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
(壹)發展需求旺盛。
壹是居民消費結構快速改善。中國居民的消費結構正處於快速改善的狀態。中國的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群眾改善物質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壹是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二是加快服務業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
第三,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中國城鎮化占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快城市化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也是保持中國發展勢頭的長期措施。
(二)良好的發展基礎
第壹,我國擁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科技人力資源和人文人力資源,具有壹定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十五”期間建成了壹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等。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初見成效。南水北調工程正在規劃和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普遍聯網,程度最低的是省內聯網。
第三,科技教育基礎好。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奮鬥,中國的科技和教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偉大成就:取得了壹大批世界壹流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建立了壹支可靠的、合格的科技人才隊伍;中國的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在校生超過1000萬的高等院校有17,31所。適齡兒童人口約占98%,全國文化科學知識素質大幅提高。
(三)初步具備發展的制度保障。
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統壹開放的國內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政府職能正在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轉變,努力全面建立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此外,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D)長期社會和政治穩定。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高度重視維護社會穩定。壹是正確看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表現形式,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置;二是高度警惕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滲透等活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案件,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20世紀初(21)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
(壹)兩種基本情況
1.中國是經濟大國,但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世界第六,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名第73。美國等18國家早已完成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壹次經濟現代化;現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六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也就是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國家也進入了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初級階段。
目前,中國仍處於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和農業勞動力占全國總就業的50%,相當於美國、法國、德國1870的比例。
2.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限制,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很不平衡。1978到2003年,東部經濟崛起,中西部經濟下滑。這說明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協調非常突出,具有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這種不和諧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中,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中。
七個主要問題
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努力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但目前的情況仍然是: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水平仍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我們應該下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
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從1978開始,中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但這種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的滯後發展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的低層次結構。這種低水平表現在第三產業,生活性服務業長期占主導地位,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說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市化發展滯後。
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中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很多方面。例如,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僅為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70%。中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高於50%,而美國和日本僅低於5%。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
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中國是壹個人口多、資源少的國家,這將長期制約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國是壹個缺水大國,人均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缺水400個,嚴重缺水110個。中國的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到2003年底的7年間,中國減少耕地100萬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僅為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僅為4.1%,銅為25.5%,鋁為9.7%。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
5.解決三農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中國人口近654.38+0.3億,農村人口占62.3%,農村地區赤字縣占35%,平均每個縣負債400萬元左右,每個村平均負債20萬元左右。中國有592個貧困縣。近年來,壹些農村地區出現了“返貧”現象。黨的十六大以後,黨中央明確提出要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現在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壹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有相應的物質基礎。但是,在經濟發展的條件下,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會出現影響社會穩定、阻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十多年來,黨和政府壹直高度重視解決突出問題。然而,隨著社會轉型期的急劇變化,社會問題仍然層出不窮。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最突出的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分配不盡人意。更深層次的問題是教育、文化、醫療。
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還沒有完全解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長期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壹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
壹是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繼續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加強。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
第二,必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非經營性資產和自然資源資產監管體系。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非公有制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
第三,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
第四,加快轉變外貿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十壹五”期間,中國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機遇與挑戰並存。總的來說,機遇大於挑戰,這對中國的發展是有利的。
有利條件主要是:
(1)維護和平、促進發展、謀求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當今時代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多極化趨勢進壹步發展,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我們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
(2)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中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和影響日益加深,有利於我們利用好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資金、技術、資源和全球市場。
(3)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有利於發揮後發優勢,推動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中國的發展也面臨許多制約因素和嚴峻挑戰。
第壹,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的危害呈上升趨勢。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了新的表現。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對中國的壓力將長期存在。
其次,圍繞資源、市場、技術和人才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在各國更加重視發展對華經貿關系的同時,壹些國家在經貿領域與我們的矛盾也在增加。特別是近壹個時期,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圍繞人民幣匯率、紡織品出口、知識產權、能源資源等外部壓力加大,未來這些領域的貿易摩擦還會繼續出現。
第三,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許多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長期依賴進口。近年來,石油等重要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對中國的經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四,“十壹五”期間,世界經濟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但近年來油價持續上漲,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未來世界經濟仍可能出現較大波動,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問:中國外貿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麽?答: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外部環境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步伐繼續加快。從國內情況看,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經成為舉國* * *的常識。對外貿易作為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必將取得新的發展。然而,中國的外貿發展仍然面臨挑戰。主要是:世界經濟發展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油價上漲,地區沖突和恐怖活動不斷,對華貿易保護措施增多,發達國家仍限制對華高新技術出口。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粗放型增長方式亟待轉變。
在大規模農業革命和跨國貿易興起之前,夏秋兩季收獲的農產品往往會給人們帶來另壹種困擾:如何保存新鮮的蔬菜水果,並在寒冷的冬天享用?
它是人類很早就會使用的壹種食物保存方法,用來降低食物中的水分,防止微生物或酶引起的腐敗變質。如今,幹燥技術不僅用於保存食品,還用於減小食品的體積和重量,以方便包裝和運輸,並由此開發出許多方便食品,如咖啡粉
Logo,和書寫logo壹樣,讀作biā ozhì,是人們在生活中用來表示某種事物特征的標誌。以下是我的選擇,供妳參考。歡迎閱讀。
符號同義詞
馬克:馬克;馬克。標記
標記:用來吸引註意力、幫助識別和記憶的標記:聯系~ ㄧ標記。
象征:①用具體的事物體現壹種特殊的含義:紅色象征革命。標誌
符號:①符號;標記:標點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