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中國出現了第二次“禮崩樂壞”。第壹次是在春秋時期。“禮樂”指的是“三代”制度,“禮樂崩潰”指的是存在了1500年的“三代”制度的崩潰。李鴻章說鴉片戰爭帶來了“三千年不遇的巨變”。從機構改革的角度來看,這種影響確實是禮崩樂壞的程度。夏朝以後,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兩個層次的巨變。壹是政權更叠的程度。夏、商、周,從夏到周,漢、唐、宋、元、明、清,從漢到清,每壹次朝代更替都是壹次大動蕩。但變化的主要是朝代名稱和皇室姓氏,基本的制度範式沒有改變。二是禮崩樂壞的水平。從周朝到漢朝,從清朝到新中國,改變的不僅僅是朝代,而是基本的制度範式。夏商周的制度範式是壹樣的,漢至清六朝的制度範式也是壹樣的。只改朝換代而不改變制度範式,是改朝換代層面的變化;無論是改變朝代還是制度範式,都是禮樂崩潰層面的改變。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有很多次,其中三代有兩次,漢代以後有五次,加起來有七次。但禮樂崩潰的惡劣程度只改變了兩次,春秋和清末。看水,看浪,看歷史變遷。禮崩樂壞層次的變化是歷史上最高層次的變化,也是最值得研究的。第壹次儀式崩潰的結束,就是第二次制度範式形成的時候。三代制度範式是第壹種,春秋時期開始瓦解。這種範式可以稱為儀式範式。漢、清、六朝的制度範式是第二種制度範式,在清末開始瓦解。這種範式可以稱為儒家和法家。第二種制度範式的形成時間並不與漢朝的建立同步,而是更晚。漢初實行有限分封制。原則上只分了劉姓。這是對秦朝郡縣制的反動。在基本的治理理念上,朝廷提倡黃老、清靜,較少幹預地方政府。這導致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叛亂。漢朝的治理模式是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形成的,時間是公元前134年。此後,這種制度範式壹直延續到清末。因此,第二種制度範式的形成時間是在134之前。它的終點是1911年,存在於2045年。李鴻章說是三千年不遇的大變局,有點誇張。更準確的說是在2000年。禮崩樂壞的級別也是千年級別,時間跨度在1000年以上。第壹次過了1500年,第二次過了2000年。為什麽第壹種制度範式叫禮法範式,第二種叫儒法範式?狹義的禮樂是祭祀儀式,廣義的禮樂是三代政治制度的統稱。祭祀儀式起源於多神教,多神教的起源和繁榮是在西亞。中國多神教祭祀的出現是通過中亞遊牧民族的中介從西亞傳入的。對中國來說,中亞的遊牧就是北方的遊牧。中國北部的蒙古地區是中亞大草原的最東部。遊牧本身的文化特征就是暴力侵略,兩者結合就是多神教+戰爭。多神教是通過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國的,實際上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國的產物。總之,多神教是隨著戰爭傳入中國的。所以《左傳》說:“國之大事,在於崇和榮”。犧牲與戰爭機密聯系在壹起。黃帝時期傳入中國時,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文化是多神教和戰爭的結合體。九黎是入侵中國的北方遊牧民族,他們接受了多神教。黃帝與蚩尤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中西文明的對抗。雖然在武力上,黃帝打敗了蚩尤。然而,多神教文化仍然影響著中國。到了顓頊時期,多神教得到了徹底的改革,被稱為“絕地天同”。“絕地天通”是壹場至關重要的宗教改革,不僅對中國重要,對全人類也很重要。改革的結果是出現了壹種新的準壹神教,不妨稱之為神祖教。這種新的宗教形式不僅是後來三代制度的基石,而且反過來影響北方遊牧,並通過北方遊牧影響西亞。公元前1500年左右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以及同壹時期後來離開埃及的壹些猶太人,都信仰準壹神教或來自中國的壹神教。當然,他們也做了壹些改革。黃帝蚩尤之前,是中國歷史上的三皇時代。從伏羲時代算起,三皇時代至少有5000年。這是中華文明最純粹的時代。黃帝之後,中國文化開始周期性地遭遇西方文明的沖擊,並周期性地與西方文明的元素相混合,而中西方是混合的。黃三時期,沒有* * *,但有良好的社會秩序,甚至被老子認為是最理想的制度。沒有* * *,良好的社會秩序靠什麽?由壹個結子形式的合同和壹個圖書合同組成。換句話說,契約在當時是壹種社會治理工具。《易經》說:“古以結繩之法治,後有聖賢改之以書法。”百官治,眾民守。”老子說“讓百姓再綁繩子,再用”。這是關於黃三社會的。因此,也可以說黃三社會是壹個契約社會。與之相對應的是* * *社。契約社會的治理工具是契約,* * *社會的治理工具是* * *。這樣,整個中國的歷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契約階段和* * *階段。契約時代沒有* * *也沒有法律,那契約的保障是什麽?答案是道德。道德就是道理、道理、義理、義理。孟子說:“心性之常情,謂之理”,道德就是人的知識。易經是通過抽象的人物對道德進行深刻的分析和表達。這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合同的作用其實就是幫助人們達成壹種* * *知識,基於* * *知識形成合同條款,然後執行。它是道德工具,也是信用工具。因此,也可以說中國和黃三的文化是道德文化,是蚩尤以前中國固有的文化,是最純粹的中國文化。蚩尤把多神教和戰爭文化帶到了中國,與中國固有的道德文化發生了激烈的沖突。黃帝對蚩尤的戰爭解決了武力威脅,顓頊的《絕地天通》用中國的契約-道德文化改造了多神教。不僅原本是具象的多神教會轉化為抽象的、道德的神,其祭祀儀式也會轉化為道德的神。從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再到叫音樂。禮樂系統有兩個基本功能。壹是基於道德制度規範和行為規範。第二,它是壹種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和啟蒙手段。三朝時期,沒有獨立的學術教育,沒有獨立的政治制度,當然也沒有獨立的宗教。這些東西都包含在禮樂之中。所以我們把三朝的制度範式稱為禮的範式。春秋時期,禮樂範式崩潰。崩潰的結果是,原本混在音樂裏的各種功能被分離出來。這就是禮樂的解體和肢解。最大的獨立是學術獨立和教育獨立。獨立的學術和教育開始出現,孔子被視為這壹領域的先驅。然後,祭祀的功能被大大壓縮,出現了很大程度的神化。這樣,制度的設計,治理理念和政策的形成,就成了學術與學派之爭,儒法之爭。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都是儒法之爭的表現。秦始皇提倡法家,排斥儒家,但是秦在短短十年內就覆滅了,所以最後秦始皇戰敗了。漢武帝尊儒抑法,最終構建了“儒法並用”的制度範式,延續了兩千多年。所以漢武帝超級成功。因此,漢武帝以後的制度範式被稱為儒法範式。
上一篇: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小學生有哪些積極影響?下一篇:中國各地的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