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2 03:28:14)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山西地處黃河中遊,黃河、黃土高原、太行山、呂梁山等北方風光孕育了歷代北方山水畫家,使他們的山水畫形成了雄壯陽剛的藝術風格,這是中國古今北方山水畫派形成的首要因素。
中國北方山水畫派始於唐末五代,中國繪畫史說:郝靜居太行山紅谷,名洪谷子。郝靜是中國山水畫史上劃時代的大畫家。他把後來的山水畫推到了中國繪畫的首位,開創了中國北方的山水畫風,也因此成為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的創始人。中國繪畫史上的“山水畫三派”,被史家譽為“山水畫三派”、“山水畫三派”,就像各種思想流派的嚴肅性壹樣。“三家”指的是管同、李成、範寬。關通是郝靜的弟子,範寬和李成都學過郝靜。郝靜以其傑出的繪畫實踐和理論承上啟下,開創了五代以後1500多年中國繪畫的新局面。
五代以後,中國北方山水畫派不斷發展。北宋山水畫家郭、等也接受了法開創的“三景”畫派,並加以創造和發展。南宋時,唐力開創了大斧(後稱“唐力畫派”),再次開創了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的新面貌,並影響至今。
山西地處黃河流域中心,黃河、黃土高原、太行山、呂梁山為三晉的山水畫家提供了“天然粉”。在新時期的中國北方山水畫派中,山西畫家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重要地位。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的上述三個特點,在山西山水畫家的作品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尤其是在壹些畫家的作品中對黃河及其精神的描繪。所以我把山西的畫家群體命名為“黃河畫派”,名副其實,順理成章,完全符合“畫派”主要以地域命名的習俗,也體現了“畫派”應有的中華民族精神內涵。
建國50多年來,山西的這壹批山水畫家經歷了“人才培育期”和“發展期”兩個階段。
20世紀50年代,黃先生從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後來到山西工作,先後在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山西人民畫報、山西人民出版社任山水畫教授。他繼承了唐力在中國北方的山水畫風格,創作了許多代表黃河、太行山和呂梁山的山水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他為原型,與人合著的山水畫長卷《同蒲之景》。這幅山水畫是趙、高守田、黃、鄧向堂、段體禮、範華亭、張曉蘭七位畫家(按簽名順序)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的獻禮。作者以極大的創作熱情,謳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鐵路建設的偉大成就,描繪了三晉從大同到漵浦府(今山西永濟市)的秀美河山。三晉的黃河、太行山、呂梁山、中條山、五臺山等名勝都在圖中。《同蒲風光》發表在當時的美術雜誌上,在全國影響很大。
趙先生、黃先生、先生是當時山西畫院美術系的山水畫教授,為培養新壹代山水畫家作出了巨大貢獻。70-90年代活躍在三晉山水畫界的王朝瑞、、王茂斌、王、梁海福、、任曉軍及作者,均為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畢業,後並入山西大學美術系。可以說,20世紀50-60年代是三晉山水畫圈的人才培養期。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是三晉山水畫創作的成長期。在這30年裏,原山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對山水畫感興趣的,山西大學美術系和其他美術院校畢業的學生,以及自學和從外省市調入的山水畫人才,形成了山西山水畫創作的基本骨幹。在漫長的藝術實踐中,這些山水畫家逐漸成長和成熟。他們頻頻在各種全國中國畫大展中獲獎,成為中國畫壇壹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其中,在全國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人物是山西畫院的趙壹超和張明堂。他們合作的《色初曙光》獲1989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這是文化部、中國美協頒布的中國繪畫最高獎,也是建國以來山西藝術界獲得的最高獎。《第壹樂章的黎明》的藝術價值取向主要體現在他們對中國山水畫筆墨語言和表現形式的探索和創新上。張明堂是我在陜西藝術學院的同學。據我所知,張和趙已經共事多年了。在創作中,他們經常因為創作理念不壹致而鬧得面紅耳赤。這場爭論使他們的創作理念得到升華,積累了寶貴的創作經驗。張和趙的原畫不是山水畫,他們的傳統山水畫技法並不深厚。正因為如此,他們在創作中不受傳統模式的束縛。當他們進入山水畫創作領域後,在正確的創作觀念和創新意識的支配下,很快在山水畫創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創作《黎明》的過程中,張、趙首先把握了對生活的真實感受,同時吸收了範寬《西遊記》中的思想,去除了傳統山水畫對線條的表現,將思想與寫生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了《黎明前的朦朧美》這壹令人耳目壹新的繪畫效果。作者描寫了黃土高原黎明前小學生上學路上的風景。在題材上,他們緊扣當時全黨重視教育的時代脈搏,獲得了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影響。這種“解構傳統”、“融匯中西”的藝術原則能否成為當代中國山水畫創作的主流意識,是壹種新的藝術創作,反映了山西山水畫創作在當時處於全國領先地位的事實。
但遺憾的是,山西的山水畫家多年閉門造車,各自為政,缺乏“群體意識”和“群體行為”;換句話說,在創作方向上缺乏同性的藝術追求(這與繪畫藝術追求個性並不矛盾);缺乏群體的理論研究和探討,藝術創作和創新不會有大的作為。調到陜西畫院不久,張、趙英年早逝,山西的“龍頭地位”很快就成了“曇花壹現”!
