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對文言文的批判

中國傳統文化對文言文的批判

“在古代,杜甫因未能拯救人民於苦難而熱淚盈眶。今天,余在電視上曝光了為錢的事;古代有陸地遊,沒看到九州很難過。今天,余看到‘花50億搬遷13個村,安置2萬多人’時,感嘆‘經典’。”於最近遭受了壹次嚴重的打擊,因為他寫了壹篇文白混雜的“中山碑文”:他是“文盲”。

最近,重慶市教委和西南大學識字中心編寫了新的實用識字教材。文盲的標準是“跳過”:不會理財、不懂用電常識、不遵守紅綠燈的人都是文盲!消息壹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網友“熊”借機發起了壹個名為“金熊貓獎——華語世界第壹文盲”的評選,余意外登頂。此外,郭敬明、、趙忠祥、易中天等知名人士也入選。

余把的《大師》實際上列為第壹個“文盲”。習慣了取笑名人的網友是“美在林中,風必摧之”還是“打不過所有人”?糾結於大家都會犯的常識性錯誤是無聊,還是諷刺名人不註重公共利益卻到處招搖?就這些問題,本報采訪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文化評論家張寧,壹位在媒體上活躍了十年的評論員。

1“文盲”

於題詞“冤枉了壹塊好石頭”?

“那句‘煙雲滿紙’讓人發笑。這是壹種恭維,但於虞丘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了它。”

“余中山碑文刻於石上,惟願四周野草快長,藤蔓狂長,以蓋之;如果石頭松了,很快就塌了,那就更喜出望外了。”自稱從小就讀過余文章的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給了余這樣壹句話。

被列為文壇“新文盲”領軍人物的余,近期為南京鐘山風景區題寫了“追求文采無真情”、“犯常識性錯誤”、“唱贊歌”等題字。

於曾在接受南京媒體采訪時表示,“這題詞是我的真心話”。他說碑文是他自己起草寫的,壓力很大,寫了很久。“中山陵這五年變化太大了。現在全面改造結束了,很好。我認為這是壹個大項目,而且是大項目。”

於是,碑文中出現了這樣壹段話:“南京人民於沈嘉年啟動了大整治計劃,耗資50億元搬遷13個村,移民2萬多畝,新增綠化7000畝...當時的天氣是多姿多彩的,如新的卷軸展覽,淩源園的第壹次洗滌,經典再現...師傅命我寫作文,我卻留了幾句,滿紙煙味,輕松愉快。”

但網友們根本沒覺得這個題詞“滿紙煙味”。有人說碑文“委屈了壹塊好石頭”,也有網友評論說:“多幾個排比句,無非是炒冷飯的時候打壹個雞蛋,讓人多吃兩個。先不說這寫了壹半的文字裏多了幾個不必要的‘之’,光是那句‘煙雲滿紙’就讓人發笑。這是壹種恭維,但於用在自己的文章。正如‘我寫這篇博客才開始,感覺每壹個字都細致精彩。’"

2反應

唯壹的價值就是歷史價值?

“在拆遷這麽慘烈的時候,看這種文字真的是對良心的煎熬。”

“這件事我壹個字也不想說。我怕我自己會生病。”當有記者問他如何看待余的《鐘山碑文》時,壹位學者很認真地說。

這位活躍在天涯等網站的評論員,砍柴十年,說在孝陵和中山陵的岸邊,“於大師”敢拿出這樣的話來刻石立碑,真佩服他的勇氣。不知道大家看完會有什麽感受。“我覺得這個碑文留給後人的唯壹價值,可能就是史料價值了。後人可以從‘花五十億,遷十三村,移民兩萬多畝,增加七千畝’這幾個字來研究當今中國社會拆遷的情況。”

五嶽三人在博客中評論說,余在文章中提到“他花了50億元搬遷13個村,移民2萬多元”,“在拆遷這麽慘烈的時刻,讀到這種文字,對他的良心真是壹種煎熬”

近年來,余幾乎沒有平靜的生活,如“故居申報文物保護單位”、“秋雨含淚”、“大師工作室”、“詐捐”等。在槍林彈雨中,余似乎練就了壹門刀槍不入的本領。關於“中山碑文”事件,新民。記者聯系了俞的秘書金。金說,余對他寫的碑文很滿意,南京方面也很重視。有關部門為紀念碑設置了廣場,許多遊客冒雨前往觀看碑文。

提名終身成就獎的趙忠祥顯然娛樂性更強,所以態度最平和。得知、余、郭敬明都在名單上,趙老師說:“我和他們不是壹個文化層次的。”他還表示不會介意網友的惡搞。“我現在只想做自己的主人,寫自己的書。”

3“對名聲的仇恨”

嫉妒名人還是諷刺?

