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早期海員產生與發展的社會背景
1.隋唐以前水上交通的發展。
水上交通的發展是海員發展的基本背景,以漕運和海貿兩條線進行介紹:從秦代“飛芻挽粟”到漢代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和繁榮,內河船員漸成體系;從商、周時期海外貿易的探索到秦漢遠洋航路的開辟,再到三國兩晉南北朝與海外鄰國的交往,以至隋唐海上航線的確立,初步形成近海遠洋船員體系。
2.航海工具的制造及演進
航海工具的演進和造船技術的進步是海員發展的基礎條件,從原始社會的獨木舟,到春秋戰國時期大型帆船的產生,從秦漢時期的高大樓船到隋唐海船的世界領先,造船規模逐步擴大,航海工具愈加先進,船員需求量急遽增加,同時分工也愈加明確,為船員隊伍的壯大創造了條件。
3.航海技術的積累與進步
從導航技術角度來說,雖然此階段處於模糊航海階段,但隨著天文、地文、水文航海術的逐步成熟以及相關知識的不斷積累與總結,航海區域逐步擴大,以導航為職責的技術性船員得以從壹般船員中分離,並且作用愈加重要,航海技術的積累與進步成為中國海員職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
(二)傳統海員體系的初步確立
1.最早的船藝與船員。
早期的船舶是以人力為動力的,劃槳、撐篙、拉纖、使帆、操舵等原始船藝是船舶得以行進的主要手段,並由此產生了最早的船員。
2.船舶操駕人員的明確分工。
隨著航海工具及造船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原始船藝的基礎上,船舶操駕技術不斷增加和更新,因此船員的分工也更加明確。以《太平禦覽》載戰國時期吳國大翼戰船船員的分工為例,已“戰士”“棹”“舳艫”“操長鉤矛斧者”“吏仆射長”等職事。
3.海員職業體系的逐步形成。
從原始社會到隋唐時期,傳統帆船時代海員體系的重要構成角色——海師、篙工、楫手、舵手等的發展歷程。
(三)模糊航海時代中國海員的航海活動
在模糊航海時代中國船員所創造的輝煌業績,突出體現了早期船員在技術保障尚屬薄弱的條件下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可貴精神。
1.海外移民。原始先民移居南太平洋島嶼、殷人航渡美洲、徐福東渡日本。
2.海外經略。戰國越人橫渡臺灣、秦皇漢武巡遊東海、隋朝陳棱擊流求。
3.海外交往。三國朱應、康泰出使南洋、唐代鑒真東渡等。
4.海上起義。西漢呂母起義、東漢張伯路起義、東晉孫恩、盧循起義等,同時反映了民間航海及船員的發展。
二、宋元時期中國海員的職業發展與細化
(壹)海員職業發展的時代背景
1.海外貿易的繁榮。
宋元政府制定了有利於海外貿易的政策與法律,設立市舶機構專門管理海外貿易,自此開始,中國帆船遍及海外,“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海員不僅數量上急遽增加,而且其職業得以發展和細化。
2.內河航運的發達。
宋代的內河綱運在唐代轉般綱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直達綱,內河航運十分發達。
3.元代海漕的開拓。
元代海漕的開拓是對傳統內河漕運的壹次大變革,近海運輸方式產生了壹批海漕船員。
4.造船技術的精進。
宋元船舶工藝先進,結構復雜,體勢龐大,較之前代需要船員更多,分工更細。
5.航海技術的突破性提高。
航海羅盤的應用使中國古代航海由模糊階段邁進到定量階段,航行區域更遠,安全性大幅提高,中國船員的影響和作用更大。
(二)以海貿和漕運為中心的海員職業細化
1.宋代海外貿易船員。
以綱首、副剛、雜事、火長為中心,分為貿易業務和操船業務兩類,船員的來源渠道多樣,“入股”的雇募方式形成了獨特的利益團體,有利於船員隊伍的穩定和發展。
2.宋代河運船員。
低級官吏統領下的民運體系,梢工、橰手、招頭***同擔責,並有嚴格的法律規定。
3.元代遠洋船員。
與宋代海貿船員體系相承,並且有所發展,增加了壹些新的海員職事,奠定了古代船員體系的基礎。
4.元代海漕船員。
征租民船與官督私運,產生了壹批半職業漕運船員。