作者在研究中國繪畫史的過程中,逐漸看到了中國北方山水畫派發展的端倪,大膽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建和確立“黃河畫派”的觀點和倡議。2004年3月,張明堂同誌逝世後,作者撰寫了《黃河畫派創始人》壹文,對他們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上取得的成就給予了應有的肯定和贊揚。文章送給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學部研究員、中國著名美學史家韓林德先生。韓先生看後電話說:“黃河畫派的概念和建立這壹畫派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既有實踐基礎,又有理論基礎。是五代郝靜開創的中國北方山水畫派在新時代的發展和延續。”
目前,三晉山水畫界有成就的山水畫家約65,438+00人,其中老壹輩70歲左右,中年壹代60歲左右,年輕壹代50歲左右,大多風華正茂,精力充沛。進入20世紀後,三晉山水畫界的這壹批畫家進入了壹個創作作品和人才的成熟階段。只要能抓住機遇,在三晉建立“黃河畫派”是完全可能的。我國著名美術史家陳傳席先生說:“繪畫史上凡是稱畫派的,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因素:壹是有壹個畫派的領袖或骨幹畫家;第二是畫派的基本特征有壹些共同的因素。否則就很難稱之為‘派’。”陳傳席先生的觀點嚇壞了許多畫家。大家都知道,傳統的“畫派”和“畫派”的“領袖”是社會和歷史公認的結果,不是自封的。作為“畫派”的“領軍人物”,妳必須是開派的繪畫大師。不容易啊!
但應該看到,陳傳席先生所主張的“畫派”標準具有壹定的靈活性。第壹個因素中的“畫派的掌門人或骨幹畫家”和“或”這兩個字,表示壹個“畫家群體”,只要有骨幹畫家,有壹定的* * *風格,就可以稱為“畫派”。比如清代揚州畫派八怪的畫風並不壹致,揚州畫派也沒有公認的領軍人物。“嚴格地說,揚州不存在畫派”,“但從整體上看,揚州畫壇仍然存在壹種主流畫風和普遍的精神狀態”(陳傳席的《在西山上》作為揚州的這個“畫家群體”,在中國繪畫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美術史家都承認“揚州畫派”的存在。
通過對中國山水畫史、中國山水畫“畫派”、三晉山水畫界的現狀和未來的深入觀察和研究,筆者得出結論:山西的這壹批山水畫家基本具備了形成“畫派”所必需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黃河畫派”完全可以得到認可,在三晉創立“黃河畫派”的時機已經成熟。三晉創建“黃河畫派”的宗旨,鮮明地體現了新時期文藝創作的先進文化方向,符合中共山西省委建設三晉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也符合三晉山水畫界全體畫家的根本利益。以拙見,希望能促進三晉山水畫圈所有同仁的認識。只要我們遵循“搞流派,不搞宗派”的原則,不計名利,目標壹致,同心協力,堅持求索,創作出壹批能反映時代精神,藝術水平很高的中國山水畫,那麽我們就可以斷言三晉就是“黃河畫派”
□
受訪者:匿名7-11 09:28
隋代詹子謙的《遊春圖》是山水畫的開山之作。
唐代李將軍(、)的青山綠水,氣勢磅礴;而王維的水墨風格,純凈自然;
五個代號分別是“經、關、東、居”;(郝靜、管彤、董源、巨然)
宋代是山水畫的繁榮時代,以範寬、李成為暫代大師。
元代是山水畫的全盛時期,“元四家”名揚南北。
明朝的“四大天王”可以算是堅守傳統,格調高的典範;
清代的“四僧”也是水墨畫大師;
在近代,黃的“潑辣華麗”是他那壹代人中的第壹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