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大本土哲學和宗教傳統,道教和儒教,大約在同壹時間(公元前 6 至 5 世紀)分別起源於現在毗鄰的中國東部省份河南和山東。這兩種傳統在中國文化中滲透了大約 2500 年。兩者都與個人創始人有關,盡管在道教的情況下,老子這壹人物極為晦澀,他的傳統傳記的某些方面幾乎可以肯定是傳奇。壹個傳統但不太可能的故事是,老子和孔子儒家創始人(公元前 551-479 年)曾見過面,這位前(年長的)哲學家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盡管如此,他們各自的傳統有著許多相同的觀念(關於人性、社會、統治者、天堂和宇宙),並且在數千年的過程中,他們相互影響和借鑒。
道家和儒家作為哲學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出現。然而,與儒教不同的是,道教最終發展成為壹種自覺的宗教,具有有組織的教義、邪教實踐和制度領導。部分地,由於宗教道教的教義不可避免地與它們產生的哲學不同,後來學者們習慣於區分道教的哲學和宗教版本,有些人認為後者代表了對宗教信仰的迷信誤解或摻假。原始哲學。然而,這種批判的觀點現在普遍被認為過於簡單化,大多數當代學者認為道家的哲學和宗教解釋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影響的。
道家哲學的基本思想和學說在《道德經》(壹部傳統上歸屬於老子,但可能是他生前由許多人創作的著作)和《莊子》(《莊子》)中闡述。) 由公元前 4 至 3 世紀的同名道家哲學家所著。傳統得名的哲學概念,道, 是廣泛和多方面的,正如該術語的許多相互關聯的含義所表明的那樣,包括“路徑”、“道路”、“方式”、“演講”和“方法”。因此,這個概念在道家哲學中有著不同的解釋並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其最深刻的詮釋中,宇宙道,或宇宙之道,是宇宙(道德經)內在的、超然的“本源”?,自發不斷地產生“萬物”(比喻世界)並在其不斷的波動中產生陰陽的互補力量,構成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現象。宇宙道是“不可覺察”和“不可辨認”,即不確定或不具體的事物;它是潛在地包含特定現象的所有形式、實體和力量的虛空。對道的另壹個重要解釋是對壹個事物或壹組事物的特定“方式”的解釋,包括個體(例如,聖人和統治者)和整個人類。
道家哲學將天道的自然性、自發性和永恒的韻律波動與人類社會文化的人為性、約束性和停滯性進行對比。只有當人道(rendao)與宇宙道相協調或協調時,人類才會繁榮,部分是通過修行無為的聖王的明智統治,或者不采取不相壹致的行動的美德。與自然。
壹般來說,道家崇尚自然和人類經驗中自然和自發的東西,甚至排斥中國許多先進的文化、學識和道德,而儒家則關註人類社會制度——包括家庭、學校、社區、和國家——對於人類繁榮和道德卓越至關重要,因為它們是孔子所設想的成就的唯壹領域。
作為古代的愛好者,孔子廣泛地試圖復興早期周國(始於公元前 11 世紀)的學問、文化價值觀和禮節習俗,以此作為在道德上更新他那個時代(公元春秋時期)和促進個人修身——獲得美德(仁,或“仁”)和成為道德楷模(君子,或“君子”)的任務。孔子認為,人人不論地位高低,都可以有仁,這體現在壹個人的社會交往中,對他人表現出仁愛。修身的君子通過多年的學習、反思和實踐獲得道德成熟度和自我知識;因此,他們與在道德上像孩子壹樣的小人(小人;字面意思是“小人物”)形成對比。
在接下來的 1500 年裏,孔子的思想被後來的哲學家以各種方式解釋,他們被公認為自己的儒家和新儒家哲學學派的創始人。大約1190年,新儒家哲學家朱熹出版了壹部孔子評論匯編,並以口頭和書面形式傳播。它被稱為《論語》或《論語》,自此被視為對孔子生平和教義最可靠的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