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建、園林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亭,是壹顆璀璨的明珠,與古建、園林相伴而生、相適發展,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建築形式之壹。在我國從千裏冰封的塞北,到四季常青的海南;從西部的大漠,到東部的海島,到處可見到亭的英姿。至於中原地區,無論是大江南北,還是長城內外,更可謂亭亭玉立,星羅棋布。“亭”以它優美的身姿,高超的建築技術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為人們所贊譽,使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題詩作賦,從而使”亭”在華夏文明史中留下了濃重的筆墨,在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散發出縷縷馨香。我國著名的四大名亭分別為安徽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長沙的愛晚亭和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五公裏的瑯琊山下。瑯琊山主峰高317米,其山勢逶迤起伏,層巒疊嶂。山上奇石茂林,景色秀麗。山中曲徑通幽、溝壑縱橫、流水潺潺;又有濯纓泉、歸雲洞、雪鴻洞、石上松、南天門等自然景觀更增其迷人的神采。自唐代大歷年間(766~799)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僧人法琛在這裏創建了瑯琊寺(原名寶應寺)後,來此遊山的人便與日俱增。以後歷代又對瑯琊寺重修或增建。因而寺內外有大雄寶殿、藏經樓、悟經堂、明月觀、三友亭、翠薇亭、無梁殿、拜經臺等建築。此地還有歷代摩崖、碑刻,遍布山間路旁,保存了大量的古人真跡軼文。醉翁亭,就建在這裏的入山處。
醉翁亭的建築,最遲不晚於北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是瑯琊寺僧智仙,為歐陽修遊山歇息所建。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曾自號“醉翁”,晚年又自號“六壹居士”。智仙見歐陽修常來山中,很同情他的奔波辛苦,便出資在入山處的釀泉(原名玻璃泉,又名讓泉)旁建了壹亭。歐陽修不但常到此亭中飲酒、歇息,還常在亭中處理公務。“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的詩句,就是他常在亭中飲酒、辦公的真實寫照。歐陽修自稱“少飲輒醉”,雖年僅40歲(慶歷六年),但在同遊者中已算高齡了,因而自號“醉翁”,其亭也因此得名。歐陽修到滁州的第二年便寫下了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記》,不但其文成了千古名篇,醉翁亭也借此千古流芳。
醉翁亭的大門口有壹幅清人寫的對聯。上聯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下聯雲: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對聯不僅道出了清代遊人的心意,也表達了後人對先賢的崇慕、思念之情。從庭園東首入門,迎面就是壹座飛檐立柱的古亭,這就是歐陽修當年“少飲輒醉”的醉翁亭主亭。亭旁立有壹塊略微傾斜的石碑,上刻“醉翁亭”三個篆字,字體風骨道勁,石碑傲然挺立。醉翁亭的四周墻上布滿碑文石刻,是後人留下的“遊記”、“重修記”等。醉翁亭的西面有“寶宋齋”,這是明天啟二年(1622),南京太仆寺卿馮若愚所建。齋內藏有兩塊高2.4米、寬1米的石碑,就是蘇軾當年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從寶宋齋往西,穿過洞門,就到了庭園中心。這是壹個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獨立院落,院內亭臺高低參錯,上下相望;又左右相倚,互為陪襯。在這裏,可以見到許多風格迥異的亭。有可以觀山聽泉的”意在亭”和觀”九曲流觴”的“影香亭”;有能登亭遠眺令人心曠神怡的“怡亭”;也有憑欄小立、可觀遊魚戲水的“覽魚亭”;還有寓意為”醉翁”醒酒的”醒心亭”和令人稱道的“古梅亭”。“古梅亭”前還有三株梅花,傳為歐陽修親手所植。真可謂:亭點景景襯亭奇亭異景。庭園中隱亭園蔚為大觀。在醉翁亭這壹組合庭院中,還有玄帝宮、二賢堂、馮公祠、六壹泉等各含典故的建築和景點。這些建築采用粉墻、漏窗、洞門、曲流、細木柱、鵝頸椅、小青瓦屋面等江南園林和民居的處理方法修成,別具壹格。
