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新民歌

中國新民歌

民歌的分類及特征

我國各民族的民歌極其豐富,從《詩經》中的“國風”到解放後收集出版的各種民歌選集。

至於仍在民間流傳的傳統民歌和新民歌,更是數不勝數。從形式上看,除了工廠山歌、兒歌、四句山歌和各種勞動歌曲外,還有《上天歌》、《登山歌》、《捉五句》、《四季歌》、《五更調》、《十二月》。《十朵花》、《碟之歌》等風格鮮明。至於藏族的"魯"和"謝",壯族的"歡",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華二",苗族的"格非",侗族的"筆管歌",瑤族的"李翔歌",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就風格而言,苗歌、瑤族歌古樸蒼勁,藏族歌傣族歌優美動聽。

蒙古族民歌渾厚悠揚,鄂倫春民歌粗獷有力。同為“花”,寶安和東鄉有著不同的魅力,寧夏和青海也各有不同。兩者都是漢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著稱,南方的則比較委婉。

民歌的內容豐富多彩。根據民歌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六類:勞動歌、時政歌、祭祀歌、情歌、兒歌、生活歌。

1,勞動歌曲,包括各類歌曲、夯歌、田歌、礦工歌、伐木歌、扛歌、采茶歌等直接反映勞動生活或協調勞動節奏的民歌。這是壹首直接受體力勞動啟發的歐洲民謠。它隨著勞動的節奏歌唱,與勞動行為相結合,具有協調動作、指揮勞動、激發情緒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勞動歌曲是最早的。魯迅先生認為,我們的啞巴祖先,原始人,懂得唱歌謠來緩解肌肉疲勞,激發工作熱情,集中精神。民歌不是無所事事的文人或詩人,坐在屋裏呻吟,而是所有體力勞動者血汗的結晶和升華,所以農民有秧歌,漁民有漁歌,采茶工有茶歌,牧羊人有牧歌等等。

我們的祖先為了團結大家壹起工作,經常來回喊話。這些節奏強烈、聲音淳樸的喊聲,伴隨著反復的勞動,是萌芽中的民歌——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的勞動歌曲。這首古老的勞動歌代代相傳,不斷創新,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勞動歌。《勞動》裏,到處都是勞動歌:《搬運勞動》裏有裝卸歌、板車歌;在水上勞動中,有書和漁歌,在建築勞動中,有夯歌和代用歌。這正如壹位作家所說:在古往今來所有的體力勞動中,都有符合其勞動節奏和特點的勞動歌曲。只是大機器走到哪裏,勞動歌曲越來越被它的隆隆轟鳴所取代。

早期的勞動歌曲曲調比較固定,歌詞也比較簡單,其他的只是咳嗽和尖叫的聲音,在勞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勞動歌曲不僅僅是簡單的號召命令,還描述了勞動的過程,表現了與勞動者思想感情有關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喊單勞動歌曲的特點是:唱腔與勞動節奏相協調。

其內容以勞動之聲為主,以統壹領導的形式,加入少量句子指揮勞動,激發情緒。如《上海灘》,節奏極短,幾乎全靠“咳!咳咳!咳咳!咳!”通話語言的構成,表現了危急關頭船工與激流險灘搏鬥的緊張氣氛。

抒情勞動歌曲,歌詞較長,都是反映壹定的社會生活,勞動的聲音在其中起著點綴節拍的作用。比如反映勞動人民對自己勞動的態度,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中,人民積極熱情勞動,高唱“神農皇帝也是農民”,充分表現了農民的驕傲和樂觀。但在貧富差距懸殊的舊社會,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只能用歌聲來表達對剝削者的反抗。比如《十二月打工》《十二月采茶》等歌曲,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常年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場景,發出了“妳富我窮,這個世界會改變”的聲音。

勞動歌曲作為壹種語言藝術,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節奏感強。每首勞動歌曲都有與勞動動作相匹配的節奏。它是由生活中的勞動節奏粘合而成的,所以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從事緊張、高強度勞動時,動作劇烈,呼吸短促,勞動氣氛濃厚。這時候唱的勞動歌曲壹定要節奏清晰,聲音洪亮,有強烈的挫敗感,給人以集體力量的壯美和勞動創造世界的強大感染。在輕體力勞動或長間歇勞動中,勞動歌曲的語速相對較慢,節奏感較弱,音樂的變化相對豐富,使人感受到優美的旋律。

