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他們的優勢和特點是什麽?尤其是在研究生培養方面?

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他們的優勢和特點是什麽?尤其是在研究生培養方面?

中國中醫科學院

/索引. html

中國中醫科學院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唯壹國家級中醫藥科研機構,從事中醫藥事業。

它在發展和科學研究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研究院有多家醫院和研究所,有多項研究。

房間和實驗室匯聚了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

中國中醫科學院(現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於1955,位於北京,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局直屬的集科研、醫療、教學為壹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現任院長是曹洪欣教授。

中國中醫研究院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中醫藥研究機構,學科齊全,設備先進,科研實力雄厚。

研究機構,包括13研究所、6家醫院和研究生部、中醫古籍出版社、中醫雜誌等學術單位;

現有員工4000多人,專業技術人員32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800多人;世界衛生組織

(世衛組織)***建立臨床與信息、針灸、中醫三大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和中國針灸學會都設在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科學研究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的中心任務。50年來,中國中醫研究院壹直在中醫基礎上開展工作。

在理論研究、重大疾病防治、中藥新藥研發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到2004年底,所有

研究所已取得近900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和部級獎勵近300項;目前有482個學院級以上的研究項目。

其中,國家級項目200項,部級項目258項;擁有國家新藥(中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GCP)、

國家中藥規範化藥理實驗室、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BSL-3實驗室為國家中藥安全。

評價中心(GLP)和復方中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單位。

廣安門醫院附屬中國中醫研究院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和特色,為患者提供良好服務。

服務,有1500多張床位。附屬西苑醫院、廣安門醫院是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國家級示範醫院。

醫學醫院。望京醫院是以骨科為主的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眼科醫院以中醫眼科為特色。

專科醫院。附屬醫院專設腫瘤、心腦血管、老年病、糖尿病、肛腸疾病、皮膚病、泌尿疾病等科室。

對疾病及多種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重癥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療效。

享有很高的聲譽。

中國中醫科學院是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基地,擁有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等特色學科。

三個壹級學科覆蓋的所有學科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具有臨床醫學學位授予權和在職職務。

申請學位人員的資格;設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藥學三個壹級學科的博士後工作站。中間

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的藏書是全國最多的,有2萬多冊善本、善本、善本。

中國醫學史博物館是中國收藏文物最多的中醫藥博物館,有3000多件文物。

中國中醫科學院主辦多種國家級中醫藥專業期刊,其中《中藥雜說》在國內外影響較大。

記錄,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中國中醫雜誌,中國針灸,針灸研究,中國

骨傷,中國醫學史誌,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中國中醫藥基礎醫學雜誌等。

作為中醫藥對外合作與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國中醫研究院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合作。

醫藥行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在該地區有著廣泛友好的聯系和交流,他們在國際傳統醫藥。

學術界影響很大。

壹些重大項目的研究進展

●冠心病血瘀證血小板活化相關因素的基因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究項目由陳可冀院士承擔。目前已全面開展前期臨床樣本采集、GPIIb-IIIa基因多態性和活性檢測、血瘀證患者基因差異表達譜構建等工作。

●研究非典型肺炎的中醫病機、證候演變和治療方案

“863”重點項目由曹洪欣承擔。本課題系統研究了SARS的證候特點和演變規律,提出了中醫治療SARS的五大療法和主要方藥,證實了中醫治療SARS後骨壞死的有效性。該項目於2005年9月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驗收。

* * *公共衛生應急處理輔助決策技術平臺

國家科技基礎平臺建設項目由曹洪欣和劉寶燕承擔。本項目旨在構建基於互聯網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臨床救治方案輔助決策技術平臺”,為快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高臨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已初步建成專業基礎數據庫群和循證文獻查詢分析系統,正在建設基於網絡的專家/研討會系統和互聯網相關信息及時收集分析系統。

●中醫藥科學數據管理和* * *享受服務中心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由劉寶燕和崔萌承擔。目前已完成中醫基礎信息庫、中醫古方數據庫、中醫語言系統等7個主要數據庫的整合發布工作;提交了各種相關標準;完善中醫藥科學數據管理和* * *服務中心數據物理中心建設:連接科技部門戶網站和醫藥衛生科學數據* * *門戶網站。

