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的醫學理論和著作廣泛傳播到朝鮮、日本、中亞和西亞。宋朝時期,宋朝政府建立了翰林醫學院,醫學學科基本完備。
並統壹了中國因臨摹造成的穴位紊亂,出版了《圖經》。金元以來,中醫開始走下坡路。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學派,逐漸取代了經典中醫學派。
李時珍成書於明末的《本草綱目》標誌著中醫藥物學的衰落。同時,蒙醫和藏醫都受到了中醫的影響。在韓國,東方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末以來,中國不斷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的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的發展。國內很多人提倡醫學現代化,傳統中醫受到了很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用西醫體系的思維模式來審視它,中醫陷入存廢之爭。同屬於中國醫療體系的日本中醫和韓國醫學也是如此。自2003年非典以來,古典中醫開始出現復蘇跡象。
在文革時期,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範例,得到了中國* * *產黨政策的支持和發展。現代中醫仍然是中國常用的治療疾病的方法之壹。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了醫學界的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明能有效緩解術後疼痛、孕期惡心、化療引起的惡心、嘔吐、牙痛等癥狀,且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於慢性疼痛、背痛和頭痛,數據是模糊的或有爭議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和革命始於20世紀90年代。
新的中醫哲學觀包括三種中醫哲學觀:整體觀和辯證觀,以及新挖掘的第三種中醫哲學觀:相似觀——分形理論。2018,10,1,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藥納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大綱。
新納入的有關中醫的信息將寫入《全球醫學大綱》(11版)第26章,主要解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並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擴展數據: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壹、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古代姜部落的首領,被稱為神農。顏地部落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今晉豫壹帶),與黃帝結盟打敗蚩尤。中華兒女視炎帝黃帝為華夏之祖。
“神農嘗百草,壹日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的行醫精神和探索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被人們紀念。
中國第壹部醫學著作被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得出結論,中醫起源於原始社會和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基礎
扁鵲(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醫。年輕時在常桑君學醫,盡傳其醫術,各科皆好。以趙為婦科,以周為五官科,以為兒科,名揚天下。
扁鵲創立了中醫脈診法,開創了中醫的先河。他是艱深經典著作的作者。它開啟了以“視、聽、問”為診斷方法的醫學裏程,並壹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150——約219)東漢南陽聶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葛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的名醫,被後人尊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撰寫了傳世巨著《傷寒論》。其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
第四,中醫改革
華佗(約公元145-208),人物,東漢末名醫裴國橋縣人。年輕時留學,行醫遍布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學醫不求上進。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手術。並精通內科、婦科、兒科、針灸。?晚年被曹操懷疑,在獄中折磨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治黃疸的方法。
他創立了中國第壹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於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早了1600多年,開創了中醫外科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創了中醫臨床的壹次重要變革。
五、中醫觀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682),京兆花垣(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為“藥王”。孫思邈非常重視私人醫療經驗,不斷積累就診量。
及時記錄,最終完成了他的著作《壹千個女兒》。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配合朝廷開展醫療活動。
慶祝建安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壹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他是第壹個提出單獨設立婦幼部的人(也是第壹個倡導保護婦幼意識的人)。
他是第壹個全面闡述“醫德”的人,第壹個麻風病專家,第壹個提出復方治療,第壹個創造巴豆解毒,第壹個提出預防重於治療,第壹個發明導尿術。
第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名醫街)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自1565年起,李時珍先後在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方劑,查閱歷代醫學書籍925種。
考古證明,很多難題已經弄清楚了。歷經27年寒暑,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於1.590年完成。本書收集了1518種藥物,其中包括1195種植物,記載了11096種古代醫家和民間驗方。
附1100多種藥物形態學圖表,糾正了以前的壹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完整、最科學的醫學著作。
百度百科-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