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二)膠東半島節水農業發展模式

(二)膠東半島節水農業發展模式

膠東半島按地形大致可分為沿海平原區、低丘區和山前平原區。各區的地形地貌、水利工程、農作物種植差異很大。沿海平原地區,城市集中,經濟發達,農業種植以設施農業和高效經濟作物為主。工業、農業和生活用水競爭突出,地表蓄水工程少,地表水資源缺乏,地下水嚴重超采,形成海水入侵面積1,000 km2以上;丘陵區山川、丘陵、溝谷縱橫交錯,地表水主要由水庫、池塘儲存。大中型水庫也轉向城市供水,灌溉渠系工程標準低、老化退化,丘陵地區主要農作物多為果樹;山前沖積平原,流域面積小,蓄水工程少,地表水可利用性低。主要水源為淺井、大井、小池塘和河流,農業用水只能依靠分散的水源,農作物以糧食、蔬菜和設施農業為主。膠東半島的自然地理和經濟條件決定了膠東半島必須發展高科技農業,高標準節水工程,實行規模化種植和現代化管理,其節水農業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利用地表水,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度,優化配置水資源。在青島大沽河、煙臺大沽夾河、龍口黃水河、萊州王河下遊修建地下大壩,形成地下水庫。在河兩岸布置了滲井,加大了向兩岸補充地下水的力度。補充地下水效果明顯,地下水位明顯提高,形成了井渠結合,保證豐水,引江濟水的工程模式。在山前平原地區,在河道上修建小型蓄水工程,將分散的小水源聯網,達到地表水和地下水聯合調控的目的。威海市環翠區楊婷示範區將分散的水源聯網集中控制,合理調控水源,擴大了灌溉面積。充分利用丘陵地區的水庫、塘壩,建設自流灌溉工程,根據不同分區壓力,利用自然水頭發展噴灌、微灌。

2)發展高效農業,實施節水工程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山地丘陵地區果樹采用微噴滴灌,沿海平原地區設施農業、花卉等高效作物逐步取代傳統的散糧田種植方式,實現產業化生產。目前,膠東半島所有城區都建成了農業科技示範園和現代節水示範區,形成了規模化種植和節水工程規模化、標準化建設的良好結合。高效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節水工程標準的提高。在威海國家“863”計劃示範區,原來的糧田已經被大承包商種上了果樹。龍口市面積超過6.7hm2的溫室蔬菜大棚、面積超過3.3hm2的溫室花卉、面積超過67hm2的柿園等產業化種植大戶,采用標準化滴灌和微噴,實現自動化管理,根據作物生長環境實施精準灌溉,為該地區“兩高壹優”節水農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示範,促進了該地區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

3)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推廣農藝節水技術。在濱海平原,防止地下水超采的措施是:壹是限制地下水開采;第二,加大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選擇優良耐旱品種。萊州市、龍口市等海水入侵地區調減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推廣耐旱耐鹽堿品種,取得良好效果。花生全部用塑料薄膜覆蓋,果樹用稻草覆蓋。對於蔬菜等作物,噴灑生物抗旱劑,改變傳統灌溉制度,減少灌溉次數。農藝節水措施減少了作物蒸騰和樹間蒸發,特別是在沿海地區。

4)轉變經營管理機制,提高農業節水管理水平,實現現代化管理。節水農業能否穩步發展,效益能否發揮,取決於其運行管理機制和管理水平。對於壹個高效農業區來說,只有高標準的節水工程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相應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水平。過去節水管理僅限於壹般的粗放管理層面,節水工程得不到維護,不能長期發揮作用。近年來。半島各地區節水工程建設前,都進行了工程產權界定,統壹了工程建設和管理。比如大承包商中節水工程的所有設施和水源都明確為承包商的產權,由承包商經營管理,承包商在工程建設中按比例投資。以村為集體的節水工程,明確由村管理。村與村之間的聯戶項目由鄉鎮組織農民用水協會。在管理上,應用現代自動控制技術,提高了管理水平,因地制宜,根據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控制灌溉量,達到精準灌溉的目的。

綜上所述,膠東半島節水農業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針對當地可利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充分開發利用地表水,建設河流梯級攔蓄工程和地下水回灌工程,多灌溉水源聯網工程,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聯合調控,優化配置和集成應用節水農業前沿技術,發展大型設施農業、特色農業等高效農業,建設與高效農業相適應的標準化節水工程和自動化。充分重視農業結構調整,在沿海地區大力推廣耐旱品種、稭稈覆蓋技術、生物抗旱技術等農藝節水技術,加大運行管理機制轉變力度,明晰節水工程產權,合理確定水價,建立高水平專業管理團隊,充分利用自動化技術提高運行管理水平,實現半島水資源優化配置。

  • 上一篇:高清傳統泥塑時代
  • 下一篇: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有哪些改變了,哪些沒有改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