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式民居的形制特點是組成庭院的房屋相互分離,房屋之間用回廊相連或不相連,所有房屋都用實心屋檐裝飾,房屋圍成的庭院很大,門窗朝向內院,外面用厚墻覆蓋。屋架結構采用提升梁框架。這種住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受涼爽的自然風,有寬敞的戶外活動空間;冬季可以獲得充足的陽光,又可以避開寒風,所以四合院式是我國北方常見的形式,盛行於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在四合院中,北京四合院是最規則、最典型的。完整的北京四合院由三個院落組成,沿南北中軸線排列著倒室、垂花門、正廳、正房、後蓋房。每次進院都有東、西廂房,正殿兩側還有廂房。庭院四周,有穿山回廊和手書回廊將房屋連接起來。大門開在東南角。大戶型的房子還有額外的軸屋,花園,書房。屋內每間房子都有固定用途,倒屋是客廳、財務室、門房;正廳是家庭討論的客廳;主屋是給父母長輩住的;子侄皆住廂房;後蓋房間是倉庫儲存,仆人居住和廚房。這種住宅是按照長幼、內外、貴賤的等級順序排列的,是壹種宗法性很強的封閉式民居。仍有民居屬於四合院風格:晉中民居,院落南北狹長;晉東南的民居大多是兩三層;除了狹長的院落,關中民居的廂房大多采用坡的形式;臨夏回族民居,布局自由,朝向隨意,帶花園;吉林滿族民居,庭院很寬,正房以西中間為主,三面有萬炕;青海莊科是壹座平頂四合院,四周外墻全部用夯土建造。白族民居,即大理地區的民居,有“三坊壹墻”和“四進五天井”兩種典型布局;納西民居與白族民居相似,但吸收了藏式建築,有前廊。旱井房在中國分布廣泛,歷史悠久。現在這些房子主要是農村地區保留使用的。各地幹得好的房子,結構和外觀都不壹樣。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居民建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房屋,如新疆阿爾泰山以北農村建造的井幹房,以平頂為主,墻壁上抹著泥巴,從外觀上也能看出木材的形狀。在雲南的大姚、姚安、南華等地,也有井旱與旱膈結合的民居。此外,在貴州的壹些村莊,也有井幹房。吉林省長白山北坡和南坡的壹些山林裏建起了帶井的旱房。吉林長白山的枯井房主要是二道河,從二道河到天池,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也是以枯井房為主。長白山地區的旱井房以二三間房為主,寬3米,深6米。內外墻壁都塗上了泥以防風。吉林每年冬天都很冷,壹年四季冷天太多,所以主要是用幹式的房子來防寒,所以墻上都是抹泥的。當地井裏的旱房都是雙坡屋頂,每間房子9根檁條,屋頂抹上泥漿,再鋪上木瓦,屋脊也是木瓦,房子四周的墻是木條。當在房子裏生火或使用炕時,使用木板作為煙囪。長白山井幹房面積比較小,沒有雲南井幹房大,這和氣候有關。吉林省農村主要種植玉米,秋後玉米的儲存也是農民需要解決的壹大難題。他們通常把玉米放在玉米建築中,這是壹種幹燥隔膜和良好幹燥結構的結合。樓下是幹膜,保證通風防潮,所以是幹膜,用四根柱子支撐上面幹得好好的玉米樓。這種玉米樓遍布東北農村,家家戶戶都建這種樓。在中國、東亞和東南亞,幹井房屋被廣泛使用。日本名人稱之為“學校倉式”,其實幹得很好。此外,井幹屋在馬來西亞分布很廣,主要是井幹和幹膜屋的組合,當地人稱之為“高腳屋”。然而,美國的壹些大學和壹些大城市也有幹燥良好的房屋。至於這種房屋風格是人類創造的產物還是中國傳下來的,還需要進壹步研究。建造“幹柵欄”式建築主要是為了防潮。長脊短檐的屋頂和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了滿足多雨地區的需要而設計的。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屋、網格式陶屋都代表了防潮的建築形式,尤其是糧倉建築。直到今天,網格住宅仍然在東南亞流行,以滿足濕度和雨水的需要。使用這種建築的傣族民居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和德宏州的瑞麗、舍坊壩子。