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如何在文化方面向西方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如何在文化方面向西方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

背景:民族危機的出現和封建統治危機的加深,特別是鴉片戰爭的刺激,把壹些愛國知識分子從“去中國化”的美夢中喚醒。他們開始拋棄虛榮傲慢的過時觀念,關註世界,探索新知,關心時局,尋求強國抗侵略之道。

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思潮是伴隨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進程而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是先進的中國人民,包括壹部分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是在階級和民族危亡的形勢下挽救民族於滅亡的辦法。也就是說,從壹開始,學習西方思想就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而且隨著封建統治危機的加深和認識的相應加深,向西方學習的內容有壹個從具體到抽象、從經濟到政治、從器物到制度的發展變化過程。

清朝初年的閉關政策,中斷了明清時期已經開始興起的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到了19世紀中期,當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逐步向海外擴張的時候,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還處於腐朽的封建統治之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是最主要的經濟形式,政治思想禁錮遠遠落後於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地主階級中的開明文人註意到了封建統治的嚴重危機,即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威脅。從維護封建統治的願望出發,他們開始抨擊國事,主張改革。鴉片戰爭前後的封建文人、知識分子龔自珍、林則徐、魏源都在其中。

認識到封建統治的危機是向西方學習的前提。在這壹點上,龔自珍是走在前列的。龔自珍思想的最大特點是揭露和抨擊清王朝的社會黑暗。他認為19世紀的中國是壹個“日薄西山,亨泰驟起”的社會,並由此發出“自古及今,凡法皆變,凡勢皆積,凡例皆變,風氣不變”的變革呼聲。正如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所指出的:“晚清思想解放,為自保立下汗馬功勞”,龔自珍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改良派,為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壹般認為,林則徐是第壹個以寬廣的視角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壹邊禁煙,壹邊組織人力翻譯英國人默裏寫的《世界地理百科全書》,取名《四國誌》。他還註意研究各國情況,翻譯了許多外國報刊作為材料。這讓閉關已久的中國人大開眼界。魏源在《四大洲誌》的基礎上,完成了《海國誌》關於世界歷史地理的巨著,提出了“師夷長技”的反侵略思想。他主張在清朝增設壹個海軍師。“能造西方軍艦、汽船、飛炮、火箭、水雷、怪器的,都是科嘉人;能駕馭颶風,熟悉風暴的沙線,能準確射擊的人,都是部隊出身,從而第壹次明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口號。早期拓荒者的成就不僅在於他們打開了壹扇看西方的文化窗口,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了當時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開啟了向西方學習之風。魏源說:“善於向四夷學習的人可以控制四夷,不善於向四夷學習的人可以控制四夷。“但是,也可以看出,這些先驅在鴉片戰爭中目睹了西方列強的強大,所以他們從直觀印象出發,把挽救封建統治的危機與向西方學習結合起來,主張向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學習,這也是當初向西方學習的最重要的內容。

20世紀50年代末【太平天國(1859)還不到九年】,宰相後期主管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洪仁玕,向天王洪秀全提出《資政新篇》,系統闡述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政治上,強調集中統壹,重視“上下溝通”,主張建立不受普通官員控制、模仿西方民主制度的新聞圖書館;經濟上,他主張建立以機器工業為主的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交通運輸,開發礦山,建立金融郵政,鼓勵發明創造,接納雇工。如果說40年代的“師夷長技”只是著眼於造洋船洋炮的話,洪仁在重視外國軍事技術的同時,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和生產技術,也在壹定程度上涉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壹些政治制度。這壹思想在當時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因而具有進步意義。而太平天國的封建農民政權沒有條件,也不可能實行這種資產階級方案。

真正將西學大規模投入社會經濟文化實踐的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的洋務運動。隨著中國半殖民主義的加深,封建統治階級分化,出現了以自強和新政為旗號的衣缽、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從軍事工業開始,蔓延到科技、民族工業、文化教育等領域。它把對實力的追求和對財富的追求結合起來,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壹個明顯標誌。同治元年文同博物館的建立,開啟了西學東漸和中國人系統學習西方的歷史。然而,隨著近30年洋務運動的發展,以“中體西用”為運動宗旨的思想逐漸受到懷疑。洋務派官僚張樹聲認為,西方的“風格”是“在學校裏培養人才,在家裏討論國家大事”,清廷也必須借鑒。該運動因其濃厚的封建買辦性質,最終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而破產。

不難看出,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這壹時期人們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西方科學技術和自然科學上。他們認為西方國家的強大僅僅是因為經濟和技術。與西方相比,中國只是在各種雜技上落後,而中國的傳統倫理、知識、制度、文章都在各國之上。這是他認識的局限,也對向西方學習壹些東西有直接影響。

西方教給了現代中國壹種全新的意識形態。

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這壹時期人們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西方科學技術和自然科學上。他們認為西方國家的強大僅僅是因為經濟和技術。與西方相比,中國只是落後於各種雜藝,而中國的傳統倫理、知識、制度、文章卻淩駕於各國之上。這是他認識的局限,也對向西方學習壹些東西有直接影響。

