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研究中國的教育及其傳統,追溯其文化根源和哲學內涵,道家的自然觀和儒家的中道傳統是其主流。道家文化強調教育應順應“自然”,其特定含義為自然之“道”;儒家文化註重社會倫理,強調“學道”的核心。然而,社會的進程是傳統與現代不斷沖突和演變的過程。康有為“因時而學”的教育理念和“五四”時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理念是中國近代傳統教育的典範,為中國教育的本土化和現代化做出了貢獻,詮釋了中國哲學傳統的教育使命。
[關鍵詞]哲學;教育;文化傳統;同意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40-02【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4-518x(2009)12-0247-04
張筱膺(1965-),女,江西財經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江西南昌330032)
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往往是中國哲學產生和發展的實踐基礎,後者往往規範著前者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天然而密切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壹、中國的大哲學家往往首先是大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莊子、董仲舒、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朱。他們長期辦私塾或在官學任教;或者壹邊講課壹邊從政,兩者兼而有之。在成為哲學家之前,他們往往借助教學活動和學生來教育大家,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第二,中國的哲學理論往往是在哲學大師們長期的教育活動中首先醞釀、產生、發展、創新和傳播的。先秦時代,各種學說層出不窮,爭奇鬥艷。老子創立的道家哲學,孔子創立的儒家哲學,以及相繼出現的夏姬黃老、莊子、孟子、荀子的哲學,都是在長期的私學活動中首先構思、發展、傳播並影響社會的。漢代的儒家經典通常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夏紫。西漢董仲舒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春秋公羊傳》,開創了現代經學的先河。魏晉時期是中國佛教和道教孕育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金代的慧遠、葛洪、陸等人利用宗教組織傳播宗教教義,都是當時著名的私學大師。他們的佛教思想和道德思想是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宋明理學發源於北宋的胡瑗等人,創立於張載、二程,直至南宋的朱。朱成與王陸之間存在分歧,後者以陸九淵和王陽明為代表。南宋時期,理學與理學相對立,出現了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錦華學派。理學院和理學院的哲學家們隨時隨地建書院、住書店或講學。作為新壹代的哲學思想,可以說宋明理學和南宋武學首先是在私學活動中產生、發展和傳播,然後影響社會的。
壹,“道法自然”與生態觀
先秦哲學提倡“道法自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道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虔誠理解。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實踐活動,但實踐的人不能使自己超脫於自然,實踐的人也永遠不能被孤立為超自然的個體或社會人。因此,我們對人的教育必須客觀地存在於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道家以自然哲學為指導的生命目的論,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為必然王國,超越了個人或社會的狹隘範疇,即超越了楊朱“拔壹毛利而不為”與儒家社會整體人文主義的教育價值觀沖突,其文化觀不僅基於人類文化的意蘊,而且基於自然主義或自然人文主義的宏觀範疇。道家是以人為本的自然:“無為”主張順其自然,人在自然之“道”面前不可輕舉妄動。因此,道家自然主義教育精神的本質是“活”的精神,是“自然無為”思想的教育本質。
《魯春秋》是先秦時期的壹部重要著作,是在戰國末期秦國宰相的領導下,由儒生編撰而成的。它融合了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學術思想,包含了許多先秦時期的史料以及珍貴的科學、文化和教育資料。呂《春秋》主張社會教育要順應人的自然本性,根據受教育者的本性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體現了自然主義的教育觀。《評》說:“停者不可行,行者不可停,因其形而順其自然”。也就是說,不讓靜止的東西動,也不讓運動的東西動。教育應遵循人性,促進其健康發展。“所以,忘記別人才是偉大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妳可以隨波逐流,在孤獨的空間裏暢遊,自在自然。”也就是說,教育者只有順應人性,教育引導人,才能完成教育任務。這種教育方法叫做“順其自然”、“安於自然”。《尚德》說:“虛素為公,小人為眾,故不知其所以然。這叫順天;教改容移俗,卻得不到所苦,這叫順從。”教育者要遵循“與天合”、“與情合”的自然規律,讓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自給自足,自我教育。可見,順天、順慶的教育原則是《呂氏春秋》自然主義教育觀的基礎。為此,最恰當的教育方法是“試隨波逐流,欲行則眾令,行則眾成。”鄧先生認為“所謂‘平安快樂’,就是能夠專心學習,充滿興趣;所謂“休息和遊泳”,是指他們可以在學習中得到休息和遊戲,以恢復精力;所謂‘純而嚴’,就是讓他們在不太放肆的情況下,認真學會害怕,學會有責任感,這樣在智力和道德上都能受益。”因此,合理安排受教育者的安全與快樂、休閑與旅遊、寬嚴相濟,使之相互適應,是在實踐中實現自然主義教育觀的重要手段。
