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醫藥把“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作為重要內容,擴大並深化了“非遺”的內涵,最能夠體現“非遺”的精神和靈魂,是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綱。
●行業標準是比較高的規範,是壹個圭臬。但人文學科尊重獨創和唯壹。所以,給壹點寬容,留壹點空隙和余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制訂行業標準時應該註意的。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澱豐富,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項目眾多。隨著現代化、市場化、城鎮化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高速消失、過度開發、瞬息變異的危險,保護任務極其繁重。近幾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程取得很大進展,文化部門正在制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其中包括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項標準在內。對此,筆者談壹點粗淺的意見。
傳統醫藥包括三個部分
我國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醫藥。根據我國存在醫藥文化多樣性的實際情況,《中華人民***和國憲法》第21條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
我國的傳統醫藥,包括中醫藥、民族醫藥和其他民間醫藥三個部分。
中醫藥是以漢文化為背景的以《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為基本經典的傳統醫藥,是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的主流醫學。
民族醫藥是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經過30年的發掘整理,已有近40個少數民族發掘整理出版了本民族傳統醫藥的代表性著作。
民間醫藥有兩個概念,壹是在體制上以公私來分,民間醫藥是指非公有制的民營醫療機構和民間醫生;二是在學術上以朝野來分,民間醫藥是指當代中醫教育體系之外不屬於《黃帝內經》壹脈的流散於民間的草醫草藥。如雲南的“黃家醫圈”、陜西的“太白七藥”、某些道家醫學和佛家醫學,以及壹些既不屬於主流醫學,又無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草根壹族。古代有壹種“為國醫所不道”的“走方醫”、“草澤醫”,或叫“鈴醫”、“串雅”,就屬於這壹類(見清·趙學敏著《串雅內外編》)。傳統醫藥中的民間醫藥,指的就是第二種概念的民間醫藥。有的學者曾經把這壹類民間醫藥作為中醫藥的初級階段,但後來發現他們縱使“上升”壹格,也並不屬於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主流壹脈,而且自成體系,自稱“另類”,仍然“為國醫所不道”。於是出於對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和尊重,在傳統醫藥內給它留下位置,稱它為“民間醫藥”。
例如“黃家醫圈”是以“中生萬物”“人命乃萬命之首命”為哲學基礎的壹種醫學理論,以“萬物有圈圈為界,萬物有網網相聯”揭示人體各部分功能的內在聯系。黃氏家族從唐五代延續至今,祖籍福建邵武(王國維先生有考據),世代傳承。其壹支轉輾遷徙,後在雲南昭通巧家落戶,今於雲南昆明行醫。有《黃氏醫圈》(黃傳貴編著)壹書傳世。
“太白七藥”又稱“秦嶺七藥”,是以“七”字命名(如桃兒七、紅毛七)的壹類草藥,約有115種,主要分布於陜西秦嶺山脈,以“四梁八柱”理論指導臨床應用,是藏在深山老林的另壹處土著的醫學宅第。今人已出版《秦嶺七藥》(毛水龍主編)、《太白七醫研究與應用》(宋小妹、劉海靜主編)等著作。
其他的民間醫藥包括民間的壹技之長,在此不壹壹列舉。
從“非遺”角度看傳統醫藥的內容
中醫藥和藏醫藥、蒙醫藥、維醫藥、傣醫藥、壯醫藥、苗醫藥、瑤醫藥、其他民族醫藥和民間醫藥,在學術上都是平等的,盡可以各展其美,各美其美;相互之間,更應該美人之美,美美與***。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看,各醫種的基本內容大致分總綱、醫養、藥物、節慶四個部分:壹是總綱,或稱總題。如傳統醫藥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方法。二是養生及醫療。包括養生、診法、療法(或合稱診療法)。三是藥物。如藥材,飲片炮制技藝、成藥制作技藝;老字號企業文化。四是習俗和節慶,如清明辟瘟習俗、除夕飲屠蘇酒之類和傳統藥市。中醫藥分這四部分,民族醫藥也分這四部分。為了留有余地,還可以加“其他”壹類,如藏醫是和天文歷算連在壹起的。醫學和天文連在壹起,甚為普遍。中醫有五運六氣,彜醫和太陽歷關系密切。這是各類文化互相交叉的內在因素決定的。中醫的氣功、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與傳統體育,藥膳與傳統手工制作技藝(烹飪),養生文化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都有交叉。
“傳統醫藥對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是壹個重要的命題,但有人認為失之於虛、言之於玄,令人難以理解。事實上,各民族、各醫學對生命和疾病的認知各不相同,每壹種認知都是打開生命奧秘的壹扇窗戶和壹把鑰匙。苗族有苗醫生成學,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已故老苗醫龍老六曾口述《事物生成***根源》壹書,公認是苗醫藥的哲學基礎。傣文經書《嘎牙山哈雅》(意譯為《人體解說》),就是壹本講“生命起源和人體生長發育的書”。彜醫有《娃娃生成書》,是從彜族畢摩經《作祭獻藥供牲經》中摘錄的,描繪了人體生長的全過程。以西醫和中醫來說,西醫將人體分為運動系統(肌肉骨骼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循環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系統等九大系統即九大生理解剖功能,這是對人體生命的壹種微觀觀察和精確認識。中醫將人體分為陰陽、臟腑(五臟六腑)、經絡(十四經脈)、氣血幾大功能部門,是對人體生命的壹種宏觀認知和動態把握。傳統醫藥從不同角度、不同信仰、不同層面認識人的生命,並引申出不同的養生方法、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各有所見,各有所長,為人類的醫療保健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在傳統藥部分,壹般都重視飲片和成藥的制作技藝,因為手工技藝是“非遺”的重要內容之壹。