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醫寒熱論治慢性胃炎

中醫寒熱論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部分患者後期可出現胃黏膜固有腺萎縮、化生。梅國強教授認為,本病多見於脾胃虛弱(寒),但不利於脾胃運化,水濕內停,或肝郁脾虛常可使熱(濕熱)化為熱,癥狀上常有熱象,可分寒熱。由於個體差異,上、中、下三焦的寒熱偏向不同,疾病的主要癥狀也不同:或表現為口幹口苦、舌質紅酸、大便稀稀,甚至消化不良、小便長等癥狀不同;或可見上寒下熱之證,唾液清或吐清水,口淡,大便粘稠,小便短赤;或者痰濕夾雜表現為胸悶、腹脹、小便不利、舌紅、苔厚膩、脈數等。,或熱重於濕,或濕熱皆重。用藥既要寒熱並用,才能使其平。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常用藥物有黃芩合半夏、生姜合黃連、吳茱萸合黃連等。濕熱或痰熱郁結嚴重,可用柴胡陷胸湯清熱化痰,疏肝和胃。根據三焦臟腑寒熱的不同和對濕熱的側重,可按證加減。此外,在疾病中晚期,由於病程長,久病入絡,氣血不暢,氣滯血瘀,應考慮應用劉壹女、徐長卿、生蒲黃、五靈脂、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以提高臨床療效。

病歷的例子

病例1上腹痛(糜爛性胃炎)

朱,女,43歲,2005年6月27日首次確診。自述反復發作的上腹痛8年。最近出現上腹痛,泛酸,清水嘔吐,口淡,大便1 3-4天,大便幹硬,小便短赤,舌紅,苔白少,脈弱。2005年9月,胃鏡檢查顯示胃十二指腸潰瘍和糜爛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寒熱錯雜),西醫診斷糜爛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治療以寒溫、辛苦、理氣止痛為主。處方為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處方:法半夏10g,幹姜10g,黃連10g,黃芩10g,枳實25g,萊菔子15g,吳茱萸5g,烏賊骨15g,延胡索65438。7劑,水煎,每日1劑,分三次服用。

165438+10月3日第二次診斷:胃脘不脹,疼痛減輕,不反酸,不嘔吐,大便不燥,大便兩天,舌淡,苔薄白,脈沈弱。首傷,7劑,水煎,每日1劑,分三次服。服藥後癥狀全部消失,很少復發。

按:患者上腹痛,泛酸,清水嘔吐,口淡,大便幹燥3-4天,1次,小便短赤,舌紅,苔白少,脈弱。梅國強認為,本案辨證為上寒下熱,虛實夾雜,寒在上二焦,熱在下焦。寒邪侵胃,胃失和降,胃氣上沖,水氣不融,吐清水泛酸;胃脘痛氣機不暢,不暢則痛,所以胃脘痛;脾胃虛弱,寒邪侵胃,寒濕受阻,故口淡;結腸熱,傳導不好,所以大便幹燥,壹行多日;如果膀胱發熱,尿液會短而紅;舌紅也是熱癥,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治療。梅國強認為方中半夏瀉心湯主藥為幹姜辛,溫中散寒,半夏苦,辛溫燥,和胃降逆,黃連黃芩苦寒,寒性溫合,辛苦,吳茱萸、烏賊骨酸止痛,郁金, 姜黃、川芎為活血行氣止痛,遵循“久病入絡”之義,厚樸為化痰降氣消痞。 便秘者,加虎杖、蘿蔔,清熱降氣,潤腸通便。隨訪後癥狀緩解,胃寒減輕,腸熱也減緩,舌質變淡,效果無改善。保留原方以鞏固療效。

病例2上腹痛(慢性萎縮性胃炎)

林,女,52歲,2004年9月29日首次確診。自述上腹痛超過10年。最近胃脘痛,泛酸,口幹口苦,食欲不振,每天排便2~3次,不成形,舌質紅,苔薄白,脈緩。胃鏡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HP(+)。中醫診斷為胃脘痛(寒熱錯雜,氣滯),西醫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治以苦澀味,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處方為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處方為:半夏10g,幹姜10g,黃連10g,黃芩10g,吳茱萸6g,烏賊骨15g,枳實25g,延胡索65438。7劑,水煎,每日1劑,分三次服用。

2004年6月5438+10月5日第二次診斷:胃脘痛,脹滿,厭食,排便,無泛酸,舌紅,苔薄白,脈緩。9月29日加入木香10g,砂仁10g。7劑,水煎,每日1劑,分三次服用。

2004年6月5438+10月65438+2月第三次診斷:上腹部輕度脹痛,輕度疼痛,輕度腹瀉,無泛酸,舌紅,苔膩,脈數。治療方法是清熱化痰,理氣活血,散結止痛。本方以小新胸湯、左金丸、金鈴子散加減。處方:法半夏10g,瓜蔞10g,黃連10g,枳實25g,吳茱萸5g,烏賊骨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5g,郁金65505。7劑,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服。