●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臨床個體化診療評價體系研究

市科委重大項目由劉寶燕承擔。目前已收集臨床病例3000余例,初步形成了壹些適合中醫臨床個體化診療特點的相關數字化模型和數據統計、數據挖掘新方法。本研究建立的評價支持系統能夠在保持中醫辨證論治特色的同時,以充分的科學數據展示和說明中醫的治療效果和優勢。

●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軟科學重點研究項目由曹洪欣承擔。課題分8個子課題組成專項研究團隊,近百名專家學者參與研究工作。本課題認真分析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瓶頸問題,從戰略高度勾勒未來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開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目前,中醫藥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已經完成,正在準備驗收。

●中醫藥知識保護研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項目由劉昌華醫學歷史研究所承擔。本文以“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為戰略目標,對中醫藥的概念與特征、內容與分類、保護原則與方法、國際地位與原則等關鍵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對策與建議。課題組集中召開了由各部委專家組成的14次研討會,半年內完成了55萬字的研究報告。該項目於2005年7月27日通過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竣工驗收。

等了好多,自己看吧!/門戶/媒體類型/html/角色/來賓/頁面/登錄

北京中醫藥大學,創建於1956,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高等中醫藥院校之壹,也是唯壹進入國家“211工程”的高等中醫藥院校(廣州中醫藥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建設的高等中醫藥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醫藥大學與原北京針灸骨科學院合並,組建新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

學校現設有基礎醫學院、第壹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第三臨床醫學院、中醫學院、針灸學院、管理學院、護理學院、人文學院、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臺港澳中醫藥系、高職系、體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學機構。

學校致力於建設面向新世紀的高水平教育型人才培養體系。目前設有中藥學、中藥學、制藥工程、針灸推拿、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護理、英語(醫學)、法學(醫藥衛生)9個本科專業。其中,七年制中醫專業包括中醫科研方向、中醫臨床方向、中醫骨傷方向、中西醫結合方向、針灸推拿方向、針灸推拿康復方向、針灸推拿對外交流方向、醫院管理方向等九個培養班,與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日友好醫院聯合培養。

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陸學生4956人,港澳臺學生317人,國際學生1341人),專科生1406人(。

學校是中醫藥院校最早建立博士點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的單位之壹。中藥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個壹級學科都有博士學位授予權,都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目前,學校擁有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涵蓋兩個學科14個國家重點學科,部級重點學科10個,北京市重點學科3個。重點學科建設在全國中醫藥院校中保持領先地位。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頂級)實驗室9個。學校是國家基礎科研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生命科技人才培養基地、中藥制藥與新藥開發重點技術工程中心、中藥現代化網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工程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與北師大共建)、教育部科技創新團隊。

東直門醫院成立於1958,是臨床教學、醫療和科研基地。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現已發展成為醫學教學科研實力雄厚、科室齊全、設備完善、綜合服務能力強、具有中醫專病特色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將附屬東方醫院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備先進、人才優化、管理科學、醫療水平壹流、中醫特色突出、服務功能全面的國家級現代化綜合性中醫醫院。2006年,北京冶金醫院正式劃歸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該校第三附屬醫院。

藥廠成立於1958,技術力量雄厚,生產設備齊全,工藝先進,已通過小容量註射劑GMP認證。其拳頭產品“清開靈註射液”已連續三次被批準為中醫院急診首選基本中成藥。

北京中醫藥大學建校50多年來,以傳承和弘揚中醫藥為己任,為國家培養了3萬多名中醫藥高級人才,為世界87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13000多名中醫藥專業人才。近年來,與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3個合作項目,與國外45所知名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聯系。

學校主辦國家壹級學術期刊《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和《中醫藥教育》,是中醫藥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

校領導:吳建偉黨委書記;主席:高。

該校在2007年中國大學評估編制的2007年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排名中,排名第八十七位。

上海中醫藥大學

/

1956.解放後中國最早建立的四所中醫高等學府之壹。

上海中醫藥大學,創建於1956,是新中國誕生後中國最早成立的四所高等中醫院校之壹。學校位於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科研教育區,占地600多畝。有教學樓、實驗樓、圖書情報樓、行政樓、外事樓、體育中心、博物館樓等。教學設施齊全,環境優美。

目前,我校在校生8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碩士生944人,專科生(含高職)4891人,成教生987人,長期留學生71人。此外,學校還與1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有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美國、德國、意大利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名短期留學生。

