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朋友說中國畫包括:
寫意:山水、花鳥、人物
工筆:花鳥、山水、人物
實則中國畫不以寫意和工筆分類,例如山水根本沒有工筆壹說。即使界畫寫樓臺亭閣比較工整,配景仍然采用寫意手法,同樣不屬工筆。
中國畫家歷來把線視為壹種有生命的元素,中國傳統畫運用各種線條的組構表現個體的情思,並運用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方圓、幹濕、濃淡、剛柔、強弱、毛光、頓挫、徐疾、迂緩、疏密、虛實、隱顯等對比手法,表現物象的氣韻、形體、空間、質感等,使線在運動和變化中彰顯出自然和諧之美。線的應用壹直為中國藝術家所關註.這也是構成中國畫迥異於其他民族繪畫形式的重要特征。
三、空間的虛擬性
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在傳統畫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老子》中對美的本質規律的深刻見解,為歷代藝術家所身體力行。道家思想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名無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反映在中國傳統繪畫上,就具體體現為空白的運用。空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特點之壹。如我國千余年來常畫不衰的《四君子圖》,把冬春綻蕾的梅、金秋開花的菊、夏季最為茂盛的竹這些不同時間的花木集於壹體,其背景運用了超時空的虛白處理,表現了無限的時間和空間。這種以虛代實的虛擬手法使畫面更簡練,主體形象更鮮明突出。不僅給畫家以更大的自由,同時還給觀賞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引導觀賞者和作者壹起進入神與物遊的境界。
四、物象的程式性
中國傳統畫的程式是壹套由歷代畫家從大自然中提練出來,經過藝術總結、提煉的相對穩定的規範性藝術語言,它能表達思想感情,並形成特有的藝術風格。中國傳統繪畫物象的程式性,可以說是千錘百煉的智慧結晶。如古代畫家在表現自然風景過程中總結出了山石、樹木的表現形式,使它們成為流派的特色語言。這種程式性和壹定的裝飾意味,如同詩有格律壹樣,對中國山水畫與詩結合的意境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傳統繪畫物象的程式性從產生、成熟.隨歷代畫家的努力而不斷發展。這是因為人有性格、趣味、修養的差別.應用時出現千差萬別,不盡相同,又有人不滿足現在的程式,並加以變化創造,於是又會創造出新的表現程式。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舊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為歷史的陳跡;新的程式又為以後的人們接受或改變創新。因此,程式不是壹成不變的,傳統的中國繪畫正是如此.在不斷地交替著向前發展。例如傳統山水畫的程式性形成,歷經晉魏初創期,至五代迅速成熟,各種技法相繼產生.荊浩開創的小點為皴畫法,經過關仝、範寬的繼承和發展形成氣勢雄強的北方畫派,與此同時,南方的董源、巨然的水墨、山水畫風也已形成中國傳統繪畫的程式性並具有自己的審美價值,我們必須掌握其基本規律,去粗取精,才能有所創新。也只有深入研究傳統程式,才能發現中國傳統畫的特點和精髓。
五、主體的意象性
“意象”壹詞表達的是藝術創造中的主觀與客觀關系問題.是指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主體精神時產生出的表現之“意”.被實現於創造出的“象”,即藝術作品。這本是藝術創作包括寫實具象藝術的***性。但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傳統繪畫有很大差別: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家對外部事物的把握重體悟、崇尚情韻與意境.主張“立意為象”、“隨象寫意”,故在審美取向上認為“論畫求形似,見於兒童領”,追求“似與不似之間”,因而必然導致意象變形、形隨神變。這在中國傳統繪畫的人物畫和山水畫中都有所體現。
在人物畫方面,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和南朝梁楷的《潑墨仙人》可謂典型。從畫面看,這些佛道人物都沈湎於如真似幻的境界。作者也仿佛在轉瞬即逝的靈感驅動下,急速捕捉這壹意象.故而筆墨迅疾、簡潔、活潑。造型也在“似與不似之間”,意到為足。這壹風格,當時稱“減筆畫”,即當今的水墨寫意畫。
中國傳統繪畫是對無生命的山水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情、意、趣。宋徽宗的精巧雅致,人工描繪痕跡,透出皇家美趣;蘇東坡把頑石、枯木畫得隨意自在而虛寂,正是他達觀、自得的心態使然;八大山人的頑石,岌岌可危,不能說與他內心的苦悶和虛無情緒無關;齊白石以特殊的視角,壹個圓加上幾條線就把牛的特征提煉出來,西方人可視為符號,中國人則視為大寫意趣味。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繪畫形象與造型的五個特征,反映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文化特質。構成了其獨特性並獨具魅力,豐富了世界美術寶庫,值得我們去研究、吸收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