網友的惡搞是對知識分子“漠視真理和道德”的諷刺和批判

在談到代言違法廣告時,趙忠祥說出了讓他上榜的那句話:“我的道德很高尚。”同時,他還說了另壹句話:“人們不應該對勤勞致富的富人懷有仇恨。”他這句話的變化,應該反映了很多經常被人詬病和惡搞的名人的心態:“人不應該有對名人‘恨名’的心態。”

越有名越惡搞,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它在森林裏是美麗的,風會摧毀它,還是壹面擊碎所有人心的鼓?可能更多的是後者。正如人們“恨富人”大多是因為有錢沒心沒肺,名不副實的“恨名”也是如此。

十年砍柴,我覺得俞師傅的遭遇不是功名所致——經常說他是嫉妒,而是這碑文真的很差。“中國的土地上有數不清的美景,但有那麽幾個地方,深深地嵌入了歷史和令人驚嘆的風景。”"幸運的是,在繁榮時期,我將重新管理這個國家."這種文筆立意淺薄,格調低下,缺乏文采。作為壹個在很多公開場合宣揚傳統文化、培養後輩的“文化大師”,他拿出這樣的作業,被大眾詬病。算不算“春秋智者”?

人需要偶像,有砸偶像的沖動。但壹個人成為偶像後,往往會覺得自己是壹個堅不可摧的全能人才。十年砍柴說,其實網友嘲諷的對象主要有兩個,壹個是“老爺”,壹個是掌握著“老爺”的地方政府。”余似乎真的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大師,以為自己什麽都可以做。他可能覺得這個碑文比前人好,但壹定是同時代人中最好的”,所以才敢說出“對自己的碑文很滿意”這樣的豪言壯語。另壹方面,地方政府鑒賞能力的缺失,文化價值判斷的缺失,讓他們覺得誰名氣大,榮譽高,誰就應該得到認可。

除了匿名狀態下毫不掩飾的嘲諷惡搞甚至謾罵,還有人試圖從事件中找到壹些反思的話題。有網友感嘆:“文人以‘民生’和憂國憂民著稱。在古代,杜甫因未能拯救人民脫離苦難而熱淚盈眶。今天,於在電視上曝光了為錢的事情。古代有陸地遊,沒看到九州很難過。今天,余看到“花50億搬遷13個村,安置2萬多人”時感嘆“經典”。看來於文采雖飛,少了些熱血。”網民“水琉璃”也說,當文人傾向於物質和功利時,壹切都在惡化和腐敗。除了商業價值什麽都沒有。

與之相對應的是,近日網上流傳壹份據稱由“美國蘭德公司”所做的中國現狀分析報告。很多內容難免偏激,但也說出了壹些事實。其中壹位說:“中國的知識分子受到別人的尊重,不是因為他們為別人的幸福做過什麽,而是因為他們擁有了相當的知識。其實大部分只是壹群只知道考試卻從來不關心真相和道德的食客。”

中國知識分子關註公共事務的願望和能力壹直受到質疑。網友的惡搞表面上看是糾纏名人的常識性錯誤,實際上是對知識分子“不關心真相和道德”的諷刺和批判比如十年砍柴,網絡是放大鏡,網友往往善於挑刺。看他們挑誰的刺,挑什麽刺,就體現了他們挑的對象的水平。“韓寒經常被質疑和惡搞,但基本都是純粹的娛樂,因為他對公共利益的責任感已經讓大部分人欣賞他了。”

網友自己創作的。

中國文盲新標準(節選)

第壹:不懂新技術只看報紙新聞的人;

第二:電腦時代,天天敲鍵盤忘詞的人...

第五:不以抄襲為恥。典型的文化圈有郭敬明、N+學術圈博士生導師等。

第六:文中充滿撒嬌。比如虞丘大師的“含淚勸告”就是典型;

○還有誰是“文盲”

易中天,另壹個名氣不亞於余的文化名人,也被網民們貼上了“新文盲”的標簽。易老師曾撰文《余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批評余“詐捐”事件;網友之所以把他列入“文盲名單”,是因為他在《品三國》中犯了“壹只失去家人的狗”(應該是“壹只失去家人的狗”)這樣的常識性錯誤。

網友還把景M .郭列為文盲,更可笑的是給了他兩個提名——“最佳女演員”和“最上鏡女演員”。網友這樣評價景M .郭,“雖然他悲傷的文字受到孩子們的追捧,但我壹直不明白他的文字到底想表達什麽。郭少俠最大的問題是,他明明很努力,卻告訴讀者不努力也可以擁有財富和文采。而且,我不知道為什麽他寫的東西總是和別人寫的壹樣,別人發表的時間比他早得多。”

除此之外,也有因為言辭震撼而入圍的。說“豪豬是野豬”的於丹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面對觀眾的批評,趙薇導演的馬楚成,將苗族人解讀為石人,站出來反駁,獲得最無悔精神獎提名。而趙忠祥的壹句“我的道德很高尚”把他推上了終身成就獎,他是唯壹壹個被提名的,這是絕無僅有的。

