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兩難-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
反映在技術轉讓上
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是因為,雖然發展中國家在實施技術轉移、促進本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卻遇到了以下困境:第壹,如果全面深入地實施技術轉移,雖然會促進本國技術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由於外來技術的不斷輸入而導致的文化傳播,會給本國或本民族的傳統技術和文化帶來嚴重沖擊。結果可能導致這個民族的傳統技術和文化喪失獨立性甚至崩潰。其次,如果只是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弘揚傳統文化而吸收外來技術,排斥其文化,雖然可以保持我們民族傳統文化體系的完整性,但與現代化的客觀要求背道而馳,阻礙了技術轉移的深入發展,有可能導致我們民族或國家再次落後。
那麽,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傳統技術文化與外國現代技術文化的關系,即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從理論上講,傳統的技術和文化大多是特殊的,而現代的技術和文化大多是普遍的。因此,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可以歸結為技術與文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這個問題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註意。教科文組織還圍繞這壹問題舉行了壹次題為“現代性與個性”的國際研討會。
不同的態度-
面對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國外技術文化觀
在古代,中國和中國創造了遠遠領先於當時世界其他國家的偉大成就。因此,他們形成了“文化中心主義”和對外來技術文化的看法,即認為中國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其他國家學習。只有向中國投降,世界各國才能生存和發展。這種態度決定了當時的技術轉讓只能是單向輸出,而不是同時積極引進技術。正如壹位外國學者所說,“從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00年的兩千年間,中國給予西方的比她從西方得到的還多”。近代以來,中國雖然被西方列強打開了國門,但他們仍然沒有改變上述態度,仍然輕視西方的技術和文化,阻礙外國技術的轉移。洋務運動後,中國改變了上述態度,形成了“中體西用”的對外技術文化觀,即在不改變他的傳統社會文化的前提下,將西方的技術器物納入中國的技術文化體系並加以應用。受其影響,近代中國雖然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工具,特別是先進的軍事武器,但未能及時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管理制度、社會制度和文化思想。比如我國企業實行“官營”或“官督商營”的管理體制,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使技術轉讓收效甚微。甲午戰爭後,維新派通過實施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文化變革,即承認和引進西方的技術制度和文化政治制度,促進技術轉移,修正了“學中用西”的觀念。但由於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沒有完全取得勝利,文化變革沒有最終完成,“中體西用”的理論也沒有完全改變。在封建腐敗的政治制度制約下,技術轉移未能推動中國近代科技文化的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在當時國際政治鬥爭的形勢下,充分認識和引進前蘇聯和東歐的技術和文化來建設社會主義。文革時期,中國基本采取全盤否定外來技術和文化的態度,自主發展自己的技術和文化,導致技術轉移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後,中國開始積極引進西方的技術和文化,同時也積極輸出自己的技術和文化。
日本古代是落後的。
正是在中國形成了“用靈魂培養人才”和“用靈魂培養人才”的外國技術文化觀。其中,“繩魂”中的“繩魂”是指古代日本人自發產生的“命運* * *”的思想體系,是“和”思想的雛形;“迷彩”是指包括
中國在內的大陸技術。“繩靈與人才”是指在“繩紋-彌生”時代(相當於原始社會末期至秦漢時期的中國),日本人將本土的科技文化與外來的科技文化共存統壹,形成自己的科技文化。“和魂與才”是從“和魂與才”衍生出來的。“和魂”不僅包括“繩魂”,還包括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韓彩”是指漢代以後中國的技術,不僅包括《迷彩》中的技術器物,還包括技術體系及其概念。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古代日本人積極引進和吸收中國的技術(如各種鐵器)和文化,並創新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技術和文化。面對西方列強的恐嚇,近代日本和中國壹樣,最初采取的是排斥的態度,但明治維新後,改變了態度,即從“和華才”轉變為“和洋才”,即堅持自己的傳統技術文化,應用西方近代技術器物和社會文化制度,促進了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使日本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當然,日本的“和洋才”思想也有其不足之處,即日本在引進西方政治法律思想時,選擇吸收符合“和魂”的德國民族主義思想,卻排斥英美法等國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法律思想,鎮壓與之相對的自由民權運動。這為日後日本滋生民族主義和法西斯軍國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將日本推向了侵略戰爭的深淵。