2.政治歌曲,是人民群眾因個人政治處境而創作的歌謠。它反映了勞動人民對某些政治事件、政治措施、政治人物及相關政治形勢的認識和態度,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政治理想和為這壹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勞動人民無病呻吟。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遭受沈重的經濟壓迫和殘酷的政治剝削。他們不滿現狀,於是把自己當時的政治主張用生動的語言制作成歌謠,表達對統治者的不滿和抗議。漢末董卓專制,百姓苦不堪言。他唱著“塞內西奧,他青青,十天占蔔,沒有出生”。當人民壓抑不住胸中的不平和憤怒時,就會湧出控訴之歌,連上帝也在被控訴之列。

勞動人民不是隨意宰殺的牛羊。當他們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會奮起反抗。“想著想著心不甘,壹心想上梁山,學個好武功,去挖老大的黑心。這類反映農民起義的歌謠是傳統歌謠中政治色彩和鬥爭色彩最濃的部分。中國秦末第壹次農民起義期間,產生了“大楚興,陳”的歌謠。毛毅東同誌指出:“每壹次重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從而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現在的反映農民起義的政治歌曲,就是勞動人民在這些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真實寫照。

頌歌是解放後新政治歌曲的主流。勞動人民當家作主,欣喜若狂,贊美黨,贊美領袖,贊美偉大的社會主義。

政治歌曲多為民歌。壹般篇幅較短,句子和字數比較自由,沒有固定格式。區別是其主要特征。比如“騎虎不怕虎上山,騎龍不怕龍下灘,立誌革命不怕死,也願為人民而死。”語言堅定有力,沒有故作晦澀。

3.儀式歌曲。儀式歌是用民俗和儀式演唱的歌曲。它來源於人們不知道自然力的力量而崇拜語言的力量的時代,即幻想用語言來打動神靈祈求保佑、避免災難。

儀式歌按其儀式用途可分為四種類型:戰術歌、節日歌、風俗歌和八典歌。

戰術歌是巫神在進行巫術活動時所唱的歌,如《天靈》。

露齒而笑...“,等等,還包括用來治病的法術,如“黃帝、黃帝”。

季節性歌曲是描述某些節日或季節的歌曲,通常與舞蹈和娛樂結合在壹起。比如壯族人過年唱的《春牛之歌》,主要唱的是農業生產和人畜平安。

禮儀歌常用於男女結婚、生日葬禮、新房落成、迎賓等場合。如《哭泣的婚禮歌》《母親的女兒》。

巴甸歌是在重大慶典上演唱的祈福民歌。根據不同的祭祀和慶典,它有不同的內容,如播種祭祀、豐收祭祀、頌租祭祀、招魂祭祀等。人死了,也有哀歌,以示生者對死者的哀思。

4、情歌,情歌是廣大人民群眾愛情生活的反映。主要表現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所引起的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充分展現了勞動人民樸素健康的愛情觀和審美情趣。有些情歌還表現出對封建雜耍的蔑視和反抗。

有相當多的歌曲表現了青年男女對彼此的愛,比如“姐姐是桂花,哥哥是萬裏來的蜜蜂。蜜蜂看到花,就盛開了”。這種優美抒情的描寫充分表達了他們熱烈的愛情和親情。

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由於生計或天災人禍,許多戀人被分離,被拋入《妳將去哪裏》中痛苦的深淵,產生了大量傾訴離別和思念之痛的民歌。比如大理白族情歌裏唱的,“大理壩子彎彎曲曲,姐姐在海,哥哥在山;蒼山湖和洱海是分開的,我想看也看不到。”

在舊中國,封建禮教摧毀了無數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許多愛情悲劇。但是,堅貞不渝的愛情和精神世世代代活在人們心中,人們用歌聲表達了彼此相愛至死、永不屈服的決心和與封建勢力鬥爭到底的意誌。

