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快到了。看著超市冰櫃裏剛上市的餃子,我不禁想起了我奶奶和她紮的餃子。
小時候,每年都過端午節。用來紮粽子的蘆葦葉,都是我奶奶從河裏或者河裏打回來的。先把葉子煮開,然後洗幹凈晾幹,同時用水把米洗幹凈。然後在奶奶的帶領下,家裏所有會紮粽子的人都行動起來。先把三四片葉子排成壹排,然後把葉子卷成圓錐形,用勺子盛米飯,再用剩下的葉子把米飯包起來,封好。最後用壹片葉子包在粽子上,用手指壓住剩下的葉尾,用針從粽子中間插入,然後將細長的葉尾放入針孔中,從另壹側慢慢拔出針,這樣就把細長的葉尾帶上來了。我總是喜歡握著細長的葉尾,夾起粽子,就像在欣賞壹件精致的手工藝品。有時紅棗、紅豆、花生等。都放在粽子裏,讓粽子的品種更加豐富。
粽子壹般是前壹天晚上紮好,端午節早上奶奶早早起來煮。煮粽子的時候,她要放壹些雞蛋或者鴨蛋在壹起。等我起床的時候,廚房裏已經飄著粽子誘人的香味了。因為紮的粽子比較多,多出來的粽子要壹直放在壹個大瓦罐裏用水養著,吃很久。我之所以知道這麽多細節,是因為我當時是奶奶的小幫手,專門做插針數粽子之類的小活,不需要技巧也不需要力氣。
不僅僅是粽子,外婆包的包子,揉好的餛飩,搟面,紅燒肉,紅燒魚,都是讓我念念不忘的美食。但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裏,當然不是每天都能吃到這樣的美味,只有在節假日才能品嘗到新鮮的食物。但是,泡菜、蘿蔔、醬油豆等。外婆腌制的是每餐必不可少的配菜。
高中寄宿後就沒時間看奶奶包粽子了。隨著八年前奶奶的去世,我這輩子徹底失去了這個機會。這個家庭的幸福家庭只能在壹次又壹次的回憶中重現...
開始記事的時候,還是公社生產隊時代。我奶奶年近50,已經不參加集體勞動了。她的父親、叔叔和阿姨繼承了掙工分的工作來養家,後來她的母親和阿姨們在房子裏結婚。不是奶奶不想出去工作,而是繁雜的家務讓她不敢離開家。當時我們家有十幾個人。我奶奶洗衣服,做飯,打理菜園,養豬、羊、雞、鴨。做家務並不比出去工作容易。因為人多,我們家情節也多。我奶奶總是隨著季節的變化播種采摘,總是讓全家人吃當季新鮮的水果蔬菜。
後來就像分田到戶壹樣,我們家被壹家分成幾個小家庭,奶奶被安排到二叔家贍養。但平時她還是過著獨立的生活,繼續著忙碌的家務。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是她壹生不變的性格。但是,她對家人的關心和愛護,總是默默的落實在行動上。奶奶壹有空就經常去地裏幫忙,不管是農忙還是平時。不分開的時候,中午吃不完的菜,夏天總是留在鍋裏,冬天放在廚房大廳的碗盆裏,晚上等著在地裏幹體力活的爸爸、叔叔、阿姨回來當“晚茶”;分開後,她經常做壹些自己舍不得吃的好菜,等著在學校寄宿的孫兒們周末回家改善;我們拿了工資上班,給了她壹些生活費,她壹直不要,說我們要結婚,要買房,要出去花錢,等等。總之,就是不讓我們為她花錢。
奶奶方臉,眼神慈祥。乍壹看,她是那種值得信賴,容易親近的人。甚至當她生氣的時候,她的臉上也經常帶著微笑,換句話說,她不是真的生氣。她從不羨慕別人的富有,也不嫌棄別人的貧窮,把孩子培養得彬彬有禮,懂事。在生產隊裏,她從不爭取過多的利益,在生活上卻經常幫助隊裏那些有困難的家庭;那時候,家裏很難有壹頓肉飯。這時,她讓森壹弘盛壹碗米飯,給她的鄰居送些肉菜。有時候菜豐富的時候,送壹碗飯,壹碗菜;等大家都安頓下來了,留給她的就只有誘人的香味了。
奶奶也是舊社會的人,但她從來沒有糾結過腳,壹雙勤勞的大腳遍布了她生活的土地。年輕的時候在生產隊掙工分。老了,還在自己的地裏幹活,做家務。我還壹大早就起來,趕到市場去賣我種的多余的水果和蔬菜。閑暇時,我自己做漁網,去河裏釣螃蟹和小蝦。上世紀90年代,70歲的她還去河邊撈鱔魚苗。晚年的奶奶也信仰宗教,每次去教堂,風雨無阻,都要趕到不遠處的教堂。有時候年輕的教民會騎自行車帶她去,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來回走,走在路上累了就休息壹下。她那沒有斷裂的大腳有力地支撐著她的虔誠。
