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麽?

中國哲學的精神是什麽?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總是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較。在中國,哲學和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有關系。在舊社會,壹個人只要受過教育,就被哲學搞糊塗了。孩子入學,先教讀“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是新儒家哲學最重要的教科書。有時候孩子剛開始學認字,就學習壹本叫《聖紫晶》的教材,每句話三個字,甚至押韻,背的時候很容易記住。這本書實際上是壹本識字課本。就是它,前兩句也是“生命之初性本善”。這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概念之壹。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滲透到中國人的生活中,就認為儒家思想是壹種宗教。但實事求是地說,儒家並不比柏拉圖或亞裏士多德的學說更像宗教。誠然,四書曾經是中國人的聖經,但四書裏沒有創世紀,也沒有講天堂地獄。

當然,哲學和宗教都是多義名詞。對於不同的人,哲學和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義。當人們談論哲學或宗教時,他們可能會有非常不同的想法。對我來說,我所說的哲學是對生活進行系統反思的思想。每個人,只要他沒死,都在生活。但是沒有多少人對人生有反思的想法,更沒有多少人有系統的反思。哲學家必須被哲學化;也就是說,他必須對生活進行反思,然後系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這種思維,所以叫反思,因為它以生活為對象。生命理論、宇宙學和認識論都來自這種類型的思想。宇宙論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宇宙是生命的背景,是生命戲劇表演的舞臺。認識論的出現是因為思想本身就是知識。根據壹些西方哲學家的觀點,為了思考,我們必須首先了解我們能思考什麽;也就是說,在我們開始思考人生之前,首先要“思考我們的思想”。

所有這些“理論”都是反思思維的產物。甚至生命本身的概念,宇宙本身的概念,知識本身的概念,都是反思性思維的產物。無論我們思考生活還是談論生活,我們都在生活中。無論我們思考宇宙還是談論宇宙,我們都是宇宙的壹部分。但是,哲學家說宇宙,物理學家也說宇宙,他們心裏的意思不壹樣。哲學家說宇宙是壹切存在的總和,相當於中國古代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壹”,其定義是“無超越最大”。所以每壹個人和每壹件事都應該被視為宇宙的壹部分。當壹個人思考宇宙時,他是在反思。

當我們思考或談論知識時,這種思考和談論就是知識本身。用亞歷克斯·多德的話說,就是“思想”;思想和思想是反思性的思想。如果壹個哲學家堅持我們在思考之前必須先想到我們的思想,他在這裏就會陷入壹個邪惡的循環;就好像我們有另壹種能力用它來思考我們的思想!其實我們用來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用來思考的能力,是壹樣的能力。如果我們懷疑自己思考生命和宇宙的能力,我們也有同樣的理由懷疑自己的思考能力。

宗教也和生活有關。每個偉大宗教的核心都有壹種哲學。其實每個大宗教都是壹種哲學加上壹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條、儀式、組織。這就是我所說的宗教。

這樣定義宗教這個詞,其實和通常的用法沒什麽區別。如果按照這個意思來理解,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不能被認為是壹種宗教。人們習慣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和佛教。我們已經看到,儒家不是宗教。至於道家,是哲學的壹個流派;道教是宗教,兩者有區別。道家和道教不僅不同,甚至是對立的。道教教人順乎自然,道教教人順乎自然。比如老莊說,生老病死是壹個自然的過程,人要心平氣和地遵循這個自然過程。但道教的主要教義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魔法,這顯然是違背自然的。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感興趣的人,可以從道家著作中找到很多信息。

佛教作為壹種哲學和佛教作為壹種宗教也是有區別的。中國受過教育的人對佛教的興趣比佛教大得多。和尚和道士參加中國的葬禮是很常見的。即使中國人信仰宗教,那也是哲學的。

現在許多西方人都知道,與其他國家的人相比,中國人壹直是最不關心宗教的。例如,Derk Bodde教授有壹篇文章,“中國文化形成中的主導思想”4,其中說:“中國人不把宗教思想和活動視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和最迷人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尤其是儒家倫理),而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式的、有組織的宗教)。.....所有這些自然表明,中國文化與大多數其他主要文化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些文化是由寺院和僧侶主導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說法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有人會問:為什麽?對於超越這個世界的追求,如果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之壹,為什麽大多數民族都把宗教觀念和活動作為自己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如果這種追求是人類的基本欲望之壹,為什麽中國人是個例外?如果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而不是宗教,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人對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沒有理解?