建校50年來,為60多個國家和地區培養和輸送了各級中醫人才和校友。學校現有專家教授600余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多名全國名老中醫、上海市名老中醫、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校(院)本部(不含掛靠單位)在職教職工1200余人。

學校有19個二級學院和院系。曙光醫院、龍華醫院、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三家直屬醫院,都是三級甲等醫院。兩個非附屬醫院,普陀醫院和上海市中醫院。

12附屬和* * *建立的研究所。九個研究中心。此外,還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醫藥機構組成的醫學教研聯合體。教育部三大基地:中國大學生武術訓練基地、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全國科學基礎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三個壹級學科授權的博士點,也有博士後流動站;15兩個學科博士點;23個碩士項目;27個本科、專科專業(方向);同時,學校還設有9個繼續教育本科和專科專業。

學校實行研究所與學校聯合辦公的管理體制,上海中醫藥研究院是全國七大中醫藥研究中心之壹。學校有中醫外科、中醫、中醫內科、中醫骨科四個教育部重點學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自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有4個學科建設單位。上海市有7個重點學科。上海大學的2個電子研究所;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點學科3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有13個三級實驗室。

學校的目標是朝著高水平、研究型、外向型的方向不斷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國內壹流、世界知名的中醫藥大學。(

學科介紹

基礎醫學院簡介

基礎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是集院校為壹體的二級學院。其前身是上海中醫學院基礎部,成立於1962+00年6月。由於規模和職能的擴大,我校更名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後,於6月1996+10月更名為基礎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承擔全校各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中西醫基礎課教學任務。分為五大學科,19個教研室,現有職工近160人,其中碩士、博士學歷教師占70%,高中23所,次高中29所。學院管理著近1000名學生,其中包括200多名碩士生和博士生。我院有博士後流動站2個,博士點4個,碩士點5個。其中,中醫基礎理論是上海市教委立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建的重點學科。中醫醫史文獻學科是上海市重點(特色)學科,學院是國家理科基礎學科研究和培養基地。其他學科如中醫診斷學、中醫臨床基礎、中西醫結合基礎等,在全國中醫院校中具有壹定的學科優勢和地位。目前學院承擔國家和市級項目50余項,科研經費1000多萬。在藏象、證候、四診客觀化、亞健康防治、體質、學術史、重大疾病經典防治及相關方證研究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剖學學科,學術水平領先全國。近年來,我院先後主編了國家統壹規劃和新世紀課程教材20余本。

學院聘請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擔任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訪和學術交流頻繁。學院多位教授應邀赴美國、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講學,為學校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學院在歷屆領導的帶領下,長期以來為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學校教學和科研的主要支柱。學院名師輩出,有、劉樹農、張博納、尹品之、張、賈、沈濟倉、萬樹元、邱、淩耀星、傅維康、段宜山、柯、顏、、趙維康、顏振國、曾、施宇華、顧文聰等。

目前,學院正以“勤求古教,融會新知,求真務實,為人梯”的精神,努力開創中醫藥教學與科研和諧共進的新局面。

中醫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成立於1972。學院的宗旨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中醫藥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堅持以教學和科研為中心,實行產學研壹體化辦學模式。30年來,醫院為國家培養了1000多名各級中醫藥專業人才,其中許多人成為各級各類醫藥企事業單位的骨幹。中醫學院現有教學科研人員60余人,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教職工的75%。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學院逐步擴大研究生和本科教育規模,堅持高水平、研究型、外向型的辦學定位,走多規格、多模式教育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中醫學院分別於1981和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確認為中醫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全國首批授予點之壹。有1個博士點,5個碩士點。目前有七年制中藥學專業、四年制中英聯合校藥學專業和四年制中藥學專業。目前學院在讀碩士生、博士生80余人,七年制和本科生700余人。同時,學院積極拓展中藥研究領域,特別是在中藥新藥開發、中藥制劑工藝研究、中藥質量控制研究、中藥活性物質提取、中藥復方藥效學和藥代動力學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果。

隨著我校教學科研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醫學院將以打造中醫藥教育高地為契機,進壹步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學、科研和產業工作管理水平,發揮優勢,為中醫藥事業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針灸推拿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藥大學於1960率先在中醫藥院校開設針灸專業。1974成立針灸推拿傷科專業;1978,成立針灸推拿科;1982年在國內首次實行針灸推拿學自主招生,設立針灸系和推拿系;1998正式成立針灸推拿學會。

