中山在檀香山讀書時,很多人拿辮子取笑欺負他。他極度沮喪和憤怒。後來有人勸他把辮子剪了,他卻理智地解釋說:“我們應該為了剪辮子這個終極目的團結起來,等到全中國人民都能剪辮子的時候。把辮子壹根壹根剪掉不合適。”這是孫中山第壹次用辮子呼籲,主張團結大多數民眾起來反清。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由於“鐘惺會”已經成立,反清大旗已經高舉,孫中山於165438年10月20日從日本橫濱前往檀香山時,在華僑文景書院剪掉了自己的辮子,以示將反清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

1902年,17歲的鄒容從四川來到上海。為了表明反清的決心,他剪掉了辮子,乘船去日本留學。壹到日本,鄒容就投身於高漲的革命洪流中,誓與壹切惡勢力作鬥爭。軍學生監督姚的不軌行為,並犯有通奸罪。他夥同、、陳獨秀等人夜間闖入姚住處,乘姚不備被抱住,鄒容按頭,陳獨秀揮手剪辮子。壹方面表達了“以剪代發”的仇恨,壹方面揭示了編發的正義性,號召留學生革命反清。在鄒容眼裏,“只是壹綹頭發”是小事,關系到“種族存亡”。在鄒容等人的大力推動下,在1903年的反俄運動高潮中,黃興、陳天華、蔡元培、吳、、陳獨秀、秦雨倫、徐守尚、韓等人都剪掉了辮子,發誓與清朝壹刀兩斷,將革命進行到底。

1902魯迅赴日留學後,深受鄒容等革命派反清活動的感染,對辮子深惡痛絕。1903年,他毅然決然地把它們砍掉了。但壹旦回國探親,就得編個假辮子蒙混過關。因此,制作假辮子的生意在清末興盛起來,而且相當有利可圖。魯迅後來回憶說:“我的辮子留在日本,壹半給客店的壹個女仆做假發,壹半給壹個理發師。人們在宣彤的早期回到他們的家鄉,當他們到達上海時,他們必須先假裝編頭發。這時候上海有個專門做假辮子的專家,價格是四塊錢壹個大洋。大約在那個時候,他的名字為國際學生所知。他做得也很巧妙。只要別人不註意,不出錯是很有可能的。但是人家知道妳是留學生。仔細研究的話,漏洞百出。夏天不能戴帽子,也不能;在人群中防止排擠和歪斜是不好的。裝了壹個多月,我想如果在路上掉下來或者被拉下來,豈不是比原來的小辮子還難看?幹脆別裝了。”

這個記憶清楚地揭示了三個信息:1。假辮子的生意紅火,證明剪辮子的人多;2.在人們的印象中,幾乎所有的留學生都剪了辮子;3.魯迅戴了壹個月的假辮子都敢弄掉,說明基層社會對編辮子的控制力很弱,編辮子可能會蔚然成風。

新軍和新學校的編發風格

雖然新軍是清政府控制最嚴密的部分,但由於受革命思想的影響,1910左右,剪辮子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新式軍校。

1910山西陸軍學院學生集體剪辮子,頗有氣勢。劉敬三說:“9月份,我們聯系了24個進步學生剪辮子。編織運動壹度達到高潮。冬天200個學生,除了幾個旗手,剪辮子的多達170。省城的大專生說:“陸軍學院成了寺廟。學生出家了,但也有帶發修行的。". "

1911的春天,武昌軍校的新軍學員也陸續剪了辮子。200多人在陸軍第三中學集體剪辮子,遭到校方嚴厲斥責。但反而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抗。短短十多天,200多人剪了辮子。壹個總共500多人的學校,400多人剪了辮子,但學校長也沒辦法,因為法不責眾。在新軍學生剪辮子風的影響下,壹些比較開明的新軍軍官開始支持。“鄂軍四十壹標二營學員李,紮辮子大大妨礙行動,日前毅然剪了辮子。”李得知後,不但不批評,反而表揚李,說:“在中國,由於外界的挑釁,理發幾乎成了壹種時尚。於本想先走,以為是軍中同僚主張,但因為聖旨未發,便停了下來。今天堅決剪掉,避免海豚尾巴的嘲笑,引導文化機會。土匪只受社會歡迎,就是我佩服。”

相對於新陸軍軍校,地方新校的編發風格更強。1905年,為了抗議日本對日本人的歧視,以及在中國禁止“留學生條例”,很多留在中國的留學生憤而回國。從培養新型人才的願望出發,蔡元培在上海創辦了中華公學。蔡元培穿西裝打領帶,不留辮子,大部分學生剪辮子,就像壹個沒有辮子的“獨立王國”。許多人向他們投來驚異的目光,官員和警察怒視著他們,無能為力。

1910浙江師範學校和紹興中學的學生突然剪了辮子。執政時被勒令“蓄發”,卻無人理會。為了避免麻煩,只好放棄了。1911暑假,浙江求是書院(浙江大學的前身)又發生了壹次剪辮子風波。馬敘倫回憶說:“當時求是學院有個老師叫孫江東,也有革命思想。他在暑假偶然出了壹個題目,叫《罪惡辮子》,教學生做。學生中有史久光和李飛然,他們都大聲說話,斥責清朝。孫江東也覺得他們文章裏的‘本朝’二字不好,就改成了‘賊卿’。”可見辮子與反清密切相關。總之,由於革命思想的傳播,編辮子成了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 上一篇:陜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下一篇:餐飲營銷宣傳活動策劃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