幹軌住宅由竹子制成,木材用作住宅框架,竹子用作檁條、檁條、地板、墻壁、梯子、圍欄等。所有部分的連接都是用榫卯和竹子捆綁,是單體建築,每棟房子都有自己的庭院,每棟房子之間都有小路相連。屋頂上掛著草排或瓦片。瑞麗的幹柱式建築體現了很高的水平。地面建築主要用在芒市、盈江等地,是土墻平房。由於受漢族的影響,它們不再是傣族人固有的居住形式。土障房是紅河流域的主要居住形式,廣泛分布於雲南中部和東南部。土棕櫚屋是平頂的,有木梁和木柱以及土墻,形成壹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因為地形的原因,建兩三層的土樓,有臺階,有天井,有地板。壹般家裏十幾間,平頂上可以祭祀糧食或者堆放農具。土棕櫚屋容易建造,冬暖夏涼,特別適合幹熱河谷的氣候。孟連傣族幹欄竹樓。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幹欄建築;壹般在地面以上豎起木樁或竹樁形成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橫梁支撐的懸空樓板,樓板上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房屋。幹柱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甘蘭木樓壯族人喜歡依山傍水而居。青山綠水之間,有幹欄點綴的木質建築,是壯族的傳統民居。人們住在木制建築的上面,牲畜被圈在下面。不管是什麽房子,神龕都要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於慶典和社交活動,兩側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房子裏的生活以壁爐為中心,壹日三餐都在壁爐旁進行。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古代架空建築遺跡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根據考古發掘報告和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專家的研究成果,第壹次考古發掘揭示的第四文化層13排木樁遺跡表明,這裏至少有三座建築,分別以A、B、C為代表,其中A宅位於最東部,B宅在西南山頭附近,C宅在中部。從C屋大部分遺存與A屋、B屋交錯的現象證明,三座房屋的年代是有先後的,C屋的年代早於A屋、B屋,只有C屋廢棄後才有可能重新修建A屋、B屋,所以C屋是世界上第壹座幹軌木結構。C屋遺跡長18米,按前後排樁距計算,屋深8.2米。根據同柱承重樁間距可知,當時房屋是分間的,房間寬度在2.6-3米之間,最寬的有4米。估計是宗族活動的公共場所。房子的寬度和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壹樣對稱,房子C的長度最長。房屋高度按8.2米進深的需要應大於4米,樓板以下木樁高度為0.8 ~ 1米,故房屋C地面高度大於5米。7000年前在空曠的荒野上建立壹座大房子是多麽大膽啊!這種木結構建築可以用簡單的石器建造,標誌著人類社會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進入繁榮發展階段。世界上任何發明都有壹個發生、發展、完善的過程,民居的發明也是如此。在幾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洞穴裏,比如大家熟知的“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當人們以天然洞穴為家時,還處於蒙昧時代。人類社會產生至今已近654.38+00000年。當時全球氣溫明顯升高,平均氣溫比現在高幾度。此時,生活在洞穴中的原始人從森林來到平原和湖泊,豐富的食物資源吸引了這些山民。他們在森林邊緣和河湖附近的高地搭建窩棚,開始定居。第壹座房子出現了。