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黑水沃土,海東盛世國——18黑龍江省博物館珍藏

黑水沃土,海東盛世國——18黑龍江省博物館珍藏

黑龍江是中國最北、最東的省級行政區。橫跨黑龍江、烏蘇裏江、松花江、綏芬河四大水系,是亞太地區通過陸路到達俄羅斯和歐洲大陸的重要通道。黑龍江作為行政區名稱始於清朝。在此之前的漫長歲月裏,先後有婁、伏羲、鮮卑、布吉、洪等民族在此居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黑龍江省博物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建於1906。是俄羅斯商場舊址,國家壹級保護建築。各類藏品62萬余件,其中國家壹級品12754件,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以下是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18珍品盤點。

黑龍江嘉蔭著名的古龍源於100多年前的壹次偶然發現。6500萬年前,這裏曾是恐龍生活的天堂,是中國最早有科學記載的恐龍化石發現地,聞名中外。嘉蔭縣龍骨山的發掘是建國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收獲最大的壹次恐龍發掘。恐龍的首次發掘對我省乃至全國的恐龍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意義,被評為建國以來黑龍江省十大重大考古發現之壹。在黑龍江省博物館展出的黑龍江東北龍是壹種滅絕的爬行動物,生活在6500萬年前。因為它的扁嘴很像鴨子的扁嘴,所以我們稱它為鴨嘴龍。1902出土於黑龍江省伊春市,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塊來自黑龍江省滿洲裏的恐龍化石是中國的第壹塊恐龍化石。落在異鄉,幾經易名,有著奇特的身世,在中國恐龍發現和研究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我館唯壹幸存的恐龍化石骨架,享有“中華第壹義龍”的美譽。

松花江猛獁象是壹種長鼻子的大象,是猛獁象家族中最大的個體。猛獁象在更新世晚期生活在歐洲、亞洲和北美的寒冷地區。它們在地球上繁盛了壹段時間,大約在壹萬年前的全新世滅絕了。1973年3月,在黑龍江省肇源縣三站鄉松花江中遊北岸第壹階地發現了這個完整的猛獁象化石。黑龍江省肇源縣三站鄉松花江中遊北岸出土1973,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頭猛獁象身高3.33米,體長5.45米,門牙長2.05米。臼齒顯示它是壹頭老象。專家們根據這種古代大象的骨骼特征,並為了紀念它的土地——古松花江,最終將其命名為“松花江猛獁象”。這是中國發現的第壹個完整的猛獁象化石。

毛犀牛又稱長毛犀牛,是壹種已經滅絕的古老動物,生活在更新世晚期。它是早更新世的腔棘魚屬,中更新世由燕山犀牛逐漸發展而來,屬於翼手目犀牛科的雙齒犀亞科。它們的大小與現代非洲犀牛相似。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發現。毛犀牛是壹種披著長毛的犀牛,與現代犀牛顯著不同的是,它披著類似藏牦牛的濃密長毛,有壹層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可以在寒冷的環境中保暖。1956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鋼廠出土,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塊多毛犀牛化石是在1956富拉爾基鋼鐵廠基建施工時,在距離地表9米多的泥砂層中發現的。整個骨架屬於壹個個體,完整性接近100%。也是世界罕見的。是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毛犀牛骨骼,是我館之寶。它被指定為壹級標本。

此器長25厘米,寬5.8厘米,形狀似月桂葉,兩端尖,故名月桂葉石器。這件石器全身切割,中間厚,兩邊薄,形狀對稱,厚薄均勻,邊緣加工鋒利。是嵌在骨刀柄裏的石屑石器,屬於刮刀。通過對饒河小南山遺址的研究,結合石器本身的完整性,推斷此石器為當時該地區新石器時代首領墓葬所葬,屬於黑龍江東部新石器文化。1965收藏於黑龍江省饒河縣小南山,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件神器制作精巧,造型獨特,堪稱精品。是我省發現的細石器中個體最大的。