作為全國最早的針灸推拿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院校近年來堅持“高水平、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高校辦學模式,不斷適應社會需求,逐步擴大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規模,為社會培養了壹批又壹批高級中醫人才。目前開設的專業和方向有:五年制針灸推拿專業、五年制針灸推拿(康復方向)、五年制中醫(骨科方向)、七年制中醫針灸推拿英語班(與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合辦)。

學院擁有壹支以博士生、碩士生導師為主的優秀教學科研師資隊伍,承擔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科研任務。針灸課程獲得教育部優秀課程。多名教師獲得“上海市名師獎”、“上海寶鋼獎”、“育才獎”等榮譽和上海市教委“優秀青年教師”榮譽稱號。

學院秉承高層次、跨學科結合的發展思路,積極與上海復旦大學、交通大學、中科院技術物理研究所、美國馬裏蘭大學等國內外綜合性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柔性流動,不斷促進科研水平和學科建設的提高。在針灸經絡基礎、針灸推拿診療技術的臨床研究、客觀化、標準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多次獲得教育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上海市科技進步獎,獲得並轉讓多項專利。

學院還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每年派教師到東南亞、歐美等地講學、交流、醫療合作。還接待了許多國家的學者和團體的考察訪問,為中醫藥的國際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護理學院簡介

上海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是在上海醫學院護理專業(專科)的基礎上組建的,於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成立六年來,在學校黨政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院初具規模,管理體制和教學體系逐步完善。2003年,隨著學校整體搬遷至張江校區,護理學院的師資隊伍、教學設施、教學質量、辦學規模等方面進壹步發展,辦學綜合實力進壹步提高。根據總體辦學思路,學院確立了堅持中醫特色、中西醫結合的指導思想和“多層次、多模式、外向型”的辦學形式。在原有中西醫結合護理專業的基礎上,於2003年9月開始招收護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和中外合作護理專業(三年制專科)。

護理學院擁有壹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其中40%的教師擁有研究生學位。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市級、校級課程建設和科研項目,獲得多項教學科研獎,創建了市級、校級精品課程,編著多部教材,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學院設有三個教研室(基礎護理、臨床護理、中醫護理)和1護理教學研究與實驗中心,擁有先進的護理教學模式和儀器。

學院擁有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上海市中醫院、國際婦幼保健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等強大的臨床實踐基地,為培養高素質高級護理人員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教學質量是學院的宗旨和目標。近年來,學院積極穩妥地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前提下,在教學內容上充實和加強中醫基礎課和專業課,加強學生的外語交流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中西醫兩套護理理論和技能,具有創新精神,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高級護理人才。學院成立以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達到100%。

醫學技術學院簡介

醫學技術學院成立於2000年1月,是根據就業市場對醫學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整合中醫保健優勢,順應現代衛生事業發展要求,以培養保健、管理服務等醫學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為重點的二級學院。經過七年的管理和建設,學院從60多名學生的中藥藥學、保健按摩兩個專業,發展到中藥藥學、醫療美容技術、中藥營養等多個專業,兩個校外分校,555名學生。

目前設有中醫營養學、醫美技術、醫學技術等教研室。學院在依托其他二級學院專家教授和部分外聘教師的基礎上,組建了12名“雙師型”教師,他們分別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科研項目1項、市級科研項目2項和校級課程建設3項。

學院遵循“您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現已與美麗田園美容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培養中醫面部化妝學生,與上海市幼兒園協會建立關系,進行中醫營養後期專業培訓,與上海蓮詩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設健康實驗室,為師生教學、科研、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國際教育學院簡介

依托上海中醫藥大學的教育資源,是壹所面向海外的中醫藥高等教育機構。成立近30年來,為全球近100個國家和地區培養了近6000名中醫、針灸師和理療師,並首次在中國所有中醫院為留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學院現有長期留學生440余人,每年短期留學生人數在1000人以上。學院還設有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委托的國際針灸培訓中心,設有英語、日語、法語、韓語四個專業翻譯區,可開展多語種教育交流活動。

  • 上一篇:鄭州自助烤肉有哪些?
  • 下一篇:中班社會《清明節》教學反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