(三)宋元時期的航海成就及主要航海人物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航海的第壹個高峰,不僅內河航運發達,更為重要的是海上貿易繁盛,主要的航海人物和海員在創造這些航海成就時的重要作用。包括:
1.兩宋與高麗的海上交往。
2.宋元與日本的海上交往。
3.宋元遠洋航線的開辟。
4.宋元主要航海人物:徐兢奉使高麗,朱清、張瑄開海漕,殷明略開新航路,亦黑迷失下南洋等。
三、明清(中前期)中國傳統帆船海員體系的完善
(壹)明前期航海事業的空前繁榮
1.造船業興盛與航海技術精進。
明初航海事業達到頂峰的背景因素,官營船廠遍及全國瀕海臨江處,僅南京壹地就有寶船廠、黃船廠、龍江船廠、馬船廠、快船廠等,船舶種類齊全,工藝先進。
2.明初航海壯舉——鄭和下西洋。
突出鄭和下西洋這壹航海壯舉中船員的作用和價值。
3.鄭和船隊的船員及管理。
鄭和下西洋船隊船員數量;船員建制與構成;船員分工及管理;鄭和下西洋對船員體系完善的貢獻。
(二)“禁海”政策下明代海員的發展
1.“禁海”政策對民間航海的影響與限制。
朱元璋的“罷市舶、申海禁”;朱棣在籌備官方航海的同時對民間航海“遵洪武事例禁治”;從正統初年到正德五年的“禁、開”搖擺;從正德六年到嘉靖末以防倭為由的嚴格海禁;隆慶有限的開禁。
2.走私貿易與海商集團的形成與壯大。
小規模的散商與大規模的走私集團;汪直、吳平、曾壹本、林道乾、林鳳、鄭芝龍等代表人物的走私活動;民間航海貿易所達到的廣泛區域;突出民間航運貿易及船員的發展。
3.漕糧軍運與“運丁”管理。
明代漕運實行軍事化管理,由中央漕司統轄,其組織采取衛所制和編甲連坐制,編隊運行,以保證漕運的暢通和安全。運丁成為事實上第壹批職業船員。為保持現役運軍的數額,明政府制定了簽補運軍的原則和措施,鼎盛時期漕運運軍達十數萬人。
4.海員對防海禦倭的貢獻。
明代抗倭鬥爭中,普通船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戚繼光的戰船標準配置“每福船壹只捕盜壹名,舵工二名,繚手二名,扳招壹名,上鬥壹名,椗手二名,上用甲長五名,每甲兵十名”,各種船形有各種配置,船員各司其職,協同作戰,保證了抗倭鬥爭的勝利。
(三)清中前期傳統帆船海員體系的日臻完善
1.清代的禁海與開放。
清初為防範鄭氏集團的遷海政策;康熙開禁後對民間貿易的限制:①對出海人員的限制②對出口商品的限制③對出海船只的限制④對海船配備武器的限制;落伍於時代的外貿政策。
2.民間航運及海員的曲折發展。
鄭氏集團的南洋貿易,康熙開禁後民間對日、對東南亞貿易、沿海沙船運輸業的繁榮。
3.漕運旗丁的發展變化。
清代漕運承襲明制,實行軍事化管理,維持著近十萬職業水手的規模。這些人為了生存而結成各種幫派,最初的目的具有明顯的互助***濟性,但到清中葉以後,逐漸轉向排它性和破壞性,從而對運河兩岸廣大地區帶來了相當嚴重的危害。
4.引水制度的確立與專職引航員的產生。
引航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南宋時期川江上有指引航向的“招頭”;元朝在江陰設置“指淺提領”,為裝運“漕糧”的船舶指引航道,以避開暗礁淺灘;明朝規定,凡駛往南京的朝貢船舶,進入長江後先停泊於太倉的“六國碼頭”,由中國官員檢查後,再由“指淺提領”指引駛往南京。清朝乾隆年間,廣州成為世界各國與中國進行經濟貿易的主要口岸,進出廣州港的外國船舶很多,在那裏有壹批專門為進出港的外國商船提供引航服務的群體,古代引水制度至此確立。專職引水員的產生豐富了海員體系。
5.民間海員在軍事航海與官方航海中的重要作用。
軍事航海中技術船員的配備與作用;政治航海,例如出使琉球等屬國封舟上船員的作用。
(四)我國古代的海員教育
1.發端於軍事航海的海員教育。
明代水師分駐沿海與內河要害地區,“有警則隨機策應,無事則分投教習”; 清代的軍事航海教育更進壹步,形成了水師定期操演制度化和“教習”專職化。
2.民間海員的“學徒制”教育。
從明末到清代,東南沿海出現了許多世代經營海運和海貿事業的家族,通過招募學徒、招贅女婿或收養義子的方式傳襲技藝或生意。
3.《舟師繩墨》的教育理念及價值。
明清時期具有航海教育工具書性質的著作中,林君升的《舟師繩墨》最為重要。主體內容6個部分,其中“捕盜事宜”和“眾兵事宜”是關於軍事技術教育的,而“舵工事宜”“繚手事宜”“鬥手事宜”和“碇手事宜”是關於航海技術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