在生活中,我奶奶也是壹個很“講究”的人。每次離開親戚家,我都要梳洗壹番。那時候牙膏牙刷進農村前,她總是先用鹽漱口,然後洗臉,梳好長發,掛起來,用黑網網住,用簪子插上,最後穿上洗得有點褪色的藍布襯衫,腰間圍著小手帕,胳膊上挎著小竹籃,下雨時手裏拿著油紙傘。這件衣服總是給人壹種優雅清爽的感覺,就像她的花園壹樣,整潔有序,壹絲不茍。
奶奶身體狀況壹直很好,除了血壓有點高,沒有其他疾病。接到父親的電話,我立刻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因為我壹般都是給家裏打電話,如果不重要,父親壹般不會主動給我打電話。
因為患了“中病”,她在事先沒有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突然從正常人變成了“植物人”。在醫院急救了壹段時間後,我在醫生無奈的目光中從醫院轉回了家。自從“中學”後,奶奶就什麽都吃不下了。除了持續輸液,她只能通過導管慢慢灌輸壹點奶粉、米汁之類的流質食物。在奶奶生命的最後幾天,我終於設法抽出時間陪了她幾天幾夜。我坐在床邊,抓著她的手,希望她能感覺到我在她身邊,我也希望她能像往常壹樣睜開眼睛問我在外面的情況。但是從腳到上身的寒冷告訴我,和奶奶的告別快到了。
在那個雨夜的時刻,我恰好和奶奶單獨在壹起,見證了她生命的最後壹刻:她突然睜大了眼睛,喉嚨間發出壹聲悶響,像往常壹樣,然後慢慢閉上了眼睛。短短幾秒鐘,我奶奶的人生旅程就在我眼前停住了。那壹刻,我沒有哭得那麽厲害,甚至忘記了痛。我平靜地撥通了電話,把外婆走了的消息通知了疲憊的親人。因為我知道奶奶這次是真的要走了,去她壹直為眾生祈福的天堂。
端午節前夕,我懷念奶奶,是因為身體裏流淌著的血液和親情,是為了回憶淳樸的農村習俗,是希望把勤勞善良寬容的基本準則代代相傳。
第二篇:端午節隨想
小時候我對端午節的理解只停留在香噴噴的粽子上。而當地人,似乎也不太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尤其是我媽,她不懂端午的意義,也不記得在門口插菖蒲和艾葉樹枝辟邪,但她始終不忘用壹雙巧手給家人包幾個肉粽和涼粽。在母親的潛意識裏,她想用壹顆心撐起壹片闔家團圓的幸福天空。我們稚嫩的心,每年都陶醉在粽子的香味和家人團聚的溫暖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意識到端午節實際上是為了紀念2000多年前楚國的壹位醫生屈原。屈原出生於湖北秭歸。他從小就樹立了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當他目睹了人民苦不堪言的社會景象時,他決心拯救人民脫離危險。於是,他乘船,踏著西陵峽滾滾波濤,走進了他向往的報國聖堂。但是君主發呆,臣子掌權的時候,他真的無能為力。雖然他知道實現自己的理想任重道遠,雖然他立誌“吾將上下而求索”。但是,在那種環境下,他很難力挽狂瀾。面對現實,他只能感嘆“掩面而泣,哀嘆百姓生活之艱辛,實在太久了。”他只能為自己的滿腹心事和憤懣訴諸筆端,給後人留下了《離騷》、《田文》等不朽詩篇,然後悔恨地投江而死。也許這就是幾千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然而,他的愛國主義和對人民的關心隨著端午節的習俗而流傳千古。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照耀著雄偉的湘楚之山,驚濤駭浪的楚江,照耀著中華大地,成為後人的楷模。
現在,粽子的香味已經清晰地滲入我的心脾。我對自己說,享受那份寧靜和舒適吧!我在想,如果屈原博士能穿越兩千年,來到中國這塊富強安定的土地上,他就再也不會屢屢受挫、被排擠、被陷害,再也不會以如此豪邁的方式恨楚江了!
