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打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騎兵。其實歷史上騎兵不壹定都是騎馬的。比如熱帶作戰,大象騎了很久。在溫帶,也有騎騾牛打仗的。當然,最多的是騎馬。無論是騎馬還是騎大象,都是為了充分利用牲畜的體力。因為家畜的體力是普通人類的幾倍到十倍。
能夠利用牲畜為人類服務,這本身就是壹個很大的進步。以前有個六百裏沖,換馬不換人。無論古人身體多麽強壯,也不可能晝夜前進600裏。人類晝夜徒步行軍150英裏基本是極限。戴宗,靈媒,是個神話。利用牲畜的體力有兩種方式,壹種是搭便車,壹種是直接騎行。
這兩種方法從三千年前壹直沿用到今天。至今,大國仍有騎兵。即使是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美軍也知道,在3000米以上的高原上,有時候毛驢比黑鷹還厲害。中原古人用馬打仗,最早其實是壹套馬車。
天子被稱為萬成之尊。大諸侯國稱為千騎國,壹般中諸侯國稱為百騎國。感覺和現在的主戰坦克數量基本持平,已經是裝備1000輛主戰坦克的陸軍大國了。但是草原上的遊牧部落有大量的牛馬,所以也有同樣的馬車作戰方式。更多的是單兵騎馬。這使得它更靈活,更適應地形。
大型馬車需要找到相對平坦的開闊戰場,部隊需要有經過初步硬化的專用道路。壹般春秋戰國以前的馬車是不能在田間自由往返的。騎行可以大範圍直接越野,部署指揮更加靈活。如果能打得過,圍著對手打;打不過他們,可以分散開來,看到追兵稀少,可以掉轉馬頭反擊。
騎兵的這種戰術從古至今已經練了幾千年,幾乎沒有大的變化。正因為騎馬更靈活,趙武靈王在胡夫從事騎射。此後,中原地區也出現了直接騎馬的模式。
重型馬車是第二好的。但是,馬車並沒有在戰鬥中被完全消滅。至少大部隊是機動的,大部分後勤輜重需要馬車來運輸。這種情況壹直延續到現代。在馬車逐漸退出軍事運輸之前,汽車、火車、輪船和飛機得到普及。那麽騎馬最有效的冷兵器是什麽呢?
根據古史研究,馬鐙是南北朝以後才出現的。沒有馬鐙,很難解放騎手的雙手。而且沒有馬鐙,妳不可能馬上站起來,也不需要力量。其實在馬鐙出現之前,古人大概是發明了套索或者槍套來套住馬的兩腳,後來改良成了金屬馬鐙。趙武靈王能雙手騎射,說明在沒有輔助措施的情況下,騎乘腳可能無法固定。
馬上作戰,最厲害的武器自然是弓箭。因為弓箭可以殺死數百米外的目標,直到近在咫尺。而且可以根據個人經驗發射,互相打擊。即使妳騎在飛奔的馬上發射,也能擊中同樣在馬背上飛奔的對手。翰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弓還是能打準的,但其實大部分射擊距離都很近。很多都是十幾米甚至幾米內相對。
比如飛將軍李廣喜歡近距離射擊,甚至用這種方法打老虎;因為靠得太近,我被老虎反復抓傷。入關的八旗騎兵打起來了。我也喜歡近距離射箭,甚至打頭。讓明軍的高級軍官為此招兵買馬。除了弓箭,還可以壹次性使用長矛,比如古代歐洲重甲騎士的長矛。中原地區馬上使用的矛壹般叫雲。
唐太宗在背後捅了壹刀,尉遲敬德用的是長槍,兩個人就這樣幹掉了幾千個無法靠近的對手。徐金國騎兵也喜歡使用狼牙棒;西征的草原騎兵也經常競拍槍支,只有身強力壯、善騎馬的人才能使用。傳說古代的“雙槍將軍”其實是馬上投標槍的,否則完全沒有必要馬上雙手持矛。但對於騎兵來說,馬刀是最後普遍裝備的主戰武器。
佩劍輕巧鋒利,總重量不超過2公斤。單手即可斬,在奔騰戰馬的加速下殺傷力很大。甚至不需要用力砍,僅僅是路過是不可能被劃傷的。軍刀壹刀砍不完,可以補壹刀。砍的時候也可以擋。又不像長槍短炮,沒打到就被對手抓住,很麻煩。
所以馬刀是迄今為止騎兵唯壹保留的將軍冷兵器。而雙手彎刀,如青龍偃月刀。其實主要是步兵用的。原型是唐代的奇刀和宋代的斬馬刀。雙手同時揮動大刀,動作笨重,難以為繼,這在歷史實戰中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