2004年6月65438+10月65438+9月第四次診斷:胃脘脹痛消失,無泛酸,每日大便1~2次,舌質紅胖,苔薄白,脈緩。保留10六月12日本,加10克林達。7劑,煎服,每日65438±0劑,鞏固療效。

按:患者胃脘疼痛,口幹口苦,舌質紅,泛酸,厭食,每日排便兩三次,不成形。這種情況下的病人和1情況下的病人不同,是上熱下冷的形象。由於其發病機理為寒熱錯雜、氣滯血瘀,故仍以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為基本方。之後患者癥狀緩解,在此方藥的基礎上增加了木香、砂仁等產品。第三次診斷時,患者上腹痛較輕,無泛酸,舌紅,苔膩,脈數。癥狀像痰熱,這是由脾虛,濕,熱停滯。故用小辛雄湯配合左金丸、金鈴子散治療,清熱化痰,理氣活血,散結止痛。第四次診斷時,患者胃脘痛消失,無泛酸,大便壹天1~2次,排便不舒服,脈搏緩慢。適當時加烏藥,行氣止痛,滑腸腑。服用1周後,癥狀全部消失,很少復發。

病例3上腹痛(慢性萎縮性胃炎)

侯,男,34歲,2005年5月26日首次確診。自述上腹疼痛壹年半。胃痛,右脅下及臍周有牽拉,胃脘脹滿,無泛酸,胸悶,咽部不適,咽部紅有濾泡,脈細,苔白厚。胃鏡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HP(+)。中醫診斷為胃脘痛,西醫診斷為慢性胃炎,治療以疏肝和胃,苦中帶苦,輔以祛濕。本方以柴胡陷胸湯合左金丸加減。處方:柴胡10g,法半夏10g,黃芩10g,瓜蔞10g,黃連10g,枳實20g,吳茱萸6g,烏賊骨15g,藿香65438。7劑,水煎,每日1劑,分三次服用。

2005年6月2日二診:胃痛好轉,胸悶不適,進食尚可,排便正常,舌紅,舌苔黃厚,脈弦。保留5月26日,加甘松10g。7劑,水煎,每日1劑,分三次服用。

2005年6月9日第三次診斷:無胃痛,飯後有飽脹感,無泛酸及水,咽痛好轉,另主訴頸部有1~2淋巴結,無痛,大便正常,舌紅,舌苔黃厚,脈弦。首傷7劑,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65438年6月+2005年6月6日四診:餓時上腹部隱痛,飯後腹脹,咽部仍有不適,舌脈如初。處方為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法半夏10g,幹姜10g,黃連65438+65438。廣藿香10克、飛機草10克、蘿蔔10克、延胡索10克、郁金10克、炒川楝子10克、姜黃10克。7劑,水煎,每日1劑,分三次服用。

2005年6月23日第五次診斷:胃脘疼痛消失,腹脹輕度,咽部仍不舒服,另主訴抑郁,食欲差,腹部不適少,舌紅,舌苔白厚,脈搏慢。6月23日,日方稍作調整,處方為:法半夏10g,生姜10g,黃連10g,黃芩10g,枳實25g,吳茱萸6g,烏賊骨15g,藿香10g,佩蘭。7劑,水煎,每日1劑,分三次服用。服用1周後,癥狀全部消失,很少復發。

按:患者上腹痛,脅肋牽拉,咽喉不適,胸悶,舌紅,苔厚膩。本案與前兩起不同。梅國強認為這個病人有濕熱的癥狀,而且病人情緒不舒服,肝氣郁結,和胃不爽,胃氣不和,所以胃脘疼痛,拖腹;肝不達則氣滯,胸悶則發;肝經“通膈,展筋,順喉”,肝郁化為熱,肝火上炎,故紅喉中有濾泡;肝郁影響脾,脾胃運化不暢。痰濁醞釀時,產生濕蘊熱,進而出現舌紅、苔厚膩等濕熱癥狀。總的病機是肝胃不和,濕熱阻滯於其中。所以主要治療方法是疏肝和胃,去苦清熱祛濕,與病例1和病例2不同,用柴胡瀉心湯加減。小柴胡湯疏肝解郁,小陷胸湯清熱化痰,兩者合用疏肝和胃,清熱化痰,加藿香、佩蘭燥濕健脾,烏賊骨制酸止痛,枳實、炒川楝子、胡璇行氣止痛,加郁金、姜黃活血行氣,加強止痛作用。第四次診斷時,患者饑餓時,胃悶,飯後胃脹,喉嚨仍感不適。舌質紅,苔白厚,脈弦,是上炎肝火未盡所致。他胃熱已除,痰濕猶存。但是感冒的癥狀就像上熱下寒,病機和前面兩種情況類似。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可隨證加減。

作者:湖北中醫藥大學嶽影臨床醫學院

  • 上一篇:連雲港傳統街
  • 下一篇:與中國和西方相比,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