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北京龍泉府遺址出土。印章為青銅,鑲嵌銅片,扁鈕,中間有圓孔,呈橋形。整體高4.3 cm,邊長5.25 cm X5.3 cm,厚度1.4 cm,手柄高2.9 cm。印面略呈方形,印文為漢字“天門軍印”篆刻;印背楷書《天門軍印》,印筆畫細而有力,圓潤活潑。印章凸起,筆畫之間形成0.9 cm的凹槽。歷史文獻對唐代官制有詳細的描述,但沒有設立天門軍。遼金時期沒有天門軍的制度,歷年出土的遼金銅印也沒有這種形式。這枚銅印出土於渤海北京遺址,仿唐朝在渤海建立了壹整套政治軍事制度。舊唐書?文宗本紀記載:“大和六年十二月,王將帶回渤海,說渤海設在神策軍周圍,三軍壹百二十師周圍,畫圖前進。”這裏的渤海建立雖然和唐朝中央政府的神策軍混為壹談,但至少說明渤海也有類似的禁軍組織。1960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縣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出土,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枚天門軍印出自上京皇城,可以作為研究唐代是否存在類似中央皇軍的軍事組織的重要線索。它是中國現存唯壹的渤海印章,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這套舍利信共四枚,正文為素體長方形,封面為弧形梯形。從外到內依次為銅字母、銀字母、金字母,層層遞減,相互嵌套。其中銅字兩枚,壹枚長14.5cm,寬8.8cm,高8.0cm,另壹枚長13.0cm,寬5.3cm,高6.6cm壹個銀色的字母,長9.2厘米,寬5.6厘米,高5.0厘米;壹封金色的信,長8.3厘米,寬5.3厘米,高4.2厘米。舍利信中,以銀信造型最為精美,頂蓋上刻有“祥雲”,象征“晴空萬裏”,四壁“天王”像因其勇猛有力,被視為“驅邪”。此外,銀信中還有壹個桃形銀瓶。1997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北京宮遺址出土,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套遺書保存完好,造型結構與唐代相似。是渤海信仰佛教的實證,也是研究渤海宗教與中原文化關系的不可多得的材料。

這座金佛像高5厘米,重49.3克。它穿著半披著的袈裟,左手拿著壹個幹凈的水瓶。整體形象端莊文靜,極具魅力。以前唐代的長袍大多是自然敞開下垂的,所以佛像的胸腹部大多是露在外面的,而這尊佛像穿著整齊,這在唐代是很少見的。1988出土於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上井龍泉府遺址,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座雕像整體形象端莊幽靜,極具神韻,堪比盛唐時期最精美的雕塑。是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發現的唯壹壹尊純金佛像,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龍是中國先民創造的獨特動物形象。自八千年前紅山文化出現龍紋以來,受不同時期社會生產力、思想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影響,其形象壹直在不斷變化和完善。到了唐宋時期,鳳眼、鹿角、蛇身、獸肢、鷹爪、身段流暢等龍的形象基本確定,並被後人廣泛模仿,保存至今。這件青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的皇家器物。龍蹲著,頭微擡,嘴張開像吹口哨的聲音,肩膀微弓,左前腿翹起,爪子飛上雲端,雲朵與後腿相連。它的前右腿微微前傾站立,爪子與地面相連。龍尾上翅向外卷曲,頭、肩、四肢飾有卷發器,雄壯,動靜相間,威風凜凜。龍的前右腿、尾巴、瑞雲上,有分兩個方向的扁錠殘跡,是當時用它固定鑄造的。1956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白城市會寧府遺址出土,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此青銅龍以黃銅為材質,融合了龍、麒麟、獅子、狗的形象和特點。其設計理念和雕塑水平高超,可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它是金元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文化的融合發展,是黑龍江省最有分量的國寶。

宋金時期魚紋鏡大量出現,金代雙魚紋銅鏡受到研究者的稱贊。雙魚紋鏡是金代數量最多、最具特色的代表性銅鏡類型,其藝術成就代表了金代銅鏡的高度藝術水平和境界。有人認為“魚”與“剩余”諧音,表達了人們對年年過上富足生活的美好願望,或表明想用“鯉魚跳龍門”來表達自己希望得到提升和發展的願望。有人認為女真銅鏡上的魚紋可能與女真人信仰薩滿教有關,代表了薩滿教的宗教信仰。這面銅鏡重12.4公斤,直徑43厘米。這是中國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銅鏡。1964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新華鄉出土,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種鯉魚紋銅鏡是女真貴族女性性生活中最喜歡的東西。銅鏡上的鯉魚形象生動,線條細膩,可謂匠心獨運,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它不僅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古代女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面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展示了她們精湛的藝術構思和審美情趣。它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銅鏡,也被稱為“銅鏡之王”,是國寶級文物。

