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觀,通常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壹種理論模式。
世代周期
最初產生於啟蒙運動時期。
自然
文明史觀點認為,壹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人類文明進化史。
斜地
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可以分為古希臘羅馬文明、中國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體系:壹是要註意不同類型文明的特點和主要成就,二是要註意不同類型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和碰撞。
垂直的
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采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作坊時代、蒸汽時代、電力時代、信息時代)。
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文明史觀,通常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壹種理論模式。最初產生於啟蒙運動時期。文明史觀點認為,壹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人類文明進化史。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可以分為古希臘羅馬文明、中國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體系:壹是要註意不同類型文明的特點和主要成就,二是要註意不同類型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和碰撞。縱向來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業作坊時代、蒸汽時代、電力時代、信息時代)。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文明史的概念在西方由來已久,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傳入中國,掀起研究熱潮。文明史在中國存在的時間不長,迫切需要從文明史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的歷史。
文明的概念和劃分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本質上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及其自身文明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和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是在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基礎上產生的,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在人類文明史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產生過相應的文明。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關系。
物質文明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方式和物質生活的進步,包括物質生產文明、物質交換文明、物質生活文明等歷史。政治文明是人們在政治實踐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包括政治觀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組織文明、政治行為文明和政治技術文明的歷史。精神文明是人們在改造主觀世界的同時,改造客觀世界所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現為社會精神產品和精神生活的進步,包括科技文明、學術文明、文學意識文明和宗教文明的歷史。
(1)“文明”可分為農業文明(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和工業文明(手工業作坊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等)。)縱向上,又可橫向分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其劃分標準是生產力。縱向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都包含了那個時代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關註至今仍有較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闡述現代文明是如何從歷史演變到現實的,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比如要了解中國傳統思想在現實社會中的重大意義,古希臘羅馬形成的民主運行模式和法律在歷史上的現實意義等等。
(3)要正確評價各種文明成果,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成果與代價的關系。人類文明的每壹步前進都要付出代價,比如戰爭、大災難、權力鬥爭和歷史的暫時倒退...這些代價相對於文明進步所帶來的成就來說是次要的,所以我們不能過多的談論代價,從而忽略了人類追求文明的頑強而真誠的步伐。
(4)以文明類型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樣性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既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相同規律和趨勢,又要看到各種文明的獨特性,同時要註意不同類型文明之間的關系。
(5)將中華文明納入世界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華文明的演變,同時以中華文明的視角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發展。
全球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把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壹個整體來看待。世界各地區、各種文明在各自的、互動的發展中,逐漸打破了孤立、分散的狀態,逐漸融合為壹個緊密聯系的全球統壹體。這種全球壹體化的進程是歷史發展的客觀主導趨勢。按照這種歷史觀,世界歷史絕不是所有國家、地區、民族、文化的總和。它關註整個人類和整個世界,即要求從全球的角度研究世界歷史。這種歷史思想打破了“西歐中心論”和民族史的傳統歷史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壹來考察歷史,全面論述了各個時期世界歷史的時代特征、發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滲透。全球史觀側重於歷史的橫向發展,認為近代以前,世界各民族、國家都處於封閉發展狀態,亞非歐存在區域性、地方性交流,美洲幾乎處於孤立狀態。隨著新航路的開辟,人類歷史由分散發展向整體發展轉變。現代化的浪潮逐漸從英法美等西方國家蔓延到世界其他地方。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交往是人類歷史橫向發展的動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到20世紀之交,世界終於形成了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實現了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轉變。特別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世界成為壹個緊密聯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趨勢進壹步加強,世界壹體化進程加快。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的人類交往推動了歷史的橫向發展,所以要關註人類交往的歷史,包括交通運輸的發展、國際會議、國際組織、國際戰爭、思想文化交流和人類交往;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滲透正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領域的許多層面上發展。整個人類社會正在形成壹個相互感應、相互制約的整體,整個人類面臨著同樣的命運和考驗。我們應該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來理解中國的歷史。二、“全球史觀”建構中的正確態度:(1)樹立全球意識。面對同樣的全球性問題,我們有著相同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麽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是可能和必要的基礎。(2)承認人類文明的統壹性,充分肯定其多樣性。所有文明都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都為人類文明做出了貢獻。沒有優劣之分,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權利和平等的地位參與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3)各方之間應有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友好氣氛。(4)倡導包容精神,承認和包容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要“求同存異”,努力求同存異,暫時擱置分歧,耐心通過對話縮小和解決分歧。即使壹時無法達成壹致,也要有善於等待、互相包容的精神,以免激化矛盾,導致沖突。3.典型案例分析:例1: (2004年全國綜合考題壹)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西方人所知世界示意圖(1)看圖指出西方人所知世界發生了什麽變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區關系的發展趨勢是什麽?
分析:(1)小題的關鍵是審題,抓住“變化”和“趨勢”這兩個詞,註意用課本知識來解釋材料中的問題。參考答案:範圍不斷擴大,擺脫相對孤立,加強聯系。材料2: 1992是哥倫布下西洋500周年紀念日。許多國家紛紛舉行紀念活動,但也引起了美國印第安人後裔的強烈不滿。他們豎起壹條標語,上面寫著:“妳們在慶祝我們的苦難”。(2)根據第二份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哥倫布下西洋的歷史影響。
解析:(2)小題的關鍵是把握評價人物的標準,即壹分為二地看問題,註意材料和教材的結合。參考答案:哥倫布航海到美洲,第壹次連接歐亞大陸和美洲,為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西方殖民者開始入侵美國,對美國進行長期殘酷的殖民統治和掠奪。材料3在描述20世紀初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時指出,倫敦居民可以在1911的某壹天通過電話訂購世界上的任何產品,然後滿懷信心地等待這些東西送到他們家門口。同時,他也可以將自己的財富投資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地球上任何壹個角落的新企業,如非洲的礦山或上海的外國公司;如果他願意,他可以使用廉價舒適的交通工具,立刻前往任何國家,在任何地方找到舒適的旅館;他隨身攜帶的金幣可以在世界各地無障礙地兌換成當地貨幣。③根據第三份材料,指出在20世紀初,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解析:(3)小題的關鍵是考查題意,也要註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參考答案:世界範圍內的商品、資本、人員、貨幣的流動。(4)有人肯定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也有人持否定態度。本文根據所學的材料和知識,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雙重性,簡要說明了發展中國家應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
解析:(4)小題的關鍵是如何更好地將課本知識與材料結合起來。參考答案: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於各國經濟的互補。加入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發展經濟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經濟全球化中,發達國家處於有利地位,這擴大了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參與,趨利避害。例2: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跨國公司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進程。閱讀以下材料:材料1:國際商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促進了國際經濟規則的發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對比決定了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為了利潤最大化,跨國公司有選擇地在第三世界國家投資。貿易自由化創造的財富70%被發達國家獲得,而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只獲得了30%。如果發展中國家年經濟增長率下降3%,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可能下降1%。發達國家占據高級工業部門,而發展中國家擁有相對低級的工業部門。請回答:(1)世界歷史進程中反映的經濟全球化的特點是什麽?⑵結合材料壹、二和所學的歷史知識,解釋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經濟規則的原因。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知識點,測試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釋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對歷史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分析的能力。回答第壹個問題,要從材料提供的信息入手,總結有效信息。在回答問題(2)時,要註意引導詞“引導原因”,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原因,註意回答簡潔。參考答案:(1)全球新壹輪資本擴張;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相互依存,貧富差距擴大;發展中國家工業落後,缺乏競爭力。(2)近代以來資本主義發展了很長時間,發達國家在貿易、資金、技術上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