20世紀70年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初步形成,反映新階級意誌的政治思想產生。王韜、馬建忠、薛福成和鄭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們與資本主義世界接觸較多,因此批判洋務派只學西方的皮毛,而不攻其體,試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改變中國的面貌:(1)他們繼承了拓荒者的愛國傳統,表現出抵抗外侮、捍衛主權的強烈願望。(2)要求把發展工商業作為謀求富國的途徑。鄭提出“商戰”,“論商之本,制造為急,制造之法以機為先”。他批評清政府“官不能保商人,而能使商人得病”,要求提高工商業者的地位,以與西方抗衡。(3)倡導政治創新。他們認為中國政局失控,是上下不通的體制造成的,而西方國家之所以小而強,是因為有議會作為基礎。所以學習西方要以此為先,實行君主立憲制,君權民享。這壹思想沖擊了封建專制的傳統觀念,涉及中國政治制度的變革,成為向西方學習的突破口。(4)倡導文化教育改革,發展現代文化教育,培養科技人才。他們批評洋務學堂只註重學習西方技術,不註重人才培養,以至於“六親不認”,未能真正學到西方的長處。

與前人相比,早期的維新思想家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壹步觸及西學,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與洋務派劃清界限,總體上還是以洋務派為依托,尤其是“中學為根本,西學為目的,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的主張,與洋務派如出壹轍。

甲午戰爭的失敗有力地證明了,僅僅靠興辦實業是無法自強的。隨著戰後民族危機的加深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改良派登上了歷史舞臺。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思想家,最早認識到“西方人以前是強兵,所以強兵不是兵”。中國的弱不僅在於軍事實力和工商業,還在於政治。這時,他們已經在向西方學習中抓住了更深層次的東西。他們圍繞君主立憲制的實現,提出了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領域向西方學習改良中國的主張:(1)用進化論反駁頑固派“天不變,道不變”的主張,宣傳政治改革創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政治上,進壹步批判封建君主專制,要求壹定的民主政治,實行君主立憲。譚嗣同提出“破君之網”,從根本上否定了忠君觀念。(3)在經濟上,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系統綱領,要求政府提倡和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康有為認為,西方國家之所以發展比較快,是因為“源頭在於農業和工業”。所以,中國要富強,就要學習西方,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盡快發展工商業,國家要“為人民服務,保護人民”。(4)在思想文化方面,他們發展了廢除八股、改變科舉的思想,主張實行新的教育制度。嚴復主張“除八股,重西學”。他的《進化論》等譯著使中國人第壹次直接接觸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內容。他所倡導的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天賦人權,對中國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梁啟超則主張新學,認為“新學之風提倡,民智漸開。”

19世紀末,這些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政治改革和革新,以挽救民族危亡,使國家富強,而政治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君主立憲,主張民權,發展資本主義。他們從各方面廣泛宣傳新學,使改革思想覆蓋了統治階級的中下層,甚至部分上層和整個知識階層,形成了近代中國第壹次思想解放潮流。與早期提出向西方學習命題的先驅者相比,康梁等維吾爾新派猛烈抨擊頑固派,公開鼓吹西學。他們沒有僅僅停留在文字的宣傳上,而是寫信、請願、辦刊物、成立社團,四處奔走,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多虧了光緒皇帝的支持,他們終於在1898年試演了自己設計的壹系列改革方案。就這樣,中國向西方文化學習,從最初的向洋人學習到控制洋人再到為西方國家服務再到改造國家。這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對西方文化認識的壹大進步。

幾乎與戊戌變法的資產階級改革思潮同時,出現了以三民主義為內容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潮。以孫中山先生為代表,主張以武力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以西方資本主義主權在民為原則的* * *和國家。戊戌變法的失敗,在壹定程度上促成了革命思潮的湧動,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迅速推翻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1911年的革命無可挽回地失敗了。中國社會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北洋軍閥政府的腐朽統治比清朝更甚。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中國思想文化界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他們對學習西方主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這就是五四前後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壹方面是“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和改造國民性的討論,旨在培養全體國民科學民主的群體意識,甚至鼓吹反傳統、全盤西化。認為否則就不能創造出真正的* * *和國民,就不可能有* * *和革命的勝利和鞏固。另壹方面,有人認為中國終究不是西方國家,中國人終究不是西方人。歷史證明,向西方學習並不能拯救中國社會,反而會導致無休止的內亂,甚至國家的衰落。於是他們回過頭來探尋“國粹”,開始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尋找出路。反傳統向西方學習和回歸傳統民族主義成為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的兩大思潮。與反傳統思潮相對應的是,這壹時期西方各種思潮在中國廣泛傳播,其中也包括馬克思主義。而歷史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壹科學思想理論武器和中國* * *產黨;此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的結合導致了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這是西方帶給近代中國的思想變革。由此,中國告別了以儒家思想治國的方式,走上了向世界強國發展的快車道。

我想知道我是否能幫助妳。

  • 上一篇:餐廳經營計劃書範文_如何寫餐廳經營計劃書?
  • 下一篇:黑龍江人的習俗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