土地革命後產生的新情歌,不再是孤立的個人的傾慕的表達,而是個人的愛情和整個革命事業的聯系。送郎為紅軍的歌就是證明,比如“人人都愛紅軍兄弟,當兵就得當紅軍”。

情歌的藝術手法極其豐富,比較突出的是比喻、雙關和重復。比如《壹百首蒙古族情歌》唱道:“是黑馬四蹄撼山;擾人的是韓的兩只眼睛。”是用馬蹄聲搖動山峰來比喻少女的美目擾亂人心,充分體現了比興的藝術魅力。

雙關語也用在情歌裏。比如“街上鑼響,響在中央。”鑼聲的“響”只是表面的,少女心中的“思念曼迪”才是要表達的真正意義。這種手法使真摯熱烈的感情含蓄地表達出來,引起人們的無限聯想和深思。

反復表達,接連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詞語,給人壹種委婉深情、蕩氣回腸的感覺壹首貴州情歌唱道:“誰知妹妹來了,請找人挑水洗街;找人打水洗路,洗路等我姐。“用重復的手法,深刻地表達熱切的戀人的感情。

5、兒歌兒歌是壹種在兒童中流傳的口頭短歌,押韻簡單生動。

兒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壹般來說,可以分為三類:彈童謠、教童謠、繞口令。

遊戲兒歌是人們在生活中最早接觸到的歌謠。寶寶還在繈褓中的時候,就已經聽過媽媽溫柔的歌,比如《搖籃曲》《催眠曲》。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壹首接壹首地學習演奏兒歌。這類兒歌可以豐富兒童遊戲的內容,增加孩子的興趣,比如《大鋸》。孩子們踢毽子、蹦極、捉迷藏等。,而且還有遊戲童謠與之匹配。這種歌曲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唱起來很親切有趣,大大增加了遊戲的趣味性。

教兒歌重在孩子的教育作用。它不僅能豐富孩子的知識,啟發孩子的智慧和想象力,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習慣,成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壹。比如“成排坐,吃水果,妳壹個,我壹個,妹妹睡覺的時候吃壹個。”

繞口令很受孩子們的歡迎,因為他們繞著嘴讀。比如“風吹藤動銅鐘,風停藤銅鐘停。”孩子們經常因為發錯音而發笑。

兒歌壹般形式簡短,沒有固定的形式。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節奏清晰,最適合兒童吟唱。

6、生活歌曲,生活歌曲的範圍很廣。我們所說的生活歌曲只取其狹義概念,主要指反映人們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歌曲。

比如壹首反映社會生活不公平、不合理的歌:“織夏席的睡床,擡棺材的死面。”字裏行間,透露著勞動人民對這種生活的不公。

舊社會的封建禮教和宗法制度給勞動婦女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使她們從出生到死亡都不能得到與男性平等的待遇。“嫁雞隨雞飛,嫁狗隨狗”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人的生活是多種多樣的,人們總是要對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十送紅軍》是壹部優秀的抒情作品。它觸及現場,表達了人民和紅軍的血肉之情。人以物傳情,情景交融,形式優美,真是民歌中的瑰寶。

生活歌曲在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大量的對比手法。人類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是對立統壹的,美與醜、善與惡、痛與樂、革命與反動、剝削與被剝削等。,通過生動鮮明的對比表達演唱者的思想感情。

民歌在千百年的滄桑中不斷變化發展,至今已形成壹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在浩瀚的民歌森林裏,我們只能摘幾朵小花,獻給大家。

三、中國民歌的發展軌跡

因為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歌,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是被看不起的,他們的歌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即使在元明清時期,也屢被皇帝禁止。關於它的歷史很少有文字記載。從出土文物看,古代樂器較多,但歌唱活動較少。青海省大通縣出土的載歌載舞的陶盆真是彌足珍貴。展現了6000年前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歌舞活動。在原始時代,歌舞是結合在壹起的。直到今天,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然保持著古老的歌舞傳統。在古代記載的《淮南子》壹書中,提到古人在擡木頭時會唱勞動號子,可見早期的民歌與勞動關系密切。從兄弟倆的角度,如陰山巖畫上的歌舞形象、姚的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等,可以看出原始民歌與巫等原始宗教活動有關。