如果他能來天等,看到天等的政風清正,處處和諧,壹定會很欣慰,壹定會忍不住為天等的發展出謀劃策。不,如果屈博士目睹了人才濟濟,人才濟濟,風雅之士都在為保持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而努力,並決心不從政,那麽我們不妨尊重他的意願。如果他願意,他可以在風景優美的龍角小天池旁蓋壹棟房子住。端午節,他會面對壹池碧波,抒發自己的詩詞。或者,他來住在雄偉的四城嶺的帳篷裏,端午的時候,他提著壹壺酒穿過靜謐的八角林,來到我山腳下的家做客。他蘸著天等辣椒醬品嘗著媽媽親手做的肉餡餃子,時不時和我喝著。多麽溫馨的壹幕啊!
然而,很快,我發現自己很可笑:斯人已逝,忠魂迷蒙,屈博士壹去不復返盛世!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避免屈原悲劇的重演,同時過好端午節,靜靜懷念屈博士,細細品味生活的每壹份美好!
第三條:端午節的組成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也稱為端陽、崇武、端午。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儲蘭沐浴”的習俗。但是今天端午節的許多活動都與紀念中國偉大作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期,楚秦爭霸,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了以上官大夫晉商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遠大抱負的屈原深感苦惱。帶著難以抑制的惆悵和悲憤,寫出了《離騷》《天香》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個城市,然後派遣使節邀請楚懷王與秦國媾和。屈原識破秦王的陰謀,冒著生命危險入宮陳述自己的利益。楚懷王沒有聽從,而是把屈原驅逐出了首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壹到秦國就被囚禁。楚懷王悔恨交加,三年後死於秦國。楚王即位後不久,秦王出兵攻打楚國,楚王倉皇退守,秦軍攻占郢城。在流放途中,屈原聽到了突然死亡和邕城被襲的噩耗,但他絕望極了,他嘆了口氣,縱身跳入洶湧的古洛河。
江上的漁民和岸上的人們,聽說屈原大夫投河自盡,都來到江邊打撈屈原的屍體。(這個習俗後來演變成了賽龍舟。)人們從家裏拿出粽子和雞蛋,扔到河裏,這樣魚就不會咬到屈原大夫的屍體了。還有醫生把雄黃酒倒進河裏,讓藥把龍水獸打暈,不讓屈原醫生的身體受到傷害。不久,壹條令人眩暈的龍漂浮在水面上,胡子上有壹塊屈醫生的裙子。人們把龍拉上岸,拔掉筋,然後把筋纏在孩子的手和脖子上,用雄黃酒擦腦子。有的甚至在孩子的額頭上寫下“王”字,讓那些毒蛇害蟲不敢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楚人到江邊劃龍舟,拋粽子,喝雄黃酒紀念詩人,端午節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國家把端午節調整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利於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因為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背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這些傳統節日增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利於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增強全球華人的凝聚力;它有利於人們開展各種符合節日主題的活動,如清明節掃墓和祭祀祖先,端午節賽龍舟和品嘗粽子,中秋節人們聚會,賞月和品嘗月餅。
希望大家都能記住傳統節日,記住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歷史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