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近萬年的中國陶瓷史劃分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獨秀等五個不同時期,並加以述說。\x0d\\x0d\ 中國陶瓷的蒙昧時期(約1萬年前—約公元前13世紀)\x0d\ 陶器的誕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約在170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被焙燒的土地或粘土會變得堅硬,這給了原始先民以靈感,由此而發現了陶器。馬克思在《摩爾根“古代社會”壹書摘要》中認為,制陶術的發明“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來源,從而開始過定居生活”。據傳在炎帝神農氏時代,人們還發明了制陶技術。《周書》記載:“神農耕而作陶。”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鬥爭的嶄新的壹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壹項技術革命。雖然遠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簡單、燒成溫度偏低,但這畢竟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制造器物的嘗試,它的發明,大大地改進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質量。\x0d\ 在漫長的中國陶瓷發展歷程上,這時的陶器制造還處於壹個蒙昧時期,盡管它是那樣的五光十色,那樣的絢麗多姿,但相對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藝而言,壹直處於懵懵懂懂的初級階段。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發現了大量早期制陶遺跡,如距今約10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陶罐、廣西桂林甑皮巖殘灰陶片、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發現的陶器碎片。此外還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龍山文化薄如卵轂的蛋殼黑陶,至今無法仿造出來。先民用神奇的雙手,借助天地間的聖火燒制黑陶,再壹次有力地印證了華夏文明的演進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連續性和統壹性,可中國各地的考古證明,各地區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源頭。\x0d\ 我曾前後實地考察過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溪遺址、仰韶遺址、馬家窯遺址、龍山遺址、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紅山遺址、三星堆遺址以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廣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並對其進行了大量比較鑒別。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壹個地區或某壹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任何壹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都能在各自獨立的環境中創造出來,歐洲已發現二三萬前的陶器。我所見到的這些文化遺存,可以說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土著文化,而決不是所謂“中國文明西來說”,不是中國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龍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國史學界占主導地位的“中華文明起源於中原而後光被四夷”的觀點。“文明西來”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雖然已知歐洲制陶歷史早於中國,但要從歐洲流傳過來,幾乎沒有可能性。當年發現馬家窯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揚此說,但到了晚年也徹底改變了這種看法。中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區形成不同文化的特點,導致中華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融合,豐富內涵,最終逐步走向壹體化,成為大中華的主流文化,這猶如無數條涓涓細流最終匯入浩瀚的長江、黃河壹樣。\x0d\ 陶器制造和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相對以後發明創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處於壹個孕育時期。人們仔細鑒賞這壹時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從中可以汲取智慧,誘發靈感,激揚豪情與自信,在精神上獲得巨大享受。\x0d\\x0d\ 中國陶瓷的萌芽時期(約公元前13世紀—公元1世紀)\x0d\ 中國瓷器經過古陶器漫長的孕育,終於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約在夏商之際,原始瓷器發軔於贛、浙壹帶。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經像模像樣了,它可能為我國瓷器的鼻祖,屬於瓷器的萌芽時期,這為瓷器的發明創造了壹個重要條件。盡管在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只是偶然的現象,還不具有普遍的意義。\x0d\ 當商代冶煉青銅的爐火在神州大地閃爍以後,陶藝的光彩就日趨黯淡。此時,原始青瓷終於橫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產要具備下列條件:1、瓷土須是高嶺土;2、要有玻璃質感的釉色;3、通常燒制的溫度在1200~1300℃。與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和清潔美觀的優點,敲擊聲清脆悅耳。當中原國家大規模鑄造精美的大型禮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時,越人卻用珍貴的青銅鑄造工具、農具和兵器,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努力務實地發展經濟,將“耕戰”視為國家事務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勢建造龍窯,提高了窯爐溫度。