1949新中國成立後,勞動人民得到了真正的尊重,中國民歌進入了壹個全新的時期。壹大批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題材新穎,而且音樂風格更加活潑、熱烈、歡快活潑,充滿了向上的激情和樂觀的精神。由於過去各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很多民族甚至沒有文字,民歌還在。相比之下,由於中國傳統戲曲和說唱的迅速發展,漢族的歌唱活動不如兄弟民族活躍,沿海地區唱的民歌也不如內地多。這也是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壹個顯著特點。

第四,中國民歌的分布。

根據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歌風格和色彩,中國民歌可以分為六種不同的風格和色彩。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2.西方伊斯蘭文化影響下的新疆民歌區:

3.西方佛教文化影響下的藏族民歌區: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5.東北薩滿教影響下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7.中原和東部沿海具有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至於各民歌區的民歌分類。由於民族不同,各有各的傳統劃分方法,不可能統壹,只能保留差異。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位於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以蒙古族民歌為代表。蒙古族歷來被稱為“音樂民族”和“詩歌民族”。民歌可分為“長調”和“短調”兩類。“長調”民歌主要流行於東部牧區和陰山以北地區。它們的特點是詞短腔長,裝飾豐富,音調嘹亮悠揚,節奏自由,體現了遼闊草原的氣勢和牧民寬廣的胸懷。牧歌、鄉愁歌、贊美詩等。大多是長調。知名曲目有《遼闊的草原》《田園》。“短調”主要流行於西部和南部半農半牧區,特點是結構短小,節奏規整。很多敘事曲、情歌、婚禮曲都屬於“短調”。著名的短調民歌有《森吉德瑪》和《小黃馬》。草原文化民歌的* * *本質是表現草原牧民淳樸、明亮、熱情、豪放的感情和性格。此外,《西蒙》中還有壹種“蒙漢調”,是蒙漢音樂文化相互吸收交流的產物。流行於河套地區的“爬山調”也是蒙漢民族喜愛的歌曲。

2.西方伊斯蘭文化影響下的新疆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位於新疆,以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民歌為代表。它受到了中亞伊斯蘭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阿拉伯音樂文化有壹定的聯系。維吾爾族人善歌善舞,其歌舞藝術以“十二木卡姆”聞名於世。民歌可以分為四大類:情歌、勞動歌、歷史歌和生活習俗歌。在音調方面,維吾爾族民歌包括中國音樂、阿拉伯音樂和歐洲音樂體系,是中國民歌多樣化音調最突出的來源。許多民歌與舞蹈相結合,風格活潑有趣。國內外著名民歌有《阿拉本·韓》、《半個月亮爬上來》、《達阪城》、《送我壹朵玫瑰》等。哈薩克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北部,從事畜牧業。民歌可分為三類:(l)歌詞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獵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興作詞的民歌(包括山歌、漁歌、謎語歌等。);(3)風俗歌(包括婚禮歌、婚禮哭歌、婚禮送歌等。).其中情歌數量最多,大多表現了戀人離別的痛苦和祝福。哈薩克民歌有兩大體系:中國音樂和歐洲音樂。中國的音樂體系以宮調和宇調為主。全國聞名的有《Maira》和《等我天亮》。

3.西方佛教文化影響下的藏族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和四川的壹些藏族聚居區。民歌包括民歌(牧歌)、勞動歌、情歌、鳳凰山歌、賦詩五大類。山歌演唱活動多與佛教節日有關,許多山歌與舞蹈相結合,如《囊瑪》、《堆謝》、《過謝》、《過莊》等。音樂屬於中國的音樂體系,民歌壹般具有熱情、歡快、真摯、動人、高原特色、節奏感強等特點。著名的民歌有《北京金山上》等。《在北京金山上》原為箭歌(即狩獵歌),最早流傳於西藏東南部林區。現在它已經成為壹種新的民歌傳遍全國。