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地理氣候差異很大,各地的窩棚形式也不盡相同。在黃河流域北部的Xi安半坡遺址中,從地下挖出了早期的民居,深度約為1米。洞底被用作梯田,洞壁成了天然墻。然後用樹枝蓋住洞穴,並在上面塗上泥漿,這就成了壹個活生生的房子。這種房子大約16 ~ 20平米,稱為半地穴建築。南方潮濕多雨,土地松軟,原始人不得不在大樹的枝椏間建造房屋,因其古樸而被稱為築巢。《萬事皆有錯》描述:“古之時,人少獸多,民無敵。有聖人,築樹為巢,以避群害,百姓喜之,立之為王。”這種情況在民族學中也可以得到證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太平洋巴拉芳島上的基諾人和大洋洲壹些偏遠地區的落後民族在樹枝上蓋房子。樹巢可能比山洞小,生活不方便,但畢竟是人類自己發明的,所以比起山洞作為住所還是很大的進步。現在人類已經邁出了第壹步,很快肯定會有第二步、第三步。住宅二期真的出現了。半坡遺址中期,建築已發展為地面建築,江南水鄉出現了河姆渡文化幹欄建築,因其具有通風除濕、防蟲蛇獸入侵等諸多優點。幹軌建築是壹種以樁、木為基礎,形成高於地面的臺座,用樁系柱、框架梁、蓋屋頂的半建築式建築。是對嵌套的繼承和發展。通過對甘蘭建築遺存和遺跡的考察,在建築工程方面有五大成就。1.這些建築朝向西北-東南方向。根據河姆渡遺址第壹次考古發掘的建築遺跡平面圖分析,三座建築均為西北-東南走向。從朝向來看,該建築位於東北方向,朝向西南,因此建築朝向與現在的朝南建築有很大不同,不利於采光、通風、供暖和避寒。從河姆渡文化的生產力水平來看,與原始居民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形成對比。這種特殊的朝向選擇需要探索幹柱建築本身的特點。河姆渡遺址的兩次考古發掘都沒有發現完整的建築遺存,因為從施工工藝和材料來看,幹欄建築是非常容易上餌的。根據民族學資料,雲南傣族同類建築最長使用年限為15年。由於切割加工困難,估計倒塌的建築構件是河姆渡人用來蓋新房的,只剩下被掩埋的木樁。推測當時的建築尚未開窗,門的位置像傣族的幹欄建築壹樣開在山壁上,具有出入、通風、采光、排煙等多種功能。甘蘭風格的建築從西北走向東南,門從東到南大約10度。這個方向在江浙壹帶冬季日照時間最長,夏季日照時間最短,避開了夏季的炎熱,增加了冬季的采光時間。因此,這種朝向選擇對於長坡無窗的幹軌建築非常實用。到目前為止,當地的建築都繼承了這種合理的朝向選擇,最佳朝向為門戶以東5 ~ 10度。當然這是通過實踐和生活積累的。2.由木樁、地梁、樓板組成的建築基礎的優點是可以減少地基處理工作,燃燒後即可建樓,既滿足了防潮抗洪的實際需要,又解決了南方高溫帶來的降溫通風問題。但由此帶來的施工難度比壹般地面建築要大得多。基礎是建築成功的關鍵,幹欄建築尤為重要。河姆渡遺址的建築基樁可分為圓樁、方樁和板樁。方樁體積較大,壹般截面為15× 18cm,貫入深度比圓樁深50 ~ 100cm,可以起到承力樁的作用。其分布也有規律可尋,壹般間隔為1.3m ~ 1.5m..圓樁很多,直徑相差很大。板樁數量少,排列密集。通過對第四文化層樁木底部的抽樣調查,得知各類樁的底部被切割成尖刺狀或刀片狀,說明是用打入法處理的。樁基完成後,接下來架設地梁。方樁的上端面鑿有用於拼接地梁的凹槽。有些圓木上端有叉,也可以用來支撐地梁或頂梁。關鍵構件,如中柱和角柱,鑿有相互成直角的穿孔榫眼和榫眼,輔以捆綁進壹步固定。地板鋪設在地梁上,大部分不固定,方便原住戶通過活動地板向下倒垃圾。基層壹開始是穩定的,但是有些地方會因為土質松軟而沈降。這個時候,先民們就把準備好的圓木甚至地板放在地梁下面作為樁和木支撐,日復壹日的在地基部分形成了樁和木的結果。從以上基礎工程來看,施工前需要計算建築荷載,以確定材料的規格和數量。然後,根據建築面積和室內分隔的要求,在現場進行放樣。最後選定坐標,保證木樁平行垂直,保證下壹步梁柱安裝工程。
上一篇:中國古代十大名琴、十大名曲、十大名舞有哪些(只列舉其中的壹部分,當然越多越好)下一篇:中國最經典的古詩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