采用泥條盤築法為成型工藝,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黃色釉,又因釉中含鐵,瓷器呈青綠色,故名青瓷。\x0d\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窯遺址時,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先生告訴我:商代最大的窯場已在鷹潭市童家鎮角山被發現,據專家對原始青瓷測試數據表明,它和近現代瓷器沒有什麽區別,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發現饅頭窯和龍窯爐近10座,先後出土完整和已修復器物570余件,器形有鼎、壺、尊、豆、碗、甕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見的平底器。裝飾紋樣最多的是雲雷紋、方格紋、葉脈紋、弦紋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時見過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蕭山、諸暨、紹興交界處考察印象特別深刻,那裏有質量很高的原始青瓷,春秋時期這裏好似今天的經濟開發區:煙囪林立,作坊滿地,窯場遍布,是當時手工業制陶和交易的中心,這為越國贏得巨大的利潤,也為最終越人擊敗吳國,作好了財力上的準備。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比以前規範,胎泥精選,釉料配制,拉坯由手工盤條改進為輪制,器型紋飾部分借鑒青銅工藝漸趨美化。這證明長江流域、南方地區在商代同樣有發達的文明。\x0d\ 秦漢之際的原始青瓷技術從理論上講應該不斷前進,但事實卻出現了大倒退。戰國末年空前的征戰,引發社會動亂,導致原始青瓷技術發展的停頓,甚至中斷。秦漢的原始瓷好像完全是另起爐竈的,看不到直接的傳承關系,故只能稱之為“釉陶”。但是原始瓷在越國故地復興,又似乎說明原始瓷的工藝傳統和影響並未完全斷絕。秦漢的原始瓷以仿銅禮器的鼎、盒、壺、鐘為常見,很少發現戰國時盛行的碗、缽、盤、盅等壹類的飲食器。裝飾的紋樣以弦紋、水波紋、雲氣紋等為主,甚至完全不用戰國時常用的S紋等裝飾。\x0d\ 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從墓葬出土來看,器物還是沿襲仿造青銅禮器隨葬的舊俗。西漢晚期燒制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以盤、罐、碗、耳杯等為主,同時出現了屋、倉、豬欄、羊舍、牛羊雞犬等明器和瓷塑。我們在浙江漢代龍窯遺址裏,可以清楚地看到原始瓷向瓷器演進的整個過程,青瓷終於隨著社會進步從萌芽走向成熟,這是歷史的必然。\x0d\\x0d\ 中國陶瓷的建制時期(約公元2世紀—約公元6世紀)\x0d\ 凝聚著古越人智慧結晶的龍窯技術及其產品在浙江大地上日臻完善,在經歷戰國秦漢數百年的動蕩與停滯以後,東漢晚期以上虞小仙壇窯址為代表的寧紹平原東部地區,終於率先燒制出成熟瓷器,瓷器完成了歷史上的“隸變”,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裏程碑,中國瓷器從此走進了建章立制的偉大新時代。中國是陶瓷的故鄉,“China”邁向世界,成為中國的代名詞。\x0d\ 從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越人率先奏響了成熟瓷器誕生的前奏曲,並最終成就了青瓷的發明創造。這件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事件在浙江完成,是越人智慧、創造力的表現,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物質文明的偉大貢獻。\x0d\ 瓷器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造價低廉;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容易推廣燒制。瓷器這壹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華大地茁壯成長。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遊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南方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林立,爭奇鬥艷,出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器型更趨完備,成為引領瓷器潮流的帶頭羊。\x0d\ 瓷器到了三國時,吳國統治者盛行以青瓷陪葬。對平民百姓來說,價廉物美的隨葬器皿莫過於陶瓷制品。厚葬之風對制瓷業的刺激作用是可以想見的,更促使青瓷制作技藝提高。魏晉南北朝是我國瓷器生產躍進時期,晉代首次出現了中國文字史上的“瓷”字,“晉瓷”不僅數量多,而且器型更加豐富多彩。青瓷制瓷區域也由南及北推進,特別是北方山東淄博窯在北齊時期已生產優質青瓷。我到淄博窯考察過,那裏的青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是仿造南方越窯的。青瓷壹統天下,燒制的地域進壹步擴大,但此時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釉瓷被發現。這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文化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x0d\ 青瓷、白瓷、黑瓷的相繼出現,標誌著中國瓷器建制已大功告成。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壹條廣闊的道路。從出土文物看來,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迄今發現最早的白瓷是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的白瓷。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李靜訓墓,也出土了壹批白瓷器,胎質潔白,釉面光潤,其中的龍柄雙邊瓶和白瓷龍柄雞頭壺為最精。有了白瓷,才可能有影青、青花、釉裏紅,才可能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黑瓷的原產地在浙江德清,我前年在遺址考察時還拾得春秋時代的褐黑釉瓷片,可見黑釉瓷產生也有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東晉之後,北方也開始燒制黑瓷。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壹件黑釉四系缸,標誌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這壹切都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打下堅實基礎,也是唐宋瓷業高峰時期到來的序曲。
上一篇:高考滿分作文:角色轉換之間下一篇:中秋節的傳統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