鏡子背面的設計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是以山水畫為背景的人物故事畫面。在山腳下,壹個戴著草帽、穿著布大衣的農民正拿著鋤頭在地裏耕作。圖片的左邊是壹棵枝葉繁茂的樹。樹下,兩個穿長袍的官員正在指著土地。這個圖案展示了中國晉朝官員參與春耕的場景。據史書記載,每年的正月初壹,皇帝和其他大臣帶著農具在田裏耕作,象征著新的壹年從耕作開始。皇帝親自下田種田,各級官員不敢懈怠。他們和農民壹起在地裏勞動。銅鏡上的圖案顯示了官員春耕的畫面,也表達了壹年之計在於春的意思。銅鏡背面下部是壹對雌雄鯉魚在河中追逐嬉戲。它們張開嘴鼓著腮幫子,張開鰭搖著尾巴,掀起波浪。1975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出土金代貴族墓,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面鏡子保存完好,光亮,銀白色,有球形按鈕,做工精致。正面銅鏡采用寫實與誇張相結合的藝術手法。雖然構圖復雜,但布局合理,工藝精湛,堪稱中國金銅鏡的代表作,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好的金銅鏡。這在中國傳世的古代銅鏡中非常罕見,是不可多得的實物珍品。

齊王墓是壹座有豎孔、豎坑、豎石、豎木的棺槨墓。棺材裏的男的是壹個留著胡子的老頭,腰間別著壹把玉柄短刀,雙手各拿壹個金塊,穿著8層17的衣服;女中年,頭面部裹黃絹,腰佩飾物,頸戴瑪瑙金鏈,著9層16件衣服。在這兩個頭之後,有壹個楷書“泰和三司都督王”。這座墓出土的文物豐富、精美,保存完好。其中衣服種類繁多,材料品種齊全,紡織技術高超,制作工藝精湛,圖案華麗,在出土文物中尤為珍貴。它被稱為“北方馬王堆”。絲織品以男女服裝為主,分為30多件,包括長袍、襯衫、裙子、腰帶、鞋、襪、冠、帽等。服裝的原料有絲、絹、絹、錦、絹、紗等。經緯線排列緊密,彈性韌性好,織工精致。大量采用梭挖技術,有相當數量的織金制品,包括織金絲(絲)、織金錦等。此外,還采用了印花、繪畫、刺繡等技術,尤其是刺繡,可分為10多種,如編織繡、種子繡、拼布繡、線圈繡、平針、縫、縫、鋪、圈等。顏色有駝色、深紅、棕色、煙色、醬色、綠色、青色。圖案有團龍、龍葵、雲和、鳥、鴛鴦、梅朵、團花、卷草、桃花、蝴蝶、卷雲等。長袍、襯衫多為立領、開襟,具有濃郁的北方民族特色。齊王墓出土的絲織品為研究宋金時期的繅絲技術、紡織工藝、印染技術、織布機種類等課題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填補了中國服飾史研究中金代服飾缺失留下的空白。是中國金代考古最重要的發現,是國寶級文物。

這個玉佩的底部長4厘米,高3.4厘米,厚0.4厘米。玉佩整體略呈三角形,造型精致獨特,構圖清新淡雅。從底部開始,它的兩側是兩株隨風搖曳的樹,根粗葉茂,樹頂的枝葉自然和諧地相互重疊,使整個畫面略呈三角形。樹下站著兩只馬鹿:左邊的雄鹿直立著,健壯英俊,面向前方,它的鹿角與左邊的樹幹相連;右邊的雌鹿略小,回頭看著雄鹿,耳朵和右邊的葉子連在壹起。兩只鹿的上方,有壹只大雁低低地盤旋著,拍打著翅膀,翺翔著,好像要去南方。1974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奧裏米古城出土於金代,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這件玉佩由和田玉精雕而成,晶瑩剔透,潤澤有光澤,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堪稱金代雕刻藝術精品。

