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神話之所以失傳,除了沒有被文人重視之外,歷史神話是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所謂神話的歷史化,就是把神話當成歷史傳說。通常的做法是把神靈還原為人類祖先,把神話故事當作歷史事實,這就構成了壹些虛幻的開端及其發展譜系。這種文化現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地出現過。神話歷史化,壹方面是因為很多神話都是以歷史為基礎的,而這些歷史神話,半歷史或準歷史的神化,很容易被解讀為歷史;另壹方面,神話的歷史化可以說是文化發展的必然,因為從原始文化到理性文化的發展並不是壹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而神話的歷史化正是這種繼承和發展過程的具體體現。
中國神話的歷史化是歷史學家和思想家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壹般認為,古代神話中的形象經歷了壹個從動物形、半人半獸形到人形的發展過程。在正統史家或儒家經典中,半人半獸的神性形象已被抹殺,因為難以將這壹形象納入歷史譜系,也違背了合理化原則。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違背合理化原則的迷思,也都被刪除了。有相當壹部分神話沒有被歷史學家認可,所以沒有進入記載。這些,都沒有辦法調查。有的有幸被文人記錄,卻在流傳過程中被無情刪除。比如古代版《女傳》記載的舜神話中,就有兩個女人教舜服從鳥工和龍,逃出井裏災難的情節,而這壹版《女傳》卻消失了。再比如《淮南子》,裏面有嫦娥奔月的神話,說嫦娥“抱月為蟾,抱月為精”,但是這個版本的《淮南子》也不存在。原因可能是“不守規矩”。
另外還有佛教的變化,使得壹些古代神話,比如帝王,也難逃這種命運。1929年,上海世界書店以“玄恕”為筆名出版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即《山海經》與《楚辭》內容互證,發現於春秋時期。據《楚辭》“招魂”篇所言,後土是掌管地下幽都的神。茅盾認為這裏所說的“尤都”中的壹切都是黑色的,這與希臘神話中陰郁的國內形勢頗為相似。原始人對死後世界的想法大多是悲劇性的。然而,《山海經》中的“遊渡”神話並不完整。茅盾還是要引用王逸註《招魂》的內容來說明後土是幽都之王。
茅盾在論述中的結論是,長得像牛的吐蕃是幽都的守護者,就像北歐神話中守護地獄之門的獰犬加爾姆。中國大概也有非常完整的鬼域神話,但現代只剩下上面提到的兩個片段。後人只能知道,右都門口的守衛者吐蕃,把身子彎成之字形,晃著壹對尖角,看著老虎的頭,張開血淋淋的手指把人趕走。幽都有什麽,後土是什麽樣子的?它肯定在原作中就有了,但所有的現代感都逃走了。後世的書裏有很多關於“鬼域”的故事。但佛教思想和印度神話普遍夾雜其中,不再等同於中國的民族神話。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大概是中國鬼域神話消失的最大原因。"
將神話歷史化的另壹個方法是改造它們。也就是對神話的歪曲解讀,使其成為真實事件,從而成為古代歷史的壹塊基石。這種例子在傳統儒家經典中比比皆是,從《尚書》、《左傳》、《國語》到《史記》、《吳越春秋》、《越絕書》。宋代羅比的《路史》是他的代表作。轉型的結果是,大量的神話消失了,歷史向前延伸,各個氏族的族譜更加嚴謹。如左公十七年,中國很多東方部落都以鳥為圖騰,其中很多關於鳥的神話必然流行。在這裏,這些關於圖騰鳥的神話被轉化為壹系列官方名稱,並按照後世的社會官僚機構進行組織。
神話歷史化始於春秋初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繼承並發揚了這壹傳統。孔子曾說過“不要談怪力之惑”,直接參與了神話的改造。據《趕屍人》(孫星衍系列)下載,子貢向孔子提到黃帝有四面的神話時,孔子說:“黃帝帶四人,統四方,謂之四方。”四面被解釋為四個人面向四個方向,“黃帝有四面”的神話成為了關於治理天下的史實。另壹個關於隗的神話也遭受了孔子同樣的命運。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封建制度文化的主流。孔子作為聖人,對神話的態度對後來的文化影響很大。中國古代神話發展變化的另壹條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為神話故事的源頭,袁科也把它視為神話的壹部分。神話故事壹般講的是通過修煉或神仙引導而成仙或變成神仙的故事。在神話故事中,可以找到許多古代神話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黃帝和西王母。據《史記》記載,黃帝在景山腳下鑄鼎,鼎上掛龍,迎接黃帝騎龍升天。這個故事有明顯的童話痕跡。黃帝戰勝蚩尤,歸功於神話故事中的“九天玄女”,“賜帝(黃)三官五義陰陽之術,……靈寶五符五勝文,使蚩尤在中國河北”。同樣,偷藥上月球的嫦娥,操神仙藥的西王母,也是神話故事中的重要人物。神話向童話的轉化是有限的,壹般集中在少數特定人物身上,有類似修煉、吃藥、升天不死的情節。但是,童話的文化意蘊要比神話弱得多。在童話中,那些神話人物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審美品質被嚴重弱化了。
