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幹
《史記·殷本記》載:殷商末期,很多諸侯背叛了紂王而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王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王子比幹勸說紂王,紂王不聽, 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
比幹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幹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
周武王封比幹國神封銅盤銘:軒轅王子比幹壟,上報天神,下報地神。中華民族千秋令:“齊封神雨,雷電照今;供幹師忠,慎為瞻遺。”命為宗祀,歷朝致祭。並令禁慎瞻遺。
2、霍去病
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00余人,受封冠軍侯。元狩二年(前121)封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余人。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與衛青各率5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
霍去病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2000余裏,殲7萬余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衛青同掌兵權。他用兵靈活,註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前117)病卒,年僅24歲。
3、嶽飛
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壹壹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嶽飛奮起抗戰,嶽家軍神勇無比