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和東周分為兩部分。
(1)先秦時期(夏商周:奴隸社會;
春秋戰國統壹秦漢,春秋戰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魏蜀吳分為三個部分,並在第二個金朝前後得到擴展。(2)秦漢。
南北朝並存,隋唐五代傳承。
(3)三國、兩晉、南北朝
歷經宋、元、明、清,帝制王朝在此終結。
(4)隋唐
(五)宋元時期
(六)明清兩代
(1)先秦時期(夏商周:奴隸社會;春秋戰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
夏:公權力出現,國家就出現。
商周時期:對內對外的服務體系;井田制出現了;雷農業和集體農業;青銅冶煉;官辦手工業應運而生;商朝出現了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西周時期的“工商食官”政策:商代甲骨文
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年)
1.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度被破壞,周王失去了天下公主的地位,郡縣制出現。
2.經濟上:農業:鐵犁牛耕的出現,稅制改革,井田制的崩潰,小農經濟的出現,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都江堰。手工業:冶鐵技術,家庭手工業和私人手工業的出現,商業:私人商人取代官方商人成為商人的主體;重農抑商政策的興起
3.思想文化上:百家爭鳴(儒家教育,高貴有序;道家無為而治;墨家的節儉;法家:專制集權論)
4.軍事上:霸權之戰
5.階級:新興地主階級的出現和成長。
6.文化上:《詩經》四字體,寫實傾向;楚辭中的自由靈活句式與浪漫主義
(二)秦漢
秦:(221年前-206年前)建立威權中央集權制:皇帝制、三公九臣制(丞相、太尉、禦史)、郡縣制;軍事功績制;法家思想治國;用篆書的標準統壹文字。
西漢:漢高祖郡國並行制;韓晶皇帝削封諸侯,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推寵令、刺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檢察制度和征收制度;犁壁的發明和鐵犁的牛耕被廣泛推廣;坎兒井;絲綢之國;發明了造紙;漢賦偏重今昔對比,文采絢爛。東漢:王景治黃河;灰綠色
(3)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曹魏翻案
晉代:東晉王羲之書法,虛幻靈動;文人畫突出個性,代表顧愷之。
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和三長制;民族融合;南朝祖沖之的《丕》;北朝賈思勰的《齊·姚敏書》:白瓷;
(
4)隋唐時期(581年-907年)
唐朝:三省六部、科舉制度、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曲軸犁標誌著傳統階梯犁的基本形態。繅絲技藝;瓷器工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瓷器開始大量出口;海上陶瓷路、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農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動。雕刻印刷
(5)宋元時期(960-1368)
宋朝:1。政治上:削地方:收精兵,削實權(文官擔任州縣知事,傳刑),錢谷;斷相權:中書門、樞密院、三司;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和兩積(積貧積弱)。
2.經濟上:農業——在不限制土地兼並的情況下,租佃經營只是以自耕農的形式成為壹種重要的經營方式。手工業-景德鎮。商業——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集鎮繁榮,夜市、早市、草市出現,海外貿易繁榮,廣場市場與集市的界限被打破,商品交易時間的限制被打破。
3.思想上:朱成的理學(理是世界本原,理在社會領域體現在儒家倫理中)陸九淵的心性(心是世界本原,發明本原)
4.在科學技術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廣泛使用火藥,發明了指南針並應用於航海。
5.藝術:書法:特點追求個性,無視法度,崇尚有意不可能;繪畫: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文人山水畫講究意境;歌劇:南戲標誌著歌劇的形成。
6.字面:宋詞——豪放婉約。
元朝:地方政府實行省制;中央實行壹省制,只有中書省;紙幣廣為流通;黃道婆全面改革內地落後的棉紡織技術;彩瓷;
王鎮的農業書籍
(6)明清(1368-1840)
明清:1。政治上:明太祖廢丞相,設宮大學士,明成祖組閣;雍正帝在清朝建立了軍部。總之,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封建制度衰落。
2.經濟上:生產技術提高,雙季稻大面積種植,玉米紅薯引進推廣,棉花大面積種植;私人手工業占主導地位,由此孕育出雇傭勞動關系,資本主義萌芽;隨著商業城鎮的興起,大量農產品進入市場,白銀被廣泛用於流通,出現了區域性的商人集團;堅持重農抑商的方針;禁海閉關。總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但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