《呂氏春秋》自然主義教育觀的另壹個體現是提倡非功利思想。《論人》說:“什麽是反自我?舒其耳目,嗜其色欲,足智多謀,別出心裁,遨遊無窮遍,心必被自然所畫。”《君主論》說:“過去聖王治天下,必先公。如果妳是男性,世界將是平的,妳將與大眾平等。試看誌,得天下,得天下,失天下。”我這裏說的是師德問題。《勸學》說:“師教亦不爭尊卑之重,而求道。他苛刻,什麽都能做,什麽都想要,什麽都想要,這輩子都是聖人。“即教師在教學時,不應該關心學生的體重、輩分、貧富差別和地位,而應該關註他們能否接受理智和正義。這個“道”就是“道法自然”之道,就是以物為“道”的化身,以“道”為“自然”的化身。可見,受教育者尊敬的老師是“勝義”的老師,絕不是“承釋”的老師。
自然主義教育觀要求不要過於刻意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某種人為的影響或作用,要在遵循自然發展變化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自然地促進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在教育實踐中,這種教育觀表現為不以功利為目的,避免過多幹預以保證人性的充分發展。在先秦教育哲學中,自然觀和教育中的“活”的精神成為壹個基本命題,闡釋了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在生態的三重和諧,啟發我們反思兩千年前的道家教育哲學。
二是“無中生有”和“學道”的傳統
中華民族的“尊華”觀念源遠流長,並非始於孟子。早在古代,“中”的概念就已經存在。據考證,“中”字源於祖先在射箭中“中”的意思,表達“準”的意思,反映了祖先對準確行為的渴望。在部落聯盟時期,“中”代表旗幟,成為聯盟軍事首領指揮權的象征,蘊含著公正的含義。因為旗幟必須是直立的,所以“望其旗而顯其敗”會不吉利。剛正不阿,應用到人身上,是無與倫比的美德,或者說是“至高無上的美德”;對於政治教育來說,它是壹個不可或缺的標準,被視為“治之本”和“文化之道”。正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的先秦諸子和群經都說“中”,從堯舜到孔孟,道家精神壹脈相承。根據論語?按照姚嶽的說法,當年姚退位給舜,舜退位給禹,代代相傳的統治心態是“任其進行”,即恪守擁位之道。至於孔子,他主張“中庸”和“至德”,並把它作為修身、知、教、治國的準則,發展成為認識世界、觀察和處理各種事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的理論。作為“亞洲聖人”的孟子,不僅主張“法要順”,而且堅信孔子之道,“欲則學之”,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特別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中庸哲學,貫穿於教育理論和實踐之中。
五四以後的傳統教育是壹個百家爭鳴、精神自由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都有發展的空間。壹方面,傳統最激烈的反對者在國學上有很深的根基,與傳統文化有情感上的聯系;另壹方面,被歸為文化保守主義的梁漱溟等人,也主張改變舊傳統,把科學和民主視為中國必須接受的好東西。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按照儒家文化傳統,恢復了沒落的士紳統治,構建了以知識權威為中心的鄉村秩序。盡管這種嘗試有很大的局限性,並受到當時政治軍事形勢的影響,但梁漱溟從自身傳統出發,努力中西學習資源,解決農村問題的做法是值得稱道的。在思想文化空間中,體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模式,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教育理念的再現。
四。結論
道家文化精神以其特定意義上的自然“道”涵蓋了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它的目的論、境界觀、理想社會、萬物的價值體系,都是在“道”的整體意義上靈活的,在這個整體意義上任何人為目的的正確選擇,都只能是“順應道”。其“道”的根源在於自然,即“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儒家文化精神是建立在中國封建制度早期或萌芽時期的宗法倫理關系基礎上的。它側重於社會範疇中的人事和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規範。它的知識和追求與倫理是壹致的。可以認為儒家哲學的對象是社會和社會中的人,即評價人生、人際關系和倫理道德,是壹種道德理性的倫理哲學。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提倡“好學”,以六藝六經為教育內容,但這並不是孔子教育的全部內涵。《論語》中孔子的教導,幾乎都超出了詩詞書法六藝。在孔子看來,六藝經典是基礎,“成為什麽樣的人格”是核心,即“學道”的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學道”的教育也體現在孟子的“中道”教育觀中。但是,社會的過程就是傳統與現代不斷沖突和演變的過程。康有為“學而時習之”、“經世致用”的教育理念和五四時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理念,堪稱中國近代傳統教育的典範,為中國教育的本土化和現代化做出了貢獻。
研究中國文化、中國倫理和中國教育,必須追溯它們的文化根源和哲學傳統,道家的自然觀和儒家的中道傳統是其主流。理解中國哲學傳統的核心,展示傳統的魅力,培養教育的整體性和健全性觀念,塑造公民作為自然主體的人格,是教育傳統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康有為。長興雪姬,桂雪問答,萬畝草堂口說[M]。北京:中華書局,1988。[2]中國古代經典精華。顏家訓[M]。北京: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