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觀可以稱為“超道德”價值觀。愛是壹種道德價值;愛上帝是壹種超級道德價值觀。有些人會傾向於稱超道德價值為宗教價值。但在我看來,這種價值並不僅限於宗教,除非這裏的宗教含義與上面所說的不同。比如愛上帝,在基督教裏是壹種宗教價值觀,但在斯賓諾莎的哲學裏不是宗教價值觀,因為斯賓諾莎說的上帝其實就是宇宙。嚴格來說,基督徒對上帝的愛其實並不是超道德的。這是因為基督教的上帝是有人格的,這樣人們就可以愛上帝而不是愛父親的兒子,這是壹種道德價值。所以說基督徒對上帝的愛是壹種超道德的價值觀是很有問題的。它是壹種準超驗的道德價值。而斯賓諾莎哲學中的上帝之愛才是真正的超道德價值。

對於以上問題,我想回答的是,追求超越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欲望之壹,中國人也不例外。他們不太關心宗教,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他們在哲學上滿足了對超越的追求。他們也表達和欣賞哲學中的超道德價值,並根據哲學生活,他們也體驗了這些超道德價值。

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作用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我指的是關於實際的信息),而是提升心靈的境界——達到超越這個世界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老子說:“學而優則仕,道而不精。(第48章)暫且不考慮這個盈虧差異,我並不完全同意老子的說法。現在引用,恰恰說明了中國哲學傳統中有學道與為道之分。學習的目的是我所說的增加積極的知識,而成為道的目的是我所說的提高心靈的境界。哲學屬於道的範疇。

哲學,尤其是形而上學的作用,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當代西方哲學的維也納學派也持這種觀點,但角度不同,目的也不同。我不同意這個學派的觀點:哲學的功能只是澄清觀念;玄學的本質只是概念詩。而且,從他們的爭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學,尤其是形而上學,如果試圖給出實用的信息,就會變成廢話。

宗教確實能提供實用的信息。然而,宗教給出的信息與科學給出的信息並不壹致。所以在西方,宗教和科學壹直是沖突的。科學前進壹步,宗教後退壹步;在科學進步面前,宗教的權威性降低了。保持傳統的人對此感到悲哀,為變成不信者的人感到惋惜,認為他們墮落了。如果沒有比宗教更高價值的其他途徑,我們真的應該為他們感到惋惜。放棄宗教的人,如果沒有東西可以替代,就會失去更高的價值。他們不得不把自己局限在世俗事務中,與精神事務隔離開來。幸運的是,除了宗教,還有哲學,哲學為人類提供了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比宗教提供的途徑更直接的途徑,因為在哲學中,為了熟悉更高的價值,不需要走祈禱、崇拜等迂回的道路。通過哲學所熟悉的更高的價值,甚至比通過宗教所獲得的更純粹,因為後者摻雜著想象和迷信。未來的世界,人類會用哲學代替宗教。這符合中國的傳統。人不壹定要宗教,但壹定要哲學。壹旦他有了哲學,他就有了宗教的祝福。

中國哲學的問題與精神

以上是對哲學的性質和作用的壹般性討論。下面專門講中國的哲學。中國哲學史上有壹個主流,可以稱之為中國哲學精神。為了理解這種精神,我們必須首先理解大多數中國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

有各種各樣的人。對每壹種人來說,都有任何壹種人所能擁有的最高成就。例如,對於壹個從事實際政治的人來說,最高可能的成就是成為壹個偉大的政治家。壹個從事藝術的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就是成為壹個偉大的藝術家。什麽樣的人都有,但什麽樣的人都是人。壹個人到底算不算人,最高可能的成就是什麽?按照中國哲學家的說法,那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是個體與宇宙的同壹性。問題是,人要這個身份,是不是就要脫離社會,甚至否定“生命”?