醉翁亭在明清兩代,都有過重修和增建的復興,也有過毀壞和損傷的不幸。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使亭臺殿閣、石階花墻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遊人面前。特別是在旅遊業蓬勃興起的今天,醉翁亭正以其迷人的英姿吸引著八方遊客,並向世人展示其沈浮的經歷。
陶然亭
陶然亭位於北京市宣武區西南隅,舊北京的外城西、南下窪黑窯廠南的慈悲庵內。陶然亭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江藻所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江藻字魚依,又字用侯,湖北漢陽人,康熙朝任工部郎中,長於詩文,懂建築。他最初在庵內建壹小亭,稱為“江亭”,但他又覺亭名不雅,便取唐代著名詩人自居易的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壹醉壹陶然”之意,命名為“陶然亭”。後來又拆去小亭,建了三間“小敞軒”,但仍以“陶然亭”為名。現在懸掛在慈悲庵門內檐下金字木匾上的“陶然”二字,就是江藻遺墨。江藻所撰的“陶然吟”石刻,仍鑲嵌在亭南壁。
由於小敞軒與園林中常見的亭有所不同,所以人們曾有“陶然亭無亭”之感。但如果知道古書上往往稱這類敞軒為“路亭”或“驛亭”,也就不足為怪了。陶然亭所處地勢高於內城城堞,可登高遠眺;周圍的水塘環境又增添了自然景觀的色調及其地處鬧市附近的僻靜等特點,使它對遊客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所以在清代,每當秋高氣爽之際,人們便到這裏登高覽景。許多文人雅士也來這裏飲酒賦詩。經過幾百年來文人的渲染,使陶然亭的名聲遍聞全國。亭中有阮崇德楹聯壹幅,上聯為:長戈滿地,壹亭獨幽,客子河梁攜手去。下聯為:把酒問天,陶然***醉,西山秋色上衣來。這壹充滿詩情畫意的對聯,意味深長,耐人尋味,以清疏淡雅的語言,道出了這裏幽靜淒涼的景色。盡管如此,遊人還是樂於投足,使這裏曾盛極壹時。
愛晚亭
愛晚亭坐落在嶽麓山、嶽麓書院後清風峽的壹座小山上。原名“紅葉亭”,後改為“紅楓亭”,也稱“愛楓亭”,最後才定名為“愛晚亭”。該亭始建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或稱當時重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愛晚亭建在風景如畫的嶽麓山中,又臨近學人雲集的嶽麓書院,無怪乎享有盛名。傳說此亭是乾隆時嶽麓書院的院長羅典所建。羅典是個治學嚴謹,很有名望的經學家,有很多弟子跟他從學。他在講學之余,經常到嶽麓山中遊覽,清風峽則更是他常去的地方。他愛這裏四季不同的秀麗景色,更愛這裏的秋楓紅葉,於是他便請來匠人,在這裏建了壹座精巧的重檐攢尖八柱方亭。時值深秋,他望著滿山紅葉,便給亭取名為“紅時亭”。亭名傳開,已是冬去春來。他看到滿山翠綠迎春的景象,才感到亭名與四季景色不協調,便改為“紅楓亭”。但不久,他還是感到不妥,又改為“愛楓亭”,總算舍掉了四季中有三季不見的“紅”字而換成了“愛”字才稍覺滿意。
出入山裏的人們,見到這座愛楓亭,無不為它和大自然交相映美的景色所迷戀。不知是出於對自然景觀的附會,還是對時政的嘲諷,有人編了壹個關於“紅葉亭更名為紅楓亭”的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愛晚亭曾在清同治朝重新修建,光緒、宣統年間又加以整修。整修時,湖南高等學校監督程頌萬還將張南軒與錢南園的遊山七律詩刻於亭中方石上,題名“二南詩刻”。