戰後,日本在美國的強力幹預下進行民主改革,廢除戰時封建主義,承認和引進歐美的技術和文化,從引進德國民族主義和法制轉變為引進歐美資產階級民主和法制。但日本天皇意識依然存在,軍國主義勢力屢屢擡頭。可以說,近代日本總體上還是遵循“和洋才”的外交態度。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科技立國”戰略和技術發明模式由模仿合成向自主創造的轉變,日本的技術轉移也由原來的技術引進轉向技術出口。然而,在技術出口的過程中存在著許多文化摩擦。這就要求日本徹底改變“和洋才”的對外技術文化觀念,以適應新時代技術轉移的需要。但日本在這方面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效。在美國,當歐洲白人還沒有進入美洲大陸的時候,印第安人已經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技術和文化。自從哥倫布在1492年發現這塊大陸,歐洲白人就來到了這裏。面對白人的技術和文化,印度人普遍持認可白人技術器物效用的態度,有選擇地引進幫助他們狩獵和戰鬥的技術器物(如槍和刀),拒絕接受白人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因此與白人產生了文化摩擦。但是,在整個印第安民族中,每個部落對白人的態度都不壹樣。比如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的部落,他們吸收了白人的技術器物和文化體系,改變了他們的傳統習俗,但他們又試圖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相反,大平原部落的印第安人頑固地保留著他們的傳統技術和文化,完全排斥白人的技術和文化,以武力反對。最後,難以抵禦白人的沖擊,生存領地和資源日益減少,導致貧窮和衰落。
白人來到美洲後,面對印第安人傳統落後的技術文化,自然產生了白人技術文化中心主義的對外技術文化觀。他們強迫印第安人接受他們自己的統治,並使之成為白人民族文化的壹部分。為此,他們武力屠殺反叛的印第安人,摧毀印第安人的宗教偶像,迫使他們放棄本民族的宗教文化,皈依白人基督教文化,最終徹底同化印第安文化。白人的態度和行為遭到了印度人的抵制,造成了技術向印度人轉移過程中的文化摩擦。像這樣的文化摩擦在今天的美國依然存在,這充分說明白人所持的種族主義的外國技術文化觀是完全錯誤的。印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古代印度佛教文化及其建築和雕刻(雕版)技術,使印度文化圈成為世界三大文化圈之壹。古代印度除了引進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和絲織技術外,主要是向中國輸出佛教文化和建築藝術,並從那裏傳播到朝鮮和日本。可見,古代印度在對外關系中采用了“印度文化中心主義”的對外技術文化觀,在其指導下的技術轉移主要表現為單向輸出。到了近代,印度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被迫建國,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首先通過武力征服印度,摧毀印度的傳統工業,然後把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強行強加給印度,從而摧毀了印度的傳統社會結構,摧毀了以封建主義為特征的封建莊園制度。此外,英國還試圖將英語作為印度的官方語言,迫使印度人放棄佛教而皈依基督教,以達到全面同化印度文化的目的。在這方面,印度人雖然被迫接受英國的技術器物和資本主義文化體系,但他們拒絕英國的基督教文化,堅持維護自己的文化傳統,從而對英國殖民主義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今天,印度人仍然在努力保持和發揚他們的傳統文化。因此可以說,近代以來,印度形成了壹種類似於“和洋才”的外來技術文化觀念,即“佛魂與洋才”,受其影響的技術轉移僅限於物層和制度層的範圍,而印度的文化傳統和技術特色仍保持在觀念層面。
在技術轉移的歷史進程中,無論是自願的還是非自願的,主動的還是被動的,上述國家在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上,大多承認和吸收外來的技術器物,或承認或拒絕外來的社會文化制度,全面排斥外來的文化價值觀,維護本國的文化傳統。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國家或民族可以提前認同和引進外來的技術神器,卻在引進其社會文化制度和價值觀方面滯後,從而造成文化摩擦,對技術轉移產生影響。
文化變革和技術國有化—
理解和對待傳統
與現代關系的對策
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消除文化摩擦,促進技術轉移和社會發展?
如果我國傳統的社會文化體系及其影響下的技術體系客觀上落後於國外的社會文化體系,那麽我們就應該果斷地實施文化變革;如果我國的社會文化制度客觀上優於外國,那麽我們就應該堅持這種制度,改革它所屬的各種管理制度。另外,如果國內技術文化的價值觀念客觀上落後於國外的技術文化,那麽就應該通過吸收國外的文化理念來更新。近代中國實施的許多文化變革都以失敗告終,未能徹底改變其落後狀態。這表明,在中國實施技術和文化變革既緊迫又艱巨。對於當前和未來的中國來說,實施技術和文化變革仍然是壹項未完成的歷史任務。
傳統的不都是落後的,還有優秀的成分要繼承發揚,現代的不都是健康的,還有糟粕的成分要丟棄淘汰。以壹種“揚棄”的態度去理解和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處理傳統技術文化與現代技術文化的關系上,不能完全拋棄,壹味追求“高、精、尖”的高科技或高科技,會滋生自由化、自私化的所謂“現代文化”。相反,要加強用現代高科技或高新技術對傳統技術或傳統產業的改造,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因此,弘揚我國傳統技術文化的優秀成分,通過技術文化創新將外來技術文化本土化、民族化,既能促進我國傳統技術文化的發展,又能保持其相對獨立性。當前,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壹場巨大而深刻的文化變革。中國依靠文化變革,把自己的技術和文化融入世界的大潮;要使中國的技術和文化走向世界,同時要通過技術和文化的民族化來振興和發展民族的技術和文化,使中國的技術和文化民族化。中國將在21世紀的發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