根據壹些哲學家的觀點,這是必要的。佛教徒說,生命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柏拉圖也說過,身體是靈魂的監獄。有些道人“附疣於生,以死為決。”“這都是在想,為了獲得最高的成就,必須擺脫塵封的羅網,擺脫社會,甚至擺脫“生活”。這樣才能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就是所謂的“天生哲學”。

還有壹種哲學,關註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和世界事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也不會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就是所謂的“入世哲學”。從入世的哲學角度來看,誕生的哲學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消極。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看,入世哲學過於現實和膚淺。可能是正面的,但就像走錯路的人的快跑:跑得越快,錯得越多。

很多人說中國的哲學是入世後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完全正確或者完全錯誤。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哲學不能說這些人是錯的,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哲學,不管是哪壹個學派,都是直接或間接的關於政治和道德的。表面上看,中國的哲學關註的是社會,而不是宇宙;是人際關系的日常使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壹生,不是來世。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妳不知道生,怎麽知道死?”(《論語·先進》)孟子曰:“聖人為人倫之最也。”(《孟子·離婁上》)這句話從字面上說,意思是聖人是社會上道德上完美的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入世了。中國哲學中的所謂聖人,和佛教中的所謂佛,基督教中的所謂聖人,不是壹個範疇的。從表面上看,儒家所謂的聖人似乎尤其如此。在古代,孔子和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嘲笑,就是這個原因。

但是,這只是表面的,中國的哲學不能這麽簡單理解。至於中國哲學中的主要傳統,如果我們理解它,就不能說它入世了,當然也不能說它誕生了。它入世了,又重生了。壹位哲學家談到宋代的理學,這樣描述他:“我壹生下來,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日常生活。”“這正是中國哲學試圖做的事情。有了這種精神,才是最理想最現實的;很實用,但不膚淺。

入世和出世是對立的,就像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對立的壹樣。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壹成壹個復合命題。這並不是說這些反命題被取消了。它們還在,但已經統壹成壹個命題整體。如何統壹?這是中國哲學尋求解決的問題。尋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的哲學認為,壹個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種統壹的人,就是聖人。他是入世後出生的。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於西方宗教的佛教徒和聖人。但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做事的人。他的人格就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人格。內在的神聖是指他的修養;外國國王意味著它在社會中的作用。聖人未必有機會成為現實政治中的領袖。就實際政治而言,他大概壹定沒有機會。所謂“內聖外王”,只是說精神成就最高的人,按道理是可以稱王的,最適合稱王。他實際上是否有機會成為國王是另壹回事,而且無關緊要。

按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不僅是內聖的人格,也是外王的人格,所以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具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說的內聖外王之道。

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的“哲人王”。柏拉圖認為,在壹個理想的國家裏,哲學家應該是國王,或者國王應該是哲學家;壹個人要想成為哲學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頭腦能從事物的變化世界“轉向”永恒的理性世界。柏拉圖說的,中國哲學家說的,是哲學的任務是使人具有內聖外王的人格。但是按照柏拉圖的說法,哲學家壹旦稱王,就是違背他的意誌,換句話說,是被迫的,他為此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古代道家就是這麽說的。據說有壹個聖人被某個國家請去當國王。他逃到壹個山洞藏了起來。有人發現了這個洞,用煙把他熏了出來,逼他接下了這個苦差事(見《呂春秋桂生》)。這是柏拉圖與古代道家的相似之處,也顯示了先驅哲學的誕生品格。在第三世紀,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國哲學的主要傳統,修正了這壹點。

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間事務,不是聖人的事。處理世界事務是他人格完整發展的本質。他不僅以社會公民的身份,而且以“宇宙公民”,即孟子所說的“天民”的身份來執行這壹任務。他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宇宙公民,否則他的行為不會有超道德價值。如果他真的有機會成為國王。他也會樂於為人民服務,履行作為社會和宇宙公民的職責。

因為哲學講的是內聖外王之道,哲學必然離不開政治思想。雖然中國的哲學不同,但他們都在同壹時間提出了他們的政治思想。這並不是說各種哲學中沒有形而上學、倫理學和邏輯學。這只是意味著所有這些哲學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與政治思想相關,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同時代表了他的整個哲學和他的政治思想。

