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中的"庭院的圍合方式"有三種:壹是在主房與院門之間用墻圍合;二是主房與院門之間用廊圍合,通常稱之為“廊院”;三是主房前兩側東西相對各建廂房壹座,前設院墻或院門,通常稱之為“三合院“。
宮殿建築藝術在形象上的特點:即都十分註重渲染建築宏偉壯麗的氣勢。集權政體的最高統治者都想通過建築藝術來顯示帝國的實力和威嚴,來象征王權的至尊和永恒。中國宮殿強調的是群體,通過壹連串空間和實體的組合與交替,來烘托某壹特定的主題。
在中國古建築中,盡管也存在著某壹中心的單體建築,但叢整體建築來看,他並不占壓倒壹切的優勢。就好比是故宮的太和殿,如果將他單獨置放在郊外的山水之中,他就並不顯得很大,其藝術感染力與凡爾賽宮是不能相比的。
但是,由於在他的前面建造了五座門樓以及有眾多的庭院空間做鋪墊,因此他的藝術魄力和氣勢得以大大地加強。
中國古代宮殿之所以強調群體氣勢,就是因為群體的序列有助於渲染統治王朝的威嚴,群體的布局有利於體現宗法等級的貴賤尊嚴。在整體建築序列的藝術構思上,中國宮殿的門起著引導和帶領整個主題的任務。有了門與庭院的虛實交替,整個建築序列便出現了某種時間藝術的特征,壹座座造型各異的門就好象在時間上流動跳躍的小主題,他引導著最後中心主題的出現。
有了門與庭院的虛實交替,整個建築序列便出現了某種時間藝術的特征,壹座座造型各異的門就好象在時間上流動跳躍的小主題,他引導著最後中心主題的出現。
從宮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中國宮殿有著嚴格的主次,內外等級。他的外朝和內寢是完全分隔的,“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這壹封建禮制思想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最為突出,內寢因是後妃居住,所以呈全封閉狀態,建築密集,安排有各種功能的房屋,儼然是壹個獨立的小天地。
建築的等級甚至在並列於大臺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反映出來:太和殿級別最高,用重檐廡殿頂,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準備用房,就只用單檐四角攢尖頂,保和殿是宴請重臣和舉行殿試之外,地位比中和殿重要,於是用了重檐歇山頂。
就故宮宮殿來看,外三朝的公***活動面積十分有限,不存在君臣同樂的可能性,最大的太和殿也只強調了寶座所在的區域,集中渲染了帝王個人的威嚴和至尊。這和中國數千年來壹貫是君權至上的封建集權統治的政體有極大關系。
擴展資料
先秦兩漢的建築風格亦比較側重於陽剛壯美的表現,其形象追求的是“寬大崇高”,其細部追求的是“錯采鏤金”,就是與正規建築互補,理應表現出陰柔秀美的園林,也追求景多景全,園中高臺林立,奇卉珍禽畢呈。
正像前漢大賦中所描寫的那樣,此時的苑圃花園氣派宏大,包羅萬象,盡量顯示豪華富有,而沒有後世園林的詩情畫意和韻味含蓄,因此,從陰陽合德剛柔相濟的審美觀念來看,此時的建築藝術是稚氣的,過分顯露的,是對外在世界壹種較為粗拙的、物質的把握。
歷史發展到魏晉南北朝,動亂的社會政治使大批士人自覺地與現實社會保持著距離,談玄之風興起,並尊《周易》、《老子》、《莊子》為三玄,流風所及,也給兩漢以來較為正統沈悶的藝術理論註入了新的生氣,反映在建築上,樸素,雅潔,寧靜自然的村居園林發展很快,作為對廣殿高樓的補充,它們妥帖地表現了秀麗、自然的陰柔之美。
在布局設計和環境意識上,中國古建築表現了較強的陰陽合德的觀念。“庭院深深深幾許”,南唐詩人馮延巳的這壹名句,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傳統建築的延綿無盡。
庭院壹般是指前後建築與兩邊廊廡或墻相圍成的壹塊空間,這裏建築的實主陽,庭院為虛,主陰,這壹虛壹實組合而成的“前庭”和“後院”,按中軸線有序連續的推進,大大增強了傳統建築陰陽合德的藝術魅力。北京的故宮、山東曲阜的孔廟等建築集群之所以會打動千千萬萬個旅遊觀賞者,其主要原因恐怕亦在於此。
要是單個地孤立地去觀賞這些群體中的主要殿堂,它們的基本造型變化不大,不能反映出古建築藝術的絢麗多彩,然而壹旦將它們用圍廊、門樓、亭閣、隔墻等有機地組合在壹起,形成虛實相濟的建築群,其感染力便會成倍增長,如在《周易》經文中多次提到的“庭”,就表現出了這壹特點。
就是在秦漢時期主要表現陽剛之美的建築中,也不是完全不註意室外空間的組合,像上邊提及的秦阿房宮,也不是實體壹塊的建築單體,而是以殿、樓、閣,以及諸多架空間道、復道聯絡組合而成的龐大建築群,在它的陽剛之美中,也透出絲絲的秀美。
陶淵明被鐘嶸《詩品》尊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從這位著名田園派詩人歌頌田園美的詩文中。也透露了當時士人對建築風格追求的轉變。“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歸田園居》)、“倚南窗以寄傲,市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歸去來辭》)。如此小巧拙樸的建築環境,悠閑自在的居住氣氛,集中表現出姻靜、清麗,含而不露的陰柔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