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節前十天,人們開始購買年貨,如雞鴨魚肉,茶,酒和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水果。過年前要提前做好年飯,放在竹籃裏,上面放上紅橙、五菱、菱角、金元寶餅等水果,插上松柏枝,稱為“年飯”。新年飲食應采用吉祥語言。江南人過年給客人泡茶,在茶盤或碗蓋放兩顆橄欖,稱為“無寶茶”。過年吃飯,壹定要有炒菜,說吃“親親熱熱”;壹定要吃豆芽,因為豆芽的形狀像“如意”;每頓飯壹定要吃魚頭,但不能全吃。叫做“年年有魚(盈)”。湖南民俗概述
民俗作為壹種社會文化現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廣泛的形式反映著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生活方式、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世界如此,中國如此,湖南也如此。湖南民俗的產生、演變、傳承乃至消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湖南、湖南、四川的各個角落,都有不同的特點,這與湖南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壹致的。
壹,湖南民俗的主要特點
湖南地處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南,北與湖北省接壤,東與江西省接壤,南接兩廣,西與貴州、重慶接壤,屬於長江流域民俗文化圈。歷史上居住著滿靜、楊越、南滿等少數民族:在古代傳說中,湖南有丹友、九裏、三苗、官鬥等部落;在先秦時期,有滿靜、懷仁、虎坊、陽嶽、石翔和鳳儀。春秋戰國時期,楚人進入湖南,那裏有大量的蠻夷和巴人。漢唐時期,蠻族勢力遍布全境,與中原王朝頻繁發生大規模軍事沖突。宋代出現了瑤、苗、遼、童、仡佬族等民族復雜的少數民族,明清以來逐漸演變為苗、侗、瑤、土家族等民族。此外,白族、回族、維吾爾族相繼遷入,湖南成為除漢族外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之壹,大量的民族風情成為湖南民俗最重要的特征。
這些與漢族地區,尤其是北方中原地區完全不同的社會習俗和生活習慣,往往受到封建統治階級和漢族正統的打擊和壓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制定了正確的路線和壹系列方針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保護他們的信仰自由,享有與漢族人民同等的權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不難發現民俗在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南蠻的“自夫妻”,本質上就是血緣婚姻的體現。親屬稱謂中父系和母系的區分並不明顯,而“哥哥收嫂子,哥哥收哥哥的嫂子”的收養婚姻,是原婚對仆人的遺留,絕不是“不雅蒸”的動物行為。留婚搶婚習俗是母系氏族婚姻向父系氏族婚姻過渡的遺留。而曾經盛行於湘西的表親婚姻和叔權制度,則反映了這壹地區所經歷的以女權為中心的母系氏族階段。此外,山中狩獵,互助換工作,鑼鼓等。都是原始社會平均分配和集體勞動的原始唯物主義殘余,苗侗人的獻血,瑤族的瑤老制度是原始農村公社組織和軍事民主的殘余。其實湖南的這些民族風俗,中原歷史上都有過,只是沒有文獻記載,沒有記載,只是因為年代久遠而缺失了。經過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北方漢族移民和明清時期贛東移民,湖南逐漸完成漢化。這個漢化的過程既是壹個民族同化的過程,也是湖南本土野蠻與漢族粗鄙沖突、碰撞、交融的過程。從歷史和現實情況來看,少數民族地區習俗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前者在後者中被廣泛保留。
另壹方面,湖南民俗的主要特征是楚文化的特征。春秋時期楚人開始進入湖南,逐漸統壹湖南。各民族祖先的原始氏族制度相繼解體,進入“文明”的門檻。特別是戰國後期,隨著楚的覆滅,大批楚貴族南遷湖南,進壹步促進了湖南經濟文化的發展。楚文化本身屬於南方文化的範疇,所以楚人的生活習俗在文化因素上與原鄉地區密切相關。比如楚人崇拜巫術,與南方地區崇拜鬼神的習俗如此接近。這種結合影響了湖南地區,形成了湖南“信鬼神,愛祠”的民間特色。在這方面與其他地區不同:秦人、宋人崇拜巫術,充滿邪氣;越人和淮人崇拜巫婆,比較鬼魅。但是,楚人崇拜巫術,卻是比較人性化的。屈原作品中的神&向君、項夫人、等。,天生不是美就是深情,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儺戲、目連戲、花燈戲等。湖南各地都在招待神和人。時至今日,湖南人心目中的神仙,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影子。楚人“楚雖有三族,秦必亡”的武士氣質和尚武精神,已經根植於湖南人的骨子裏,培養了湖南人特殊的精神。早在北宋時期,四川人蘇軾就發現了這種聯系。他在《屈原塔》中寫道:“楚人千年哀屈原。精神飄向了哪裏?父親空虛,難以下咽。遺成競,哀嘆楚山烈。”屈原“明知死不可免,願不愛”“藏天真直死”“雖死九次,猶無悔”的犧牲精神,激勵了壹代又壹代湖湘英傑。在中國近代史上,湖南有很多慷慨悲歌的人,在革命運動中,湖南人灑下了血淚。壹些仁人誌士,如楊玉林、陳天華、易白沙、夏守華、姚宏業、鄭嘉改等。,都選擇了石懷投水自盡,表現出壹種與屈原驚人相似的死亡價值觀。