比如著名的藝術家,以沈迷於“白馬非馬”的論調而出名,這似乎與政治無關。而名將公孫龍,“欲辯名正,理真”(《公孫龍姬子賦》)。我們經常看到當今世界的每壹個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家多麽想要和平,但實際上,當他談論和平時,他往往是在為戰爭做準備。這裏也存在名實關系不當的問題。公孫龍認為這種不健康的關系必須糾正。這的確是“改造世界”的第壹步。

因為哲學的主題是內聖外王之道,學習哲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這些知識,更是為了培養這種人格。哲學不僅是認識它,而且是體驗它。這不僅僅是壹場智力遊戲,而是比這嚴肅得多的事情。正如我的同事金教授在壹篇未發表的手稿中指出的,“中國的哲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蘇格拉底。這是因為道德、政治、反思性思維和知識都統壹在壹個哲學家的身上;知識和美德在他身上是統壹的,不可分割的。他的哲學需要他生活在其中;他以身作則。按照他的哲學信仰生活是他哲學的壹個組成部分。他要做的就是修煉自己,持續壹致地保持無我無我的純粹體驗,這樣才能與宇宙合壹。顯然,這個修煉過程是不能中斷的,因為壹個中斷就意味著自我復興,意味著失去他的宇宙。所以,他總是在認識中摸索,總是在實踐中行動或嘗試行動。這些是分不開的,所以在他身上有哲學家的聯合命題,這是聯合命題這個詞的本義。他像蘇格拉底,他的哲學不是用來打官腔的。他不是壹個塵封在書房裏、坐在扶手椅上、脫離生活的陳腐哲學家。對他來說,哲學從來不僅僅是人類理解的概念模型,而是他行動中固有的諺語體系;在極端情況下,他的哲學可以說是他的傳記。」

中國哲學家表達思想的方式。

剛接觸中國哲學的西方學生經常會遇到兩個困難。壹個,當然是語言障礙;二是中國哲學家表達思想的特殊方式。我先說後壹個難點。

當人們開始閱讀中國的哲學著作時,他們的第壹印象可能是這些言論和文章很短,沒有聯系。翻開《論語》,妳會看到每壹章都只有廖廖數詞,上下章節之間幾乎沒有聯系。翻開《老子》,妳會看到這本書只有5000字左右,不比壹本雜誌上的壹篇文章長;但從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整個哲學。習慣了精確推理和詳細論證的學生,對這些中國哲學在說什麽感到茫然。他會傾向於認為這些想法本身沒有內在聯系。如果是這樣,就沒有中國哲學。因為沒有聯系的想法不值得稱之為哲學。

可以說,中國哲學家的發言和文章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因為它們不是正式的哲學著作。按照中國的傳統,學哲學不是職業。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哲學,就像西方人應該去教堂壹樣。學習哲學的目的是使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些人。其他的學習(不是學習哲學)是為了使人成為某壹個人,也就是某壹個職業的人。所以過去沒有專業的哲學家;非專業哲學家不壹定要有正式的哲學著作。在中國,沒有正式哲學著作的哲學家遠遠多於有正式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想研究這些人的哲學,只能讀他們的語錄或者給學生朋友的信。這些信寫於他人生的各個時期,語錄也不是只有壹個人寫的。所以它們並不相關,甚至不矛盾,這是可以預見的。

以上可以解釋為什麽有些哲學家的發言和文章沒有關聯:解釋不了為什麽短。壹些哲學著作,如孟子、荀子的著作,至今仍有系統的推理和論證。但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還是不夠清晰。這是因為中國哲學家習慣於用名言、隱喻和例子的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老子》全書都是名言警句,《莊子》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具象的例子。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即使在上述孟子和荀子的著作中,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仍然有太多的名言和比喻。名言壹定要很短;隱喻和例子必須是不相關的。

所以名言和比喻不夠清晰。它們缺乏明確性,暗示更多,前者被後者所彌補。當然,妳不能既有明確又有暗示。表達越清晰,暗示越少;就像壹種表達方式,越平淡無奇,越沒有詩意。正因為中國哲學家的言論和文章不是很清楚,所以他們所暗示的東西幾乎是無限的。