古代神話對後世作家的文學創作影響很大,正如馬克思所說,“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藝術的兵工廠,也是它的土壤。”在文學中,人們可以看到神話精神的延續和發展。神話對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作為文學創作的素材,二是直接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欣賞效果。
古代神話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和生動活潑的表現力,為後世文學奠定了基礎。神話不僅被後人直接記錄,也為各種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莊子》壹書以“奇筆”和“異變”著稱。《莊子》精妙的推理和天馬行空的文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神話。比如逍遙遊中的鯤鵬之變,英皇中的“破亂”,這兩個神話賦予了全文多變而詭異的浪漫色彩。至於曹植對洛水女神宓妃形象的運用,他創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這是壹個運用神話素材的成功創作。
在中國文學史上,以神話入詩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詩經·風雅·生民》就描寫了後稷的各種神跡,各種神仙在《離騷》中也是蜂擁而至。從那以後,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經常在他們的詩歌中使用神話。如李商隱《瑤池》詩曰:“瑤池祖母戚之窗開,之歌動,八馬日去萬裏,壹去不復返。”是神話意象的神奇運用。也有很多以神話為素材的小說、戲曲,主要是利用神話的奇特想象,利用神話的形象或情節進行再創造。例如,唐代李的小說《劉壹》就創造了壹個美麗的愛情神話。
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吸收和改造達到了這類文學的最高峰,其代表人物《西遊記》、《孫悟空》、《豬八戒》及其飛升七十二變成為中國文學中最具影響力的故事之壹。從孫悟空身上,不難看出、蚩尤、刑天和吳的影響。此外,《聊齋誌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許多發人深省的神話情節。可以說,古代神話作為素材,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各個角落都有。經過作家的挖掘和改造,在新作品中重新放射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女神的失落》
所謂“女神的失落”,即女神的退化,是指隨著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過渡,母系制度被父權制所取代,女性的地位從高峰跌落到低谷。女神世界是女性世界的倒影和反映,所以女神也和女性壹樣經歷了地位的變化。
人類社會始於母系社會,人類對祖先的崇拜也始於女神。神話早期有很多傑出的女神,比如中國的女媧,西王母,後土等等。考察世界各地的神話史,可以發現越早的神話,創世母神的形象越多。比較原始的少數民族創世神話中的創世神,很多都是母神。
然而,當氏族社會從母系制過渡到父系制,父系制取代母系制,父權制取代母系制,男神處於主導地位,女神形象從主角逐漸邊緣化為配角。
在很多神話中,女神被男神取代,這在創世神話中有所體現。縱觀神話史,創世神話大體經歷了壹個進化過程,由女神(大母神)獨立創造世界,由女神和男神結合創造世界,由壹個男神獨立創造世界。這個過程就是女神從創造生命的主角變成配角,甚至失去自然權利的過程。盤古,中國神話中崛起的男神,被認為是創造世界的神,他代替女媧壟斷了創世。
從中國古代神話中神的形象和地位的轉變,可以探究當時人類社會歷史的演變: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文化起源神話》中神話創造者從女神到男神的演變、女神形象從創世神到生殖神的變化、洪水的故事以及男神壟斷文化英雄形象的現象,都反映了原始社會世系變遷時女性地位的巨大歷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