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春節”、“元宵節”等國家級節日正式成為“中國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開始關註如何傳承和保護徽州傳統年俗,同時享受創新與時俱進的過年習俗,比如看電視春節晚會守年夜飯;電話、短信、賀卡、伊妹兒拜年;當壹家人在大飯店吃年夜飯時,他們最終的“年味”更濃,“徽味”更重,“樂趣”更傳承。在古代,人們有在每年除夕點紅蠟燭和放鞭炮的習俗,以此來嚇跑被稱為“年”的兇猛怪物,並逐漸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熱鬧的氣氛和它所承載的親情友情是其他任何節日都無法替代的。
現在人們常說年的味道越來越淡了。是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年已經不能帶給我們穿新衣吃白面的快樂了。然而,“年”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它不僅是家人團聚和親友聚會的代名詞,因為它早已植根於中國人的靈魂之中。
不是,快過年了。安陽機床廠家屬院70歲的王景珍大媽,壹邊打算買點年貨,壹邊提醒孫子們安陽的歲月,過去的歲月,現在的歲月。
松藻葉
“我小時候家裏窮。臘八粥裏除了小米、綠豆、豇豆,還放了蘿蔔、野菜、紅薯,往往八種以上,不加糖,不加菜,所以還是很好吃的。”王大媽今年71歲。她家在安陽縣瓦店鄉。“妳吃過臘八飯,明年就行了。”她說,過了臘八,村裏隱約開始有過年的味道,但真正的春節是從祭竈開始的。“當時到了祭竈的時候,要在老竈主面前擺香爐給竈主獻糖,然後跪下祈禱:‘竈王爺升天了,他卻對此壹言不發’,最後把老神像燒了,送給竈主。”
農歷新年是從臘八還是祭竈開始的?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解釋,但相同的觀點是,在舊年冬天,準備年貨並不容易。很多人在臘八之後就開始理財過年了。
蒸汽饅頭
壹直到除夕都是家裏最忙的時候,民謠是這樣的:“二十三個拜竈的,二十四個掃房的,二十五個磨豆腐腦的,二十六個饅頭的,二十七個公雞的,二十八個貼花的(指對聯,窗花,年畫等。),二十九買酒,三十蛻皮(換衣服)”。準備年貨,買買買的新衣服,然後全家人壹起上陣,打掃院子,裝修房子,洗洗切煮,炒炒炒,菜、豆腐、雞鴨魚肉也切丁搗碎備用。餃子壹定要夠全家人吃“破五”。蒸饅頭最好能熬到正月十五。滿屋貼滿了紅色的對聯和祝福,包好的餃子擺滿了櫃子和砧板。
住在同壹個院子裏的76歲的阿姨劉素勤是土生土長的安陽人。她記得最清楚的是饅頭和各種祭品。“蒸饅頭的時候,還需要蒸面條、魚、花糕、刺猬,在年夜飯的時候用。蒸面魚據說年年有魚;花糕也很精致,很多都要蒸6層,說是步步高升;壹只雙面刺猬,背上背著棗花,放在家門口,說能賺錢,能寶藏。”
石三二工
“回家過年”的觀念深入人心。離家的孩子,壹定會在除夕前回家,和家人壹起吃團圓飯。
吃年夜飯前要祭神祭祖,也叫“三十兒祭”。“財神、神、門君、仙家要敬,正殿敬神,有花餅、面魚、各種祭品。祭神有五碗,祭祖有四碗。條件好的還有豬,家裏的男人都得跪著磕頭。”劉阿姨說,祭奠結束後,鞭炮落下,餃子端上來後,端上壹碗給神靈的祖先品嘗,然後全家人就可以圍著桌子吃飯了。
“三十號晚上到初壹早上看到菜刀和剪刀是不吉利的,所以要在大年三十之前藏好,初壹中午拿出來。”王阿姨笑著說,從年三十晚上放鞭炮到“破五”,過去有很多禁忌,小孩子哭的時候不能再撞到頭,說這樣容易招來來年的黴運;不能掃地,不能打掃爐灰,尤其不能放鞭炮。據說妳怕掃把掃走福報。在王阿姨的老家,新婚的媳婦在第壹天早上就要去掃墓祭祖,否則她死後祖上就不認她了。
白殿年
初壹五更,晚輩照例給長輩磕頭拜年,或多或少要些紅包。
照例要先放鞭炮,俗稱“開門”。“以前在農村磕頭得敲整條街。現在有些地方有這個習俗。現在大部分地方都是低頭說壹些祝福的話,基本上就不再磕頭了。”劉阿姨說:“在滑縣、浚縣、內黃等地,大年三十前吃餃子,大年三十後吃早飯,並不時尚。”據說如果平時兩家鬧矛盾,過年給老人磕頭,就相當於道歉,這在農村已經成為壹種特殊而有效的社交方式。
因為“老”和“寶貴”是諧音,壓歲錢的意思是抑惡揚善,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第壹年。
派可憐的上帝
“正月十五或者中午以後走親戚是不吉利的。”王大媽思路很清晰。“她初二去娘家,過了初三就去姑姑家、姑母家或者姐姐家。”在華縣、內黃等地,出門在外需要加倍送禮。吃完午飯或早上回來,壹般要折回壹半,還要“回禮”(即送晚輩去對方家回訪)。
農歷正月初五是“破初五”。壹般人不會去親戚家,而是留在家裏改善生活。安陽東部地區有取出爐灰送到街中心的舊習俗,稱為“送窮灰”。據說可以保證來年財源滾滾。王大媽說那天送走了窮神,就在家門口放了壹根竹竿,說是怕家財外流。
走上坡路
“這幾年,我老了,不怎麽出門了。往年都要選個正月十五前的日子上山。”王大媽說,浚縣的大安山、的九龍山、祁縣的雲蒙山、靈山,正月十五前都擠滿了人。劉阿姨去過浚縣大榭山。她說記憶最深的是山上的樹枝上到處都是紅繩。據說這樣不僅能為孩子祈福,還能保佑青年男女早點結婚,特別有效。
有寺廟的地方,壹般正月十五有廟會,正月十五、十六最旺。每次趕廟會,老人們總會買些“泥咕咕”或木制紅纓槍回來。“孩子愛吃。”
看“竅門”
正月十五、十六,除了吃元宵、打燈籠、看煙花,老人們最喜歡看“把戲”(“把戲”是雜技或社火的統稱)。
劉阿姨在安陽土生土長。她記憶最深的是老西街廣場的“招數”。正月十五,有曲溝來的背亭、升降機,有不知從哪裏來的高蹺旱船,到處都是民間雜技。“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飛奔上山’。幾個孩子在柱子上來回翻滾。真的很漂亮。”劉阿姨說,正月十五,老安陽要送神像給城隍廟,從城隍廟壹路擡到了北關。這時,安陽河上漂來壹只大紙船,上面紮著各種各樣的神和紙花,非常漂亮。壹番追悼會後,紙船被燒,城隍被送上天。"那時候人太多了,街上壹片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