此圖絲綢版為彩色,總長1100 cm,圖中心518 cm,橫版27.5 cm,附言460 cm,橫版28.7 cm。本卷描繪了江浙壹帶蠶農從“臘月浴蠶”到“下機入箱”的養蠶、絲織生產過程。本卷有不同風格的無題詩、線條、人物。根據後記可以確定是當時翰林畫院的摹本。下面提到的小字是宋高宗·吳皇後寫的,女王獎勵蠶織向世界展示。畫面前半部分是養蠶從“臘月浴蠶”到“鹽繭甕藏蠶”的過程,後半部分是繅絲織布的過程,除了“蠶蛾出籽”和“獻絲謝神”兩段。全卷* * *畫74人,形神兼備,對比鮮明。清宮藏在過去,然後被空運出宮。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幅畫是我國養蠶技術史的珍貴記錄,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瑰寶。為研究和了解南宋時期的社會經濟、手工業技術、風俗習慣和中國畫傳統提供了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史料和國寶。

婁璦(1089—1162),字壽宇,國器。卒於1162,享年73歲,右庭大夫。紹興三年(1133),被任命為千千(今浙江臨安市)縣令,深深折服於農民和蠶妻的辛勤勞作,畫耕織詩45首。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登基後,為了鞏固政權,也就是重農桑的聖旨,婁艾贈送了犁織圖,很受宋高宗的賞識和喜愛。他曾經躲在皇宮裏,後來命翰林畫院畫了這幅畫。

此圖總長141.1 cm,寬37 cm。引言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題寫的“曲水流動”二字。全卷描繪了東晉時期,以王羲之為首的42位文人在浙江殷珊惠濟的蘭亭吉雅飲酒作詩,依山傍水的情景。看圖思人,很容易想象蘭亭集序的盛況。屏幕上,以王羲之為首的42位文人坐在小溪的兩邊。它們表情各異,栩栩如生。有的寫詩,有的起身拿酒,有的看山景。文人墨客中,壹條清溪蜿蜒,溪中飄著碧綠的荷葉,每片荷葉都有壹套酒具,東晉時稱為酒瓶。荷葉載著蜻蜓在溪裏,誰停在那裏就起來喝,然後寫詩。不會寫詩的,罰三倍。圖中有壹個大概是因為不會寫詩而喝醉了。圖中除了42個文人,還有17個為他們服務的男生。男生們分工有序,有的負責倒酒,有的負責從水裏拿酒,有的在照顧喝醉的人。他們面部表情活潑,似乎很喜歡這個有趣的聚會。傳世,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幅《蘭亭序》是現存最早的蘭亭序全圖。它不僅是古蘭亭的直觀史料,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國寶級文物。

此圖長40.6厘米,寬33.8厘米,帛書彩色。畫的主色調為花青、赭石、藤黃,以明暗對比增強立體感和空間感。畫中六個鬥茶男子,皆系皂色絲巾,著及膝的白色或藍色上衣,白褲,其中三人穿草鞋,壹人穿藍色布鞋,壹老人赤腳,再現了宋代街頭商販“各行其色,不敢越雷池壹步”的服飾。這些人看起來各不相同,栩栩如生:有的用茶瓶倒茶,有的壹邊舉起茶瓶壹邊往火裏放炭,有的把茶含在嘴裏細細品味,有的手提茶杯似乎在交流著什麽。傳世,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幅畫所描繪的街頭巷尾非常熱鬧的鬥茶場面,不僅生動地展示了宋代鬥茶的繁榮,也充分反映了宋代獨特的鬥茶文化和市井生活。是南宋風俗畫的代表作品之壹,是國寶級文物。

