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疏導法
心理咨詢中,語言疏導法是常用基本方法,「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只要咨詢者能與來訪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運用疏導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針對性地開導,改變來訪者不正確的認知,定能收效良好。
醫生既要向患者明示疾病成因、病情及危害,使病人重視疾病。又要告訴患者配合醫生,積極治療。同時指導患者自我調節,對疾病有積極樂觀心態,消除恐懼苦惱。
《靈樞·師傳》中「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因勢善導的記載,可以說是中醫心理學疏導法的最早記載。它包括了西方心理學的認知療法。
以情勝情法
中醫認為,人在心理活動中,存在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但七情太過與不及都會導致心理或軀體異常。《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醫方考·情誌門第二十七》明確「情誌過極,非藥可愈,須從情勝」。
臨床因七情太過而致病者並不少見,如過喜而發狂,大怒而氣厥,憂思過極而抑郁,驚恐過度而致癲。情誌之病,還需運用情誌療法以情勝情。
臨床常用的愉悅療法就是情勝療法之壹。愉悅的心態,則氣血就能暢通,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力就會提高。所以用愉悅的方法來治療心身疾病,也是中醫心理學中常用療法之壹。
現實生活中,有些婚後不孕的婦女,因受家庭和社會輿論壓力,心情抑郁,久治久不孕。而經過正確心理疏導,指導夫婦外出旅遊,放松心情,情緒得到舒緩,心愉情怡則自然受孕。這就是喜勝憂的效果。《內經》所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喜勝憂也」。
靜心寧誌法
《內經》有謂「靜以神藏,燥則消亡」,清凈心誌則能使精氣內藏、神氣內斂,形體得以充養。《素問·上古天真論》強調:「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靜心安神法是中醫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也是中醫心理學中配合藥物治療常用方法。
臨床有些疾病是由於患者神浮氣躁導致,有些病情單純用藥難收良效,可配合靜心寧誌法,引導患者放松精神、意守丹田、消除雜念、內斂精氣。如功能性遺精,多因心欲暗動,相火亢盛,擾動精室所致。可引導患者,平靜心思,遠離女色,清心寡欲,內制相火,收斂精氣而療之。其他如緊張性頭痛、腹瀉、胃痛等都可配合此法治療。
靜心寧誌法具體運用時,可采取語言疏導,也可用壹些技巧手法來導入靜心之境,如導引行氣法、清心靜養法、打禪坐等。《靈樞·官能篇》就有「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它包括了西方心理學的催眠療法。
轉移法
此法是針對因過度投入某事引起心身疾病而采取將患者註意力引導到其他方面的壹種心理治療方法。包括使病人情感轉移、註意力轉移、意念轉移、疼痛感覺轉移等。《素問·移精變氣論》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這裏的移精,就是指轉變病人的精神、意誌、思念、註意力等;變氣,就是指通過移精,以充利氣血、調整氣機,使病向愈。
更年期婦女常易心情抑郁,遇事多思多慮,臨證時除用藥物治療軀體癥狀外,還常勸導她們參加社會活動,多與友人交流,或多外出旅遊,情緒轉移後,更年期功能性和精神性癥狀就可減輕甚至不治而愈。
釋疑法
此法是通過壹定方法,解除來訪者不必要的懷疑、猜疑、或過慮擔心。
壹個人窮思竭慮、偏執懷疑,往往導致精神心理異常、行為異常或心身疾病出現,過思過慮則暗耗心血,消蝕心氣。中醫認為「心欲實,令少思」,用釋疑法可解除疑慮,引導病人正確認識事物。包括說理解釋、暗示、以疑釋疑等多種方式。俞震《古今醫案按》記載壹病案:「徐書記有室女,病似勞。醫僧法靖診曰:二寸脈微伏,是憂思致病,請示病因。徐曰:女子夢吞蛇,漸成此病。靖謂有蛇在腹,用藥專下小蛇,其疾遂愈。靖密言非蛇也,因夢蛇過憂成疾,當治意而不治病耳。」這就是壹種暗示療法。佯用下藥,謂已去蛇,此女心病除而陳疾愈。
順從意欲法
這是用從欲的手法,達到順意的目的的壹種治療方法。《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載:「從欲快誌於慮無之守」,荀子曰:「善和人者謂之順」。其本還在於順勢利導,順應病人意願欲求,給予適度心理滿足,順應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給予順情順誌的心理輔導,使病人能有良好感受接納心理治療師。然後***同認定壹個適度欲求目標,治療給予鼓勵、支持、引導患者向有利於心身健康的欲求努力,放棄非理 *** 求。
順意從欲法多用於心理阻抗者,或因心理壓抑克制強烈而痛苦者。通過順意從欲的先期疏導,使患者能在心理上得到緩解發泄,為治療作鋪墊。
如有女性患者工作緊張、生活事務多,壓力很大,往往會由此造成諸如失眠、頭痛、焦慮等功能性疾病。運用順意從欲法,激發女 *** 美天性,引導她們找時間去逛街、購物,在休閑購物中緩解壓力、疏泄負面情緒,快其誌順其意,在找回自我的快樂中,減輕對緊張、壓力的感受,增加承受力,使女性重新獲得生活信念而有積極向上的主動力。
具體實施中,還應根據當事人心理活動、軀體癥狀、體質傾向、人格特征等綜合考慮,單法或數法合用,體現中醫學「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