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包括雲南、貴州、廣西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二十多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這裏。這壹地區的民歌具有不同程度的古代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社會功能。民歌大多是“詩、歌、舞”的結合體,內容復雜多樣,不同歷史階段都有民歌。由於許多民族沒有書面語言,民歌成為他們記錄歷史、傳播知識和從事社會活動的重要手段,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這些都反映了壹種特殊的、多層次的文化現象。這壹地區的代表性民歌是多聲部民歌。大多數民族都有兩個聲部和三首民歌。民歌分為“大曲”和“小曲”。侗族、布依族、壯族中以大歌最為著名。大曲分三種:男聲、女聲、童聲。壹般男大歌節奏感強,曲調活潑。女生大歌節奏自由,旋律細膩柔和。除了兩個聲部,還有單聲部民歌。內容主要是關於愛情的。壹般是年輕男女在室內輕聲唱歌。此外,還有古歌,苗族古歌歷史最悠久。內容描述天地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旅行等的原因。旋律充滿了誦經聲,演唱者多為老年人。侗族大歌在20世紀50年代聞名全國,其他民歌如《貴人開桂花》、《Xi明月松》等。也是有代表性的曲目。

5.東北薩滿教影響下的狩獵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主要包括東北大興安嶺和小興安嶺地區,以鄂倫春族民歌(包括鄂溫克族、赫哲族、達斡爾族和滿族)為代表,鄂倫春族還保留著許多1949以前原始社會的痕跡。這是壹個熱愛歌舞的民族。過去,它以狩獵為生。每當它狩獵歸來,或國家節日,都要舉行歌舞狂歡。他們的民歌可以分為三類:(1)民歌,(2)舞曲,(3)薩滿調。民歌分“長調”和“短調”,“長調”高亢有力,節拍自由;“短調”曲調流暢,節奏有規律。大部分歌舞都是人群的形式。薩滿調是為請神、跳神、祭祖、喪葬而唱的歌。曲調在吟唱,大多是為了帶來和平。鄂倫春族民歌是五聲音階的。宮模式和羽模式居多。他們最喜歡的民謠是二胡蘭?《德呼蘭》是壹首贊美自然的歌曲。此外,“鄂倫春族唱法”也是全國聞名。

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

這個民歌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的黃河上遊,還有漢、回、土、撒拉族、保安、東鄉、藏族、裕固族等民族雜居的地區。自古屬於半農半牧文化範疇。歷史上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東西方文化交流較早。由於長期的多民族交流交融,產生了壹種為八個民族所共有的歌曲——《花》。這壹帶的民歌可分為“家歌”和“野歌”。“家歌”包括各種酒歌、宴歌、小字、秧歌等等。“山歌”包括各種山歌、牧歌,也包括《花兒》。野歌只能在戶外唱。《花兒》是壹種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它的曲調悠長而高亢,風格深沈而委婉,氣質粗獷而質樸。無論哪個民族用漢語演唱,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詞,國內外著名的曲目是《上山看平川》。

7.中原和東部沿海具有古老傳統文化的漢族民歌區。

漢族民歌區是六區中最大的,從寒冷的北方到亞熱帶的南方,從西北高原、西南高原到東部沿海平原,地理條件、風俗習慣、生活生產方式多樣。語言雖屬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東西南北差異很大,民歌的風格和特點也呈現出各種特點。另壹方面,北方草原民歌區、西北半農半牧民歌區、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區的漢族人口都在1000萬以上。所以民歌區域部分重疊的現象也是存在的。根據上述情況,漢族民歌區可分為十個支區和壹個特區。

(l)東北平原的民歌;

(2)西北高原民歌分支;

(3)江淮民歌的分支;

(4)江浙平原民歌;

(5)閩臺民歌;

(6)廣東民歌的分支;

(7)江漢平原民歌的分支;

(8)湘民歌分支;

(9)江西民歌分會;

(10)西南高原民歌分會,

(11)客家山歌特區。

漢族民歌種類繁多,但根據其不同的社會功能可分為十大類:勞動歌、民歌、小調、田歌、漁歌、茶歌、秧歌(含花燈歌)、民歌、童謠、童謠。

(1)東北平原民歌分會

這個地區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部、江蘇北部等黃河下遊地區,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基本上是沿海平原。自古以來,黃河下遊屬於文化發達地區。根據風格的細微差異,該地區可分為兩個社區,山東、河北及河北和蘇北的部分地區為第壹社區;遼、吉、黑為第二群落。第二居住區其實就是第壹居住區的移民區。所以民謠屬於類似的風格。整個地區使用東部和北部方言。這裏的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和號子,民歌很少。代表民歌有《大白菜》、《扇畫》、《沂蒙山小調》、《小劇場看》等。