雖然愛晚亭建在山間,遠離塵世,但其本身及周圍的優雅環境引來眾多遊客。凡來嶽麓書院講學和學習的學者、或到嶽麓山覽勝的遊人,常到這裏來觀景賞亭。1952年,人民政府在原址重修新亭。當時在湖南大學任校長的李達同誌請毛澤東主席題寫了“愛晚亭”金字匾額,懸掛在亭檐下。1968年,又對該亭進行了重新修整新亭寬闊方正,四根白色水泥明柱,支撐著灰色的兩層翹角,四角攢尖的亭頂鋪蓋綠色琉璃瓦。整座亭造型莊重,結構嚴整。重檐四披,氣象肅穆。亭的正面掛著壹幅木質的弧形對聯,鮮藍的底色陰刻白色楷字。上聯為: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下聯為:峽雲深滴翠,壹雙馴鶴待籠來。
愛晚亭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亭坐西向東,三面環山,取杜牧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之意命名。亭子古樸典雅,八柱重檐,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攢尖寶頂。亭內當中擺著壹張方桌,四周置有長凳,可在此飲酒喝茶。亭的周圍是高大、蒼勁的古楓,愛晚亭掩映在翠綠蔥郁的林木之中,顯得儀表非俗。亭左有山泉流水,水聲潺潺;亭右有清風橋,橋下小溪叫蘭澗;亭前有池塘,池中碧波粼粼又有遊魚戲水。
每當春季來臨,滿山的楓林青翠喜人;到了夏天,林蔭涼爽適於休憩;深秋霜降,楓葉紅艷,層林盡染;冬天淡景,別有佳趣。然而久經風雨、屢度楓紅的愛晚亭,卻更顯得深藏若虛,神秘奇譎。
湖心亭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中心的小島上,提起它,會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杭州兩湖及西湖十景,想到整個杭州園林風景區。杭州園林風景區以西湖為中心,西湖則以湖心亭為中心,也許這就是它聽以著名的原因之壹。當然,也不能排除其他原因,那就是它本身悠久的歷史和文人渲染的結果。
杭州西湖,漢代稱明聖湖。傳說漢時,有金牛見於湖中,人稱“明聖之瑞”,遂稱明聖湖。後世又稱武林水、錢塘湖、兩子湖,都各有其因。此湖三面環山,壹而瀕市,因在杭州城西,所以此唐代以後便通稱西湖。
在以西湖為中心的49平方公裏的園林風景區內,分布著主要風景名勝達40余處。環湖的南、北高峰和玉皇山等山巒疊翠,山中花木繁盛。峰、巖、洞、壑之間,穿插著泉、池、溪、澗;青碧黛綠叢中,點綴著亭、榭、樓、閣;還有寶塔、石窟和寺廟立於平地之上,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名勝古跡誘人遐想。這裏有說不完的美景,講不盡的故事。
西湖湖體近似於橢圓形,湖面上有白堤和蘇堤。白堤,原名白沙堤,在湖面上橫亙東西,從“斷橋殘雪”起,過錦帶橋,止於“平湖秋月”,長1公裏。唐代詩人自居易任官杭州時有詩雲:“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詩中的“白沙堤”即此堤。後人為紀念這位大詩人,便稱此堤為白公堤,簡稱白堤。蘇堤,也稱蘇公堤,在湖面上貫通南北,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風荷”,全長2.8公裏。宋代文學家蘇軾任杭州知府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築成。
白、蘇二堤將湖面分成外西湖、裏兩湖、後西湖、小南湖、嶽湖五大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四島。湖心亭建築,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翹角飛檐,外觀兩層,黃色琉璃屋面,顯得堂皇而又莊重。湖心亭四而環水,花柳相映。綠蔭叢中有“蟲二”碑,相傳為乾隆皇帝所題,影射“風月無邊”四字。在湖心亭眺望兩湖。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壹片,這就是所謂“湖心平眺”,清“錢塘十景”之壹。昔人有詩曰:“百遍清遊未似還,孤亭好在雲水間;停闌四面空明星,壹面城頭三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