此圖為白灰相間,保存完好的心臟,縱長74.3厘米,橫寬33.438+0厘米。每幅畫卷都是獨立繪制的,每幅畫的右側都寫著唐代的《九歌》原文。書法豪放,剛柔相濟,筆力透紙背。有12枚《禮部紀檢章》《達賚閣》《乾隆禦觀之寶》等明代內務府收藏鑒賞印章。長卷中所畫的人物是用直線畫的,衣服是用樹葉畫的,臉是用尤思妙畫的,用淡墨。筆觸流暢有力。除了和湘夫人,其他的人物都非常悲傷和瘦弱。《九歌》長卷的順序是:太陽神董軍是楚人的太陽頌;河伯,黃河之神,戰國時稱為河伯。漢水神項夫人和是姊妹篇。畫中的人物描繪了望向遠方,祈求它,卻看不見它的憂郁心情;大司命,掌管生死的神;邵思明是主宰孩子命運的女神。在這幅畫中,她是壹位年輕美麗的女神。君在雲端,雲神,神話中,雲神叫鳳龍,又名平明,男;《湘水神雕》描繪了美麗的湘夫人對的思念,以及她因長期不參加的宴會而產生的怨恨、失望、懷疑和抱怨的復雜感情。山神山鬼是巫山女神;國戰,戰神。清宮藏在過去,然後被空運出宮。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幅畫直面隱藏在《九歌》文本中的感情,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方式表現出來,承載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是兼具藝術和歷史價值的珍品,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民生活。堪稱難得的盛世佳作,國寶級文物。

這只虎印叫紮薩克印,管轄科爾沁左翼郭爾羅斯後旗。呈方形,銀色,邊長10.5cm,高11cm,厚3cm。印章背面有壹個臥虎按鈕。印章的右邊是滿文楷書,左邊是蒙文楷書。中文翻譯為:“治理科爾沁左翼郭爾羅斯後旗紮薩克印章”。這枚印章背面右刻滿文,左刻蒙文,中文翻譯與印章相同。在印度壹側,滿文刻在右邊,蒙古文刻在左邊。中文翻譯是:“康熙二十五年四月”;正反面分別刻有漢字和楷書,均譯為中文:“禮部所制”。這個印章背面和側面的字只能辨認,不能擴散,印章四角有磨損,可能是長期使用造成的。傳世,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這枚印章的出現證明了當時清朝對科爾沁實行了有效的管轄,是中華大家庭中各民族世代友好、和睦相處的象征,也是對清朝治理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驗證。

這幅畫全長18.2m,寬0.52m,畫心長15.1m,寬0.485m,比《清明上河圖》長了近三倍,比徐揚的另壹幅名作《姑蘇盛世》長了近三米。其中有近400個漢族和維吾爾族的人物,200多匹馬,100多只駱駝、羊、牛等牲畜,以及許多建築、橋梁、山脈、河流等。方清故宮有10枚印章,如“石渠寶坻三希堂精制印章”。這幅畫的主題是采玉。從頭到尾描繪了新疆嘉峪關與和田之間運送和田玉,和田河采玉人的場景。沿途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都在畫面裏,山川河流,奇險絕壁,車馬水草放牧,河西道路暢通,天山外風光,漢族,維吾爾族等等。吸引人眼球的是尾部。遠處,昆侖山挺拔聳立。附近的采玉人正在和田河采玉。河岸上,穿著官服的清官正在監督采玉人。清宮過去收藏,後流出宮外,現在在黑龍江省博物館。這幅畫主題突出,布局構圖合理,筆法蒼勁,線描細致,筆法嫻熟細致。是壹種歷史地理風俗畫,內容豐富,人物形象生動。它是清代現實主義藝術的傑作,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民生活。是兼具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的珍品。這是壹件罕見的傑作。

徐揚,江蘇蘇州人,畫家,擅長人物、界畫、花鳥蟲魚,畫梅蒼勁,清麗飄逸。乾隆十六年(1751),李鴻南巡蘇州,在蘇州作畫,得以朝拜朝廷。受伊格內修斯·西切爾巴特、何慶泰的影響,他更加寫實,繪制了《姑蘇盛世圖》、《乾隆南巡圖》等歷史畫卷。他的畫繼承了《清明上河圖》等藝術形式,用散點透視描繪山水城市,把寫實主義運用到繪畫中,意義更大。傳世作品有《乾隆南巡》、《蘇州繁華》、《北京春天師生詩情畫意》等。

  • 上一篇:高中歷史知識點必修二題
  • 下一篇:中國傳統園林藝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