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連做,古稱深衣,創立於周朝。《禮記·深衣》註:“名為深衣者,為凈衣。”深衣服在結構上類似於當代的連衣裙。上衣下擺縫在腰部,領子、袖子、褶邊用其他面料或繡花邊。深服的形制影響了後世的服飾,漢代明女將其作為禮服使用,古代的袍服、衫服也采用了這種衣附形式。即使是今天的禮服,也是深層服裝體系的進化。夏商周時期的華夏服飾
雖然在原始時代的服飾形態中發現了壹些考古資料,但由於資料太少,無法對那個時期的服飾做出詳細的解釋。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人的服飾是壹件上衣配壹條裙子,壹件右衫。河南安陽出土的奴隸主石像,頭戴扁帽,右領,穿裙子,腰間系大腰帶,綁腿,穿尖頭鞋。這大致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的禮樂制度對貴族和平民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的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嚴和威嚴。深服和加冕服始於周朝,這兩種服飾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春秋時期胡夫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的普遍流行和胡服的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戴博脫去外衣、長裙和長袍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鬥力,沖破阻力,下令全國穿遊牧短褲長褲,學會騎射,終於使趙國強大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服裝改革,胡夫從此大受歡迎。隨著胡夫,有壹個鉤子,用來結束皮帶。因為比綁皮帶的方式更方便,所以很快流行起來。
相關知識:“胡”是壹個模糊的名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有時指匈奴,有時指東北到西北的遊牧民族,有時甚至更寬泛。所以胡服指的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服飾。他們穿著窄袖夾克、褲子和靴子,以滿足遊牧騎行的需要。沈括說:“中國自北齊以來,壹直穿胡服。”壹個“都”字,或者說得有點過分,但胡夫確實對漢族服飾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漢代傳統冠服制度的建立
深衣在漢代還是很流行的,這是傳統的冠服制度建立的時期。漢代的褲子是開襠的,褲子在古代叫胯。說文:“易,信義也。”《釋名與衣》:“若交,則二股交。”可以看出,當時襠部是敞開的,外罩是襯裙或者是深外套。雖然後來出現了全襠褲,但是開襠褲還是存在了很長壹段時間。
魏晉南北朝時期胡夫的流行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上又壹次大轉型時期。隨著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胡夫已成為社會中常見的服飾,普通人的服裝受胡夫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的緊袖、圓領、開叉等因素吸收到原始服裝中。在胡夫的基礎上,漢族貴族還將其加長,增加袖口和褲子,將左腿改為右腿。但這種服飾仍然是漢族服飾的傳統形式。
隋唐——服裝的轉型期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經濟穩定繁榮,得以傳承歷史服飾之源,啟迪後世服飾制度。因此,這壹時期成為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人的制服是鋤頭、袍、長靴。但此時的長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圓領、右領、窄袖、無領邊。此外還有長袍、無襠袍等款式。這種禮服主要受胡夫的影響,並結合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形成了這壹時期的禮服風格。
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
宋代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樣式和名稱上有所不同。宋代短襠袍有兩種樣式:寬袖大身和窄袖緊身。穿大衣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兩者都不能當禮服穿。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比較正式保守,色彩也沒有以前鮮艷,給人壹種樸素、幹凈、典雅的感覺,這與當時的社會形勢,尤其是朱成理學的影響密切相關。
遼金元時期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沿襲了漢族的禮服制度,又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有壹個共同的特點,既沿襲了漢唐宋的服飾制度,又具有民族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有袖短襠袍、長靴或尖頭靴、西褲、腰束腰帶。元代的男裝包括漢人的圓領、領袍,還有自己孫子的衣服,形狀類似於深衣,窄袖短裙,長及膝蓋,腰部有無數褶襇,像今天的百褶裙,腰部有橫褶。領型包括右旋領、方領和圓盤領。穿小嘴褲,腳上穿縫紉靴。主要顏色有白色、藍色和赭色。此外,元代服裝的材料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棉布已成為服裝材料的主要品種。
明清兩代
明代的服裝繼承了前代,清代的服裝因為離現在近,所以對現代的影響很大。
明代服裝大體沿襲唐制,但也保留了宋元時期的壹些款式。清代服裝對現代服裝形式有很大影響。由於清朝統治者壹直實行“剃發換衣”的政策,男子服飾變化很大,可分為兩種:滿族民族服飾;洋服。清代長袍的樣式是滿族服飾的代表。壹般袖子窄而薄,連衣裙是箭袖,也叫馬蹄袖。長袍上系著鈕扣。右手,圓領。皇族的長袍有前後左右四個開口,而普通的男人只能左右開氣。馬褂是清代特有的服飾。其款式多為圓領,有雙翻領、大翻領、琵琶翻領,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但均為平袖口。直到清末和辛亥革命後,西方服裝才逐漸傳入,至今仍是人們的日常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