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有哪些改變了,哪些沒有改變?

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有哪些改變了,哪些沒有改變?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社會主義的觀念體系。這壹概念體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任何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是與前壹時代的社會意識相關聯的,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基於前人積累的思想材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得以形成和發展。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思想文化傳統。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區別。傳統文化不同於外來文化和當代文化,是指壹個民族、國家或地區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各種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文化傳統是文化在歷史發展中代代相傳的積澱,是文化的“活的靈魂”。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形成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它貫穿於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道德禮儀等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理論體系,貫穿於中國文化傳統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剛健進取、自強不息”、“寬厚包容”、“忠厚老實”、“勤政廉潔、忠君愛國”、“慈孝謙讓”、“克己奉公、自律慎獨”等精神,通過改造融入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完全繼承,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吸收其精華,去其糟粕。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吸收、改造和整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新壹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毛澤東思想在其形成過程中,充分吸收和改造了中國傳統文化。以“群眾路線”為例。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尊德護民”思想,開了中國民本思想的先河;孟子提出了“民貴於君”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政得其民”的興衰歷史規律;荀子進壹步提出了“舟楫為民”的民本思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被毛澤東思想轉化為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中國共產黨新壹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思想,也吸收和改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和尚利人”的思想。孔子在創立儒家學說時,非常重視“和”的價值和作用。他強調“和為貴”,把“和”作為做人、做事、治國的價值判斷標準。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既承認差異,又要求和諧。通過互補互助,可以達到事物矛盾的統壹,形成和諧的狀態。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萬物負而持陽,沖而以為和”。他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矛盾的兩個方面,陰陽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是天地萬物存在的基礎。充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提煉出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和諧文化”,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壹種創造。

其次,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形成過程中,我們吸收和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全面的創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它圍繞愛國主義展開,包括團結、熱愛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這些方面,凝聚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中,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例如,愛國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作為反映人民對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與民族的發展歷史聯系在壹起,並體現為壹種文化。中國歷史上無數愛國誌士用他們的英雄事跡書寫了光輝的愛國主義詩篇。中國* * *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過程中的革命絕望精神、嚴格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壓倒壹切敵人和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和克服壹切困難的精神,都是在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的基礎上,從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內涵十分豐富。圍繞改革創新這壹核心,包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知難而進、艱苦奮鬥、求真務實、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等精神。這些精神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和創新。

第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改造與創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壹項艱巨的系統工程,還需要繼承前人思想道德中有價值的、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壹項重要內容就是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胡錦濤同誌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觀,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並與中國道德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為中國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則和價值尺度。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國古代“知恥”的文化傳統,吸收了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有恥而為之,必使人無處不在”、“無恥而惡心,則非人也”、“禮義為國四維”、“榮在利前,恥在利前”、“人在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將個人置於他人、社會、國家的位置,體現了中國文化智慧中深刻的生命意識和精神追求,表現了人格的“自我創造性轉化”。

第三,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五千年燦爛的中國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是民族血脈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嚴峻挑戰,在各種復雜環境中站穩腳跟,在災難中持之以恒的力量源泉。中國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堅實基礎。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建適合中國實際、能形成人們認識、反映中國發展實際、引導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價值體系。為實現這壹目標,我們應註意解決以下問題:

第壹,充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資源,處理好批判與繼承的關系。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瑪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是中斷和失落的,唯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文明是建立在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之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就沒有中華民族精神之源,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說明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相通之處,我們目前構建的價值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首先,我們應該充分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鴉片戰爭以來的壹百多年裏,我們基本上對傳統文化持否定態度。到了“文革”,這種傾向被推到了極致,變成了“文革”運動。中國傳統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殘,在中國幾代人甚至幾代人心中留下陰影。否定中國文化傳統的結果,最終導致了壹系列惡果,產生了“垮掉的壹代”和“西化的壹代”,產生了對傳統文化沒有溫情和尊重,迷失和迷茫的壹代。改革開放後,黨中央逐漸認識到這壹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大力倡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壹些中國人,尤其是壹些領導幹部,對這個問題還沒有足夠的重視,更不用說付諸行動了。新壹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我們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契機。我們應該重視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放在壹定的高度。二是認真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的瑰寶。它有著悠久而深遠的歷史。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思想資源,如"和諧"、"以人為本"、"天人合壹"、"利用天命"、"人與物和諧"、"知行合壹"、"知行合壹"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值得挖掘。三是批判繼承。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否定中國文化是錯誤的,但不加批判地接受中國文化也是錯誤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糟粕,必須剔除。比如儒家思想中的封建倫理、等級觀念、“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官本位”等觀念,都是需要剔除的糟粕。法家的“尊君”思想和政治手腕也是現代社會管理的消極因素。道家的“拙”、“柔”、“無為”等思想在現代社會有壹定的負面意義。我們不能從壹個極端走到另壹個極端。說到重視傳統文化,它視古代經典為珍寶,認為只要熟讀經典,就會發現壹切,也就是說,掌握了傳統文化,就可以不加歧視、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研究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傳統,必須采取“揚棄”的辯證態度,從中汲取積極因素,構建能夠體現中國人知識的科學核心價值體系。

第二,整合創新中國傳統文化,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中國近代在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過幾次大辯論,出現過“中體西用”、“西學西用”、“學以致用”、“全盤西化”、“復興儒學”、“民族大眾文化”、“創造性轉化”、“全面創新”等觀點。筆者認為,張岱年先生提出的“全面創新”理論是中國文化論爭中壹個非常有價值的理論。這壹文化命題是在研究和分析中國現代文化論爭中各種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摒棄了中西對立、體用二元論的僵化思維模式,排除了盲目的華夏中心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的幹擾。特別是提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註意吸收“傳播制勝論”和“民族大眾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認為只有辯證綜合創造才能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為了構建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綜合古今中外的有益文化,不是無原則的妥協,而是要發揚壹種創新精神,進行創造性的綜合。為此,我們不僅要賦予傳統文化中有益於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合理成分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風貌。比如,傳統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被創造性地轉化為義利兼顧的新價值觀;將儒家倡導的“和尚中”精神轉化為社會主義和諧理念;同時,要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條件,把傳統文化的主導價值觀與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取向和價值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又高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觀。比如將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愛國理念發展為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當代愛國精神,以此來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 上一篇:(二)膠東半島節水農業發展模式
  • 下一篇:中國十大木門品牌分析對比:2017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