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貝類貨幣 貝類貨幣:貝殼、貝幣可以說是我國使用時間最早而且延續時間最長的壹種實物貨幣,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在沿用這種貨幣。貝殼成為貨幣的條件有以下幾個:第壹是本身有實用的功能(如其裝飾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單位;第三是堅固耐用;第四是便於攜帶。尤其是其天然的單位,在熔解金屬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具有他獨到的天然優勢。古代人民使用貝幣,多用繩索將它們穿成壹串,所以壹串也成壹單位。貝幣最早的貨幣單位為“朋”,即十枚成壹串,兩串為壹朋。在我國古代的甲骨文中,貝朋兩字常連在壹起,貝字的意義,和現在的“財”字差不多。至今中國的文字中,許多與貨幣意義有關的字,象財、貴、貧、賤等等,都是以貝字作為偏旁。2.金屬貨幣 金屬貨幣:(壹)青銅工具:自西周到春秋,由於青銅器制作技術不斷提高,青銅制作的生產工具大量出現,青銅工具的重要性已經在於作為裝飾品用途的貝殼,所以在交換、貿易的過程中,有些生產工具如刀、鏟、紗輪就成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發展成為壹般等價物。青銅工具取代貝殼成為貨幣,其原因有二:壹是因為用作貨幣的貝殼實際數量並不多,已不能應付日益增加的市場需要。第二是因為生產工具的實用價值要比僅能用作裝飾品的貝殼要大。 (二)青銅貨幣:從春秋到戰國時期,那些青銅制作的工具漸漸演變成為青銅貨幣,因為把工具當作市場流通的壹般等價物,畢竟太過笨重了,交換太不方便。人們開始接受形似工具的青銅貨幣。戰國時期的貨幣主要有三大體系:布幣、刀幣、環錢。 布幣 布幣不是用布制作的貨幣,那時沒有布,而是仿農具鏟類演進而成壹種金屬鑄幣。最早的布幣,完全保留著鏟的形狀。布幣的流通區域非常廣泛,春秋時的晉國,戰國時的趙、韓、魏等國都使用布幣。 刀幣 刀幣壹看知是實用的刀演變過來的,是當時的壹種漁獵工具。刀幣的流通範圍沒有布幣廣,偏於東部的齊、燕等國。這是因為古代西部地區的人多以農殖為主,所以用農具為貨幣。東部地區為近海,河流亦多,人民多從事漁獵生活,所以用刀幣為貨幣。 環錢 環錢是圓形的,中間有壹圓孔。舊石器時期有過鉆孔的石珠,新石器時代有石環、石珠。在我國仰韶古文化遺址上,曾發掘出許多土制、石制的紡輪,都是圓形中間穿孔,和早期的環錢相似,所以,環錢極可能是由紡輪演變而來的。古代的璧就是玉環。環錢大小不等,上面的文字有多有少,它流通的範圍比起布幣、刀幣要小得多,據專家們考證,環錢是秦國早期的貨幣。 刀幣、布幣、環錢都是有形的金屬貨幣,信形貨幣最初是減其重量而存其形態,到後來則改變形態而僅存其名,這類貨幣是從貝幣等自然形態貨幣向金屬鑄幣過渡的壹種傾向體系。在我國,它們的出現,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 秦半兩錢 (三)秦半兩錢: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將秦國的幣制推行於全國,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即二十兩,以銅錢為下幣,即“半兩”錢。黃金之所以為上幣,是限於大數目的支付,如帝王的賞賜。而日常的民間交易,則用“半兩”錢,秦代“半兩”錢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金屬貨幣進入壹個新的時期,即重量名稱和貨幣名稱統壹的記重貨幣。 漢代五銖錢 (四)漢代五銖錢:漢王朝建立以後,於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五銖錢。壹直到隋滅唐興,五銖錢才消亡。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得最久、最成功的壹種錢幣。就其重量來說,五銖錢是標準貨幣,即使在唐武德四年宣布停止五銖的使用後,新錢的重量仍以五銖為標準。 唐代開元通寶 (五)唐代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誌》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壹兩,壹千文重六斤四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壹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常讓我們望文生義,認為唐太宗開元年間鑄造,其實“開元”的意思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通寶”是“在國內通行寶貨”的意思。開元通寶錢的問世,結束了自西漢以來延續七百余年以重量五銖命名鑄幣的傳統,開創了通寶、元寶錢體系,自唐朝起,錢幣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或通寶、或元寶、或重寶、或其他什麽寶。自武德四年鑄行開元通寶錢起,至1916年“洪憲通寶”止,通寶、元寶錢體系沿用了近壹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長久,在世界貨幣史上罕見。 明朝白銀 (六)明朝白銀成為法定貨幣。隨著商品經濟的恢復和高漲,加上明中後期以來巨額貿易順差,海外白銀大量流入,白銀的使用日益廣泛,成為主要的法定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並行的貨幣流通制度。銀鑄幣有銀兩和銀元兩種。我國長期使用銀兩,屬稱量貨幣,有銀餅、銀錠、銀元寶和零碎銀子等各種形制,使用時要看成色、稱重量。海外流入的白銀多為銀元,價值穩定,受到沿海各省商人的歡迎和廣泛使用。鴉片戰爭後,各省紛紛鑄造龍洋——帶龍圖案的銀元。白銀價格適中而穩定,它的廣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貿易,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積聚。 3.紙幣 紙幣:北宋初年,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貿易也隨之增加,“每壹交易,動即十萬”,這樣貨幣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當時市場上流行的貨幣是銅錢、白銀和鐵錢,個別地區還盛行鐵錢,由於鐵錢非常笨重(大的壹千個錢重二十五斤,中等的也有十三斤),攜帶使用極不方便,嚴重影響了貨幣的流通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十六家富商聯合印發了壹種比金屬幣攜帶方便的紙幣──“交子”。“交子”是四川方言,“子”是川語慣用的尾音,“交”是相會、相合的意思,指兩張券合起來,就可兌換現錢。它是在壹張小紙片上,印上房屋、樹木和人物的圖畫,並作上暗號以防別人仿印:交子的出現代替了鐵錢。這是我國使用紙幣的開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我國貨幣發展史上的壹大進步。交子既可以在市場上使用,也可以到“交子鋪”兌換現錢,新舊交子三年兌換壹次。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政府統壹發行,每次發行的數額有限,用鐵錢做後備金。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改名為“錢引”,用來代替貶值的“交子”。南宋時,交子改稱”關子”、“會子”。元朝時更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中國歷史上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的時期,也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政權。元朝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第壹次出現了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並在元朝長期使用。公元1294年,這種“中統寶鈔”傳到了波斯,並由波斯傳到其他國家。明清時期,紙幣仍在發行,但與金屬幣同時使用,流通不廣。到了近代紙幣得到了廣泛的流通,並逐漸代替了金屬幣。
上一篇:中國古代書法家有哪些?下一篇:中國是醫療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