(2)西北高原民歌分支

區域包括山西、陜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和甘肅、青海、寧夏的漢族地區。東部以太行山與東北民歌分界,南北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屬黃河中上遊。以前交通不便,民樂很少和外地交流,用的是西北首府的北方方言。民歌最為突出,有《天路歷程》、《山歌》、《爬山調》、《花兒》。其次是秧歌和小調。全國著名曲目有《走西口》、《祭祀精神》、《蘭花花》、《推炒面》、《五兄弟放羊》、《刨土豆》、《繡金碑》等。

(3)江淮山歌的分支

這壹地區包括江蘇北部、安徽大部、河南東南部和西部的大別山、江漢民歌區。該地區地處黃河與長江之間,其音樂文化融合了南北因素,具有過渡性特征。用北方方言。田歌和小調是最突出的民歌,其次是秧歌和民歌。著名曲目有鳳陽花鼓、王姐趕集、打麥歌、皮根蘆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

這個地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區。地處長江下遊,古為吳越之地。文化比較發達,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它壹直被稱為江南魚米之鄉。使用的方言是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著名曲目有《紫竹調》、《不錫風景》、《茉莉花》、《哭七七》、《反鳥》等。

(5)閩臺民歌

這個地區包括福建大部分,臺灣省大部分,廣東潮汕地區。福建和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有文化關系。臺灣省當地漢族人壹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壹些地方戲曲和說唱音樂。民歌突出表現在民歌、田園詩和小調上,著名曲目有《采茶采蝶》、《茶童歌》、《天無無》等。

(6)廣東民歌分會

這壹地區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部、廣西東南部和海南部分地區,北以南嶺為界與江西民歌區毗鄰。地處亞熱帶,珠江貫穿東西。與海外國家文化交流較早,使用粵語方言。過去,漁民成為這壹地區重要的社會階層。漁歌《鹹水歌》是最突出的民歌。著名曲目有《落水》、《春牛調》、《李麗梅》等。

(7)江漢平原民歌

這個地區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和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是古代楚文化的中心。用西南方言。古代文化比較發達,民間藝術歷史悠久。至今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仿古的地方特色。最突出的是田歌民歌,其次是花燈歌、小調、山歌和民歌。知名曲目有《黃姐姐》《洪湖漁歌》等。

(8)湘民歌分會

這個地區包括湖南和廣西東北角的幾個縣。地處長江中遊南岸,也是古楚地。人們都在崇尚楚風,抨擊楚風,這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是使用的方言不同,這壹帶普遍使用湖南方言。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是民歌和田歌。著名曲目有《桑麻村的孩子打燈臺》、《荷花池畔》、《去四川》。

(9)江西民歌分支

該地區以江西中部、北部和東部為基本範圍,使用贛語。地處古代吳楚之間的文化對其有壹定影響,具有長江流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渡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茶歌最有特色,其次是小調和花燈歌。田歌的“鼓歌”也很出色。知名曲目有《杜鵑花開》、《采茶子》、《送郎為紅軍》等。

(10)西南高原民歌分會

該地區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陜西南部和廣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區。北部以秦嶺為界,常用西南方言。代表性的民歌是山歌,其次是花燈歌。此外,川江船夫的號子也很有特色。耳熟能詳的曲目有《小河淌水》、《捉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

(11)客家山歌特區

客家人分布廣泛,在中國有8000多萬人口。中歐特區主要包括粵東北、閩西南、贛東南邊境地區。客家人集中在這裏。客家人是古代因戰亂從北方中原移民過來的,他們保留著古老的遺風,使用客家話。民謠以民謠為主,著名曲目有《紅燈曲》《風吹竹葉》。

  • 上一篇:中國傳統文化對文言文的批判
  • 下一篇:中秋晚會有什麽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