第二,湖南民俗的劃分
千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湖南民俗既有相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又有不同的地方歷史、地理等諸多原因。早在漢代,楊雄在編纂《方言》時,就已經指出“贛湘”、“江沅”、“沅澧”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即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差異。從地理上看,以資江和申江分水嶺處的雪峰山為界,西部的打、受流域屬於雲貴高原,而湘東-河馬小廚師流域多屬於江南丘陵。這樣的地質結構,勢必使得東西兩大部分內部的民俗傳承和交流更加便利。民間有句話叫“山歌傳播,隔山不隔水”,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民俗。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社會,山是交通的屏障,水是聯絡的樞紐。人們總是通過水路與生活、經濟等各方面進行交流。從湖南行政區劃的演變來看,東西部壹直處於不同的行政區域。楚人入湘,沿洞庭湖東西兩岸,西設黔中郡,東設江南郡。湘屬流域,秦屬長沙郡,南朝屬香洲,唐末屬湖南觀察者,宋屬鏡湖南路。陳誠谷,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南朝屬靖州、鄭州,唐末屬靖南節度使、貴州觀察使,宋代屬鏡湖路。這些歷史事實表明,東西部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歷史演變過程。從民族構成來看,早在商周時期,兩個地區的土著民族就存在差異。祥子河流域是壹個陽月族,元裏河流域與中國西南地區有壹些共同的特點。民族差異必然會表現出民俗的巨大差異。
湖南民俗的地域差異,產生了以湘資盆地為地域的東部地區和以沅澧盆地為地域的西部地區。這種差異可以從季節、民間信仰、婚姻禮儀和作為口頭語言的民歌來考察。
新年的季節差異可以反映各種獨特的生活方式,是民俗生活差異的集中體現。雖然湖南18歲在風俗上有很大的* *性格,但也不難看出不同地域的性格不同。端午節在西部的元裏河流域特別受重視,到處都有賽龍舟的習俗。在相當多的地方,有壹個大端午節和壹個小端午節,即在5月15日還有壹個大端午節,據說與東漢將軍馬援有關。在東部的祥子河流域,只有賽馬的習俗,而在南部的丘陵山區,壹般沒有這種民俗活動。9月9日,重陽節在西部的元利區受到了特別的關註。不僅要釀重陽酒,還要做重陽餅作為禮物送給對方。在壹些地方,19日甚至還有壹個重陽節。湘東資河流域對此關註相對較少,壹般只去徒步。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在全省都是相當普遍的,但是祭竈的時間是以區域的方式存在的。祥子河流域大部分地方在雍,只有少數地方在小年假期前夕或次日傍晚,而元利河流域大部分地方在臘月二十三晚上提前祭竈。作為4月8日的浴佛節,元利谷遠沒有祥子谷常見,作為西域浴佛節重要組成部分的黑米幾乎沒有。
在民間信仰方面,湘東資谷有崇嶽的習慣。“每年七月,彜族人都要去為南越人祈福,齋戒並攔下他們的行李,八月參拜嶽躍廟,沿途燒香祝拜。三步、五步、七步停在廟裏的,叫燒香。”南嶽的廟會也因此成為湖南最熱鬧的廟會之壹。南嶽有壹首“不開半年,開半年”的民謠。但在西部的元利谷,並沒有像南嶽那樣的區域性的人們崇拜的對象,誓願也比較分散,如吳磊山、太傅山、朱熹山等,也沒有東部廣為流傳的香歌。對民間神的信仰也大相徑庭。在西邊的元利谷,歷史上對馬援的崇拜非常發達,富博寺廟隨處可見。對竹王的崇拜也很普遍,也發展成了天王。而湘東資谷卻沒有對馬援和竹王的崇拜。
在婚姻禮儀方面,唱堂習俗在湘東資盆地很多地方都很盛行,西元裏盆地哭嫁習俗更為突出。歌廳和哭嫁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歌廳主要是伴婚,哭嫁的主題是分離。歌廳以學習社會生活知識為主,強調智力開發。哭嫁以親情為紐帶再次表達感情。婚禮程序方面,在湘東資谷,丈夫壹般不親自迎娶新娘,即由新郎到嶽家迎娶新娘。在有些地方,新丈夫要在轎子到達門口之前避難,而在西部的元利谷,雖然嚴格來說,丈夫仍然不親自迎接新娘,但已經有了壹些變化。在很多地方,新郎在婚禮當天去女方家祭拜鵝禮,然後坐著轎子先返回。在湘子溝,來的壹般都是男人,而在元利溝,來的大多是女人,尤其是娘家人和嫂子。湘子流域的新婚夫婦大多在婚後兩三天回家,元裏流域的許多地方在第九天或壹個月後回家。
作為壹種口頭語言的民歌,西部的元裏溝相當發達,有壹種特殊形式的田歌。祥子溝大部分地區沒有田歌,或者雖有,但不發達。元利流域有齊天鼓、茶山鼓、曹琦鑼鼓、挖歌等田歌,以勞動歌曲和民歌相結合,配以鑼鼓或鑼鼓,用於山區集體勞動場合。相對而言,田歌在湘資谷就遜色了。
再者,將湖南民俗分為湘子谷東部和沅澧谷西部後,兩個地區又可以根據其細微的差異劃分為若幹個群落。如東部的湘資流域可分為長嶽、橫堡和,西部的元裏流域可分為長城和袁晶。有的民風甚至壹個縣都不壹樣。比如清代的零陵縣,就有“百姓領先壹天,百姓落後壹天”的區別。在湘西龍山地區,苗族在臘月二十八過年,土家族在二十九過年。在湘北華容,當地人中午吃年夜飯,而黎明時分搬進來的“南方人”,卻大多不吃年夜飯。其他的風俗,有著細微的差別,可以存在於壹個鄉鎮壹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