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意義重大,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主要是指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能力。世界近代史表明,科技創新是現代化的引擎,是壹個國家進步和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壹。重大原始科技創新及其引發的技術革命和進步成為工業革命的源泉,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自然,壹項新技術的誕生、發展和應用,離不開思想的引導和支持,離不開制度的保障,也不可能轉化為生產力。可以說,建設創新型國家,觀念創新是基礎,制度創新是保障。但是發明壹項新技術並將其轉化為生產力,創造新產品並占領市場以實現經濟效益,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實現。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為了在競爭中贏得主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走創新型國家發展之路,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政府的共同選擇。縱觀當今世界的創新型國家,他們* * *的共同特點是,科技自主創新成為推動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在30%以下(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因此,科技自主創新能夠體現國家的創新能力。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才能邁上新臺階,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在於結合時代特征轉變科技創新思維。這種思路的轉變包括:在發展路徑上,從跟蹤到加強自主創新;在創新方式上,從註重單項技術的研發轉變為加強以重大產品和新興產業為核心的技術集成創新;在創新體系上,從以科研院所改革為突破口到整體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在發展部署上,從以研發為主向自主創新和科技普及並重轉變;在國際合作上,從壹般的科技交流轉變為全方位、積極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科技進步和先進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不斷用先進科技成果提高國民經濟水平,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二是涉及體制、機制、文化、國民素質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復雜問題。,為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提高壹個國家和民族的綜合自主創新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和實現科技創新,需要國家、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構建政府主導的國家創新體系,為科技自主創新創造條件和優化環境,圍繞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戰略,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加強體系內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高校、中介機構之間應該互動協調,而不是各自為政。其次,加大國家對科技發展的投入,積極引導企業加大R&D投入的比重,從而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中國2萬多家大中型企業中,只有25%有R&D機構,其中只有30%有R&D活動。據相關統計,大中型企業的研發支出僅占其銷售額的0.39%,即使是高新技術企業也僅占0.6%,不到發達國家的10%。從國家投資來看,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典型的創新型國家,2003年分別占其GDP的2.8%和2.9%,而目前中國只占1.35%。因此,加大國家對科技發展的投入,引導企業加大R&D投入的比重,提升創新能力,是壹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國家應當以財政參與、補貼和貼息的方式對企業的科技創新投入資金;同時,通過提供有利於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稅收政策,包括加速折舊、投資稅收抵免、盈虧平衡、稅收抵扣、優惠稅率、免稅期限等,調動企業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和研發的積極性。此外,國家應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激發企業等R&D主體投資R&D基金的熱情。第三,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包括確立新時期我國科技發展基本戰略的法律地位,推進科技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法制化;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支持形成自主技術標準;完善產業技術政策,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淘汰落後技術和設備,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服務業;完善創新激勵政策,包括財稅、金融和采購支持政策以及分配激勵政策;發展風險投資,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推進科技創新基地和平臺建設,統籌協調科技創新的政策。國家要通過這些鼓勵創新的政策法規,降低企業的科技開發成本和調節風險企業的收益,鼓勵企業積極應用新成果,引進新技術,加快技術改造。第三,突出企業在科技自主創新中的作用。企業不僅是國家經濟實力的基礎和支柱,也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當前,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其科技創新體系都是以企業為主導的。我們的現狀是,企業引進國外技術,但缺乏技術開發實力,引進後對科研院所、設計院保密;而真正有能力引進技術消化創新的研究所、設計院,人才濟濟,卻只能靠搞國家下達的項目養活自己,研究成果無法轉化為產業成果。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突出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使企業能夠站在國家和自身長遠發展的角度思考科技創新戰略,積極與科研院所、設計院、高校結合,真正成為科技發展創新的決策主體、投資主體和利益主體,增強主體意識,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決策者,具有客觀規律性,因為科技創新的能力不僅僅在於能產生什麽樣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在成果轉化、產業應用和市場開拓方面,企業具有將適合市場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先天優勢,具有直接面對市場、了解市場需求的靈敏機制,具有實現可持續科技創新的條件。在使企業成為決策主體的基礎上,還要使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投資主體。按照國際經驗,企業的技術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應該達到3%以上,低於3%就說明這個企業沒有競爭力,高新技術企業應該達到10%。以在中國發展潛力巨大的海爾集團和華為為例。海爾集團從壹個小街集體工廠成長為年銷售額上千億元的跨國家電企業。其技術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5%,擁有強大的科技開發團隊,擁有3000多項專利。在通信行業走在全球技術發展前沿的華為,同樣重視技術創新。公司2.3萬員工中,1.3萬從事技術開發。去年技術開發投入45億元,占銷售額的65,438+00%。企業成為創新科技成果的決策者和投資者,國家和社會通過知識產權保護等多種手段使其成為受益者,從而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使科技創新良性循環,從而增強企業的主體意識,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第四,營造良好的創新社會文化氛圍,在全社會樹立以創新求發展的新理念。世界在發展,時代在前進。任何個人、組織、國家,如果觀念僵化,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要大力宣傳創新理念,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意識,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創新文化建設的重點是創新文化價值體系的建設。在發掘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創新價值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和借鑒國外創新文化及其成果,構建和倡導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文化價值體系。在全社會樹立以創新為榮、以創新為魂的價值觀,以人為本的科技進步觀,開放合作的競爭觀,樹立風險意識,倡導理性批判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情懷,振奮民族精神。要樹立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為不同的人設計不同的“跑道”,努力讓每個人都有獲得發展、人盡其才的機會。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環境。愛迪生發明電燈失敗了1000次。當有人嘲笑他的壹次次失敗時,他說:“我沒有失敗,因為正是通過這1000次實驗,我才發現10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泡。”
上一篇:孔子讀後感五則。下一篇:文學類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