這是所有中國藝術的理想,包括詩歌、繪畫和其他。就拿詩歌來說,詩人想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按照中國的傳統,壹首好詩“有說不完的話和說不完的意思”。所以,聰明的讀者能讀懂壹首詩的字裏行間,壹本書的字裏行間。中國藝術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國哲學家表達思想的方式上。

中國的藝術理想不是沒有哲學背景的。《莊子》“外物”篇說:“作漁夫的人,因陷在魚裏而忘了魚。蹄子在兔子身上,所以他得到了兔子,卻忘記了蹄子。演講者太在意了,以至於驕傲地忘記了自己的話。我有壹個忘詞的安德魯,跟他說話!”而忘詞,就不是詞了。《莊子》裏說兩個聖人相見而不言,是因為“道在見證後而存”(田子方)。按照道家的說法,道不能是道,只能是暗示。文字的啟示取決於文字的暗示,而不是文字固定的外延和內涵。壹旦妳實現了妳的目標,妳就應該忘記它。既然已經不需要了,又何必用文字自尋煩惱呢?詩歌的用詞和音韻如此,繪畫的線條和色彩也是如此。

在3世紀和4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是新道家,歷史上稱為玄學。當時有壹本書叫《世說新語》,記載了漢晉以來名人的逸事和風流韻事。大部分的字都很短,有的只有幾個字。《文學》這本書說,壹個大官問壹個哲學家(大官本人也是哲學家),關於老子、莊子、孔子的異同。哲學家回答:“不會有區別嗎?意思是:不是壹樣的嗎?這位官員非常喜歡這個回答,立即任命這位哲學家為他的秘書。當時叫“三言”。因為這個回答只有三個字,所以被世人稱為“三言”。他不能說老子、莊子和孔子完全不同,也不能說都壹樣。於是他以提問的方式來回答,真的是壹個很精彩的回答。《論語》和《老子》中的簡評不僅僅是壹些結論,而得出這些結論的前提已經喪失。都是充滿暗示的名言。暗示耐人尋味。妳可以把妳在《老子》裏找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來,寫壹本5萬字甚至50萬字的新書。寫得再好,也只是壹本新書。可以和《老子》原著相提並論,也可以對人們理解原著有很大的幫助,但永遠代替不了原著。

我已經提到過郭象,他是《莊子》的偉大註釋者之壹。他的註解本身就是道家文學的經典。他把《莊子》中的比喻和隱喻變成了推理和論證,把莊子詩歌的語言翻譯成了自己的散文語言。他的文章比莊子清楚多了。但是,莊子原文中的含蓄和郭象註釋中的明了,哪個更好呢?人們還是會問這個問題。後來有壹位禪師說:“我曾見郭象註莊子,註郭象的卻是莊子”(《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二)。

語言障礙

如果壹個人讀不懂哲學原著,就很難完全理解和欣賞,所有的哲學著作都是如此。這是由於語言障礙。中國哲學著作的暗示性特征使得語言障礙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中國哲學家的言論和著作充滿了暗示,簡直不可譯。只讀譯文的人失去了它的暗示,意味著失去了很多。

畢竟,翻譯只是壹種解釋。比如有人翻譯壹句“老子”,他就給出了自己對這句話意思的解釋。但這種翻譯只能傳達壹種意思,而實際上,原文除了譯者傳達的意思之外,還可能包含許多其他意思。原文是提示性的,譯文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譯文失去了許多原文固有的豐富內容。《老子》和《論語》有很多版本。每個譯者都覺得別人的翻譯不盡人意。但是翻譯的再好,翻譯的壹定比原著差。需要把所有的翻譯版本結合起來,包括已經翻譯的和其他還沒有翻譯的,才能把老子和《論語》原文豐富的內容展現出來。

公元5世紀的鳩摩羅什是將佛經翻譯成中文的最大翻譯家之壹。他說翻譯工作就像嚼米餵人壹樣。如果壹個人不能咀嚼自己的飯,他就得吃別人咀嚼的飯。但是經過這樣的咀嚼,米飯的味道和香味壹定比以前乏味多了。

  • 上一篇:中國傳統茶的種類有哪些
  • 下一篇:中國農業特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