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時期,中國* * *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發展非常迅速。農民階級在鐘* * * *的領導下,組織農會推翻土豪劣紳和非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權和武裝,建立農民政權和武裝,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戰爭。然而,在這壹時期,中國* * *生產黨並沒有明確提出土地革命路線,也沒有真正認識到土地革命對於動員農民階級參與的重要性。
2.中美十年對峙。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 * *產黨吸取歷史教訓,在八七會議上確立了土地革命政策。1927 10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井岡山地區後,為了取得農民的支持,他帶領農民開展大規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動,土地革命在井岡山根據地蓬勃發展。1928 12、毛澤東總結井岡山壹年土地革命鬥爭的經驗,頒布了中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第壹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規定土地全部沒收,歸蘇維埃政府所有。以人口為基礎,男女老幼平均分布。1928年,中共六大對土地政策作了原則性調整:只沒收地主的土地;依靠貧農和雇農;團結中農;區別對待富農。1929年4月,毛澤東總結贛南土地鬥爭的經驗,制定了《興國土地法》,將“沒收壹切土地”改為“沒收壹切公有土地和地主階級的土地”。1929年7月,閩中第壹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土地問題的決議》,提出了“多劃少補”的原則。區別對待大地主和中小地主;不要過分攻擊富農;保護大小店鋪。1930年,毛澤東在贛南吉安縣陂頭村召開聯席會議,規定在“抽肥補瘦”的原則上增加“抽多補少”的原則。1931二月,毛澤東致函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明確宣布土地歸農民私人所有。到1931年春,中國* * *生產黨經過長期的土地革命鬥爭實踐,總結土地革命鬥爭經驗,基本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和雇農,團結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條路線的制定,調動了壹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證了土地革命的進壹步發展和勝利。
3.中華民族抗日戰爭時期。
華北事變後,隨著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 * *生產黨開始實行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抗日戰爭爆發後,我黨逐步確立了“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減息”的政策。在洛川會議上,中國* * *生產黨正式把“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確立為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基本土地政策。與國統區十年對抗時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它有三個特點:①具有日本全面侵華時以民族矛盾為主要矛盾的統壹戰線性質;(2)這壹方針的目標是團結抗日,團結對外,體現了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的壹致性;③不徹底,但削弱了封建剝削,減輕了農民負擔,解決了農民生活問題,調動了農民的抗日和生產積極性,同時照顧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團結了地主階級,鞏固了統壹戰線。它是抗戰時期最現實的進步土地政策,對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4.在人民解放戰爭期間
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轉變為階級矛盾,以及中國內戰危機的加深,中共中央對抗戰時期的土地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決定采取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的政策,並迅速在各解放區展開。1947年中期,中央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的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具體的土地改革中,我們將實行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逐步地和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發展農業生產的總的土地路線。由於我們黨制定了正確的土地改革政策和路線,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迅速取得巨大成就,廣大獲得土地的農民積極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民主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新解放區都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因此,為了延續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土地改革任務,中央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這次土改不同於以往的土改。過去是為了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這壹次,它采取了保存富農經濟和政治中立的政策。這就減少了土地改革的阻力,有利於穩定民族資產階級和發展農村經濟。在黨的新土地政策的指導下,到1952年底,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新解放區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鞏固了國家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