○有爭議的中山碑文

神州大地,美景無數,但只有那麽幾個地方,深深嵌入歷史,有著令人驚艷的風景。其中壹個在南京中山山腳下。這裏山雄偉水湛藍,古跡連綿。這期間,每壹步都是六朝的硝煙,南唐的風韻;大明王依稀可見,偉人的身影依稀可見。每到秋天,許多悲歡離合都歸於楓葉,故事在沈默中凝結。山嵐的夕陽和林禽的明月,真是中國文化最高的詩意境界。

中山風景雖美,但龍虎相遇,風雨黃,災難已去,愈演愈烈。好在盛世,寧人在沈嘉年就啟動了修繕的宏大計劃,斥資50億元搬遷13個村落,安置2萬多畝,增加7000畝綠化,新建棧道,采種,開辟多處公園,重修兩座墓葬,壹時間氣象萬千,如新展畫卷,初洗陵園,重現經典。金陵古城,從此可以俯仰歲月,遇見遠方;中華文明,從而增添了壹個聚氣谷,讀書之門。負責人命令我多寫幾個字,紙上滿是陰霾和輕松。

○采訪文化評論家張寧,解析“目不識丁”事件——

做公眾人物是非常危險的。

趙本山不是更有名嗎?

記者:妳看過中山的碑文嗎?妳覺得這篇文章怎麽樣?有哪些問題?

張寧:我很少看他的書。以前看《文化之旅》就夠了,後來基本不看了。網友的說法是有道理的。他沒有為讀者提供新的東西,卻欺騙了大眾的崇拜。公眾需要什麽?年輕壹代需要的是新知識。那些虛假煽情的東西毫無生氣,可能退休或者學理工科的人還是會看的。

碑文的寫法很有講究,要用古文和文言文寫。是刻在石頭上的,為了傳世,所以要求比較高。中山風景區當地官員認為他是文化大師,很有名氣。趙本山不是更有名嗎?在我看來,在商品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光顧著吸引人的眼球,不要求也不註重文化素質,才導致了這類事件的發生。

大眾不是糊弄的代名詞。

記者:余、、易中天當老師時,學生們對他們評價很高。但好像壹成為公眾人物,就成了被批判的對象。妳怎麽理解這種區別?

張寧:做壹個專業的老師並不是太難。妳面對的是專業學生。只談專業知識。但是,面對大眾就不壹樣了。壹方面大眾範圍廣,對文化的整體要求沒那麽高。但另壹方面,因為範圍廣,人多,很多都是某個領域的研究專家學者,這些人會對妳有很高的要求。公眾人物如果泛泛而談,肯定會出錯。因為妳不是大師,古今妳都知道,中外妳都知道。難免會出問題。

記者:對於文化名人,大眾往往會陷入要求和保護的兩難境地。妳自己遇到過類似的困難嗎?

張寧:我很少遇到這樣的情況,因為我面對公眾的時候,我往往有壹個限度,就是我說的話壹定要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超出範圍的話我就不說了。比如邀請我去圖書館做講座,我會提前告訴主辦方。我只說我的閱讀經驗或體會。如果妳覺得有意義,有幫助,那很好。在座的都有,他們的研究領域可能比妳專業的多,不能亂說。

上電視要謹慎壹些,把自己限定在專業領域,談談自己的經歷。比如說妳講紅樓夢,這本書有的人可能讀了壹輩子,能倒背如流,而且每壹個細節都很熟悉,所以妳講的時候壹定很熟悉。再比如,易中天的《三國》有壹些常識性的錯誤,因為他拿了壹些二手、三手資料,不是自己的,難免會出點問題,被人找茬,所以大眾沒那麽好騙。

學者上電視太可笑了。

記者: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但網民對名人等常識性錯誤往往是極度諷刺的。這是壹種什麽心理?

張寧:網友匿名。當他們以個人身份出現時,他們的力量是相當小的。當他們作為壹個群體出現時,他們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他們可以放大公眾人物的缺點。當他們看到像余這樣的公眾人物不夠優秀時,他們會利用互聯網這個現成的武器進行批評。在高科技時代,過去那種單純迷戀和忠於文化偶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在壹個開放的網絡中,有壹定判斷力的網民越來越多。做公眾人物很危險,可以獲得很多回報,但風險也很大。

記者:公眾人物如何回應網友這樣的指責?

張寧:公眾人物要盡量規規矩矩,多自律,真實,不要亂說。主持人或小明星韓和在各自的專業範圍內娛樂大眾。人們對他們並不挑剔,而是喜歡他。

脫口秀是主持人的行為,學術和脫口秀是不對等的。學術是思維的活動。當妳思考時,語言會停頓和猶豫。可能是思考後語言沒有組織好,語言沒有想好。電視畫面是流動的,聲音和畫面是同步的,沒有停頓。為了阻止,人們會胡說八道,所以學者上電視是可笑的。

  • 上一篇:餐飲營銷策劃範文
  • 下一篇:中國新民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