但在商言商者過分重視形而下的“物”和“術”,容易忽視制作技藝的原創精神、思維特點、無形價值和文化內涵。在古代,民族地區商品化程度極低,無古老的民族藥藥店,談不上什麽經營思想。但中藥店古代就有,於是形成壹種中藥“老字號”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蘊含著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如北京同仁堂的“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前壹個“必不敢”,是“不減料”;後壹個“必不敢”,是“不偷工”,合起來是“不敢偷工減料”。上面還有壹層,叫“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冥冥中由老天在監督著人們如何做。這就涉及到中國人的信仰形式。這信仰形式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此外如杭州胡慶余堂的“戒欺”(堂匾)店規,“藥業關系生命,尤為萬不可欺”。廣州陳李濟的股份合作,“同心濟世”。原文是“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世,長發其祥”。還有許多老字號藥店在制作名貴中成藥時有意在稠人廣眾之中公開投料,招搖過市,以昭信譽。如做全鹿丸時擡著大鹿遊街,做人參再造丸時晚上點著黃金大蠟燭在眾目睽睽之下投料配料,其目的都是為了袒露誠意,取信於民。
藥品是救死扶傷的特殊商品,同樣壹個“貨真價實”,其責任,其權重,其作用,其後果,在藥店和在別的商店是不壹樣的。這就是中藥老字號的企業文化。
當然,其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最終得體現在產品質量上。所以,以老字號為代表的中醫藥文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壹是老字號的企業精神,二是傳統中藥(多為名牌)的制作技藝。在數字化處理的時候,“企業精神”比較虛泛,難以表現;特別是老字號基本上都經過技術改造,傳統手工藝很少保留。於是傳統名藥制作技藝中的若幹關鍵環節,若幹“絕招”,成了傳統中藥“非遺”保護的重點。
前幾年評審“非遺”項目時,出現過“某某某中醫藥文化”等項目。後來有專家指出,這種“某某文化是非物質文化”的命名方式,內容過分籠統寬泛,邏輯上有循環往復之嫌,應該換壹種項目名稱來表述。這個意見頗有道理。但並不是說中藥老字號的中醫藥文化就不存在了。相反,這正是壹種值得珍惜的企業精神,是現代社會缺失或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需要繼續發掘並加以發揚廣大。
傳統醫藥作為“非遺”的特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包括以下5個方面:口頭傳統與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我國加入了世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並於2011年2月25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鄒啟山主編,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中的“安第斯卡拉瓦亞的宇宙信仰形式”即屬此類。其實,世界上的傳統醫藥都可以包括在“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文化。按照當代社會的語境和壹般認識,文化屬於社會人文科學,而中醫歸於自然科學。但中醫有豐富的哲學思維和人文精神,既是自然科學,又是社會科學,是“兩棲”的人類生命科學。中國的傳統醫藥把“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作為重要內容,擴大並深化了“非遺”的內涵,最能夠體現“非遺”的精神和靈魂,是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總綱。具體地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門類資源對象,主要有生命與疾病認知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和表現空間,代表性的養生理念和養生方法,代表性的診法和療法(或合稱診療法);中藥老字號企業文化、經營理念、傳統配本和手工制劑技藝;傳統飲片炮制技藝和成藥制作技藝;有關傳統醫藥的習俗和節慶;傳統醫藥傳承人的生平、業績及技藝表演等等。如此梳理下來,傳統醫藥類的“非遺”項目,無論申報和保護,都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們去要做。傳統醫藥的數字化保護工作,也顯得更為重要。
根據我國國情,我國的非遺項目***分十個大類,即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傳統舞蹈(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民間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我國在2005年後非遺申報和評審初期,原則上是申報什麽,評審什麽;誰先申報,誰占先機。申報項目是無序的,整個工作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經過近10年的工作,積累了不少經驗。現在對深化改革提出“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的要求,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規劃性,減少隨意性;加強主動性,減少拉動性,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正在制訂采集方案編寫規範、數字資源采集實施規範和數字資源著錄規則,為相關行業標準的制訂提供了條件。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行業標準的制訂,可以分三種情況:壹是應該標準化而且可以標準化的,二是應該標準化但壹時難以標準化的,三是不能夠或不應該或不必要標準化的。因為其中有許多模糊的、感性的、瞬息萬變的內容,為模糊數學認可的東西。行業標準是比較高的規範,是壹個圭臬。但人文學科尊重獨創和唯壹。標準化以後,也可能成為壹塊板結的土地,壹個“閑人莫入”的籬笆。所以,給壹點寬容,留壹點空隙和余地,是“文以載道”應有的擔當,是“厚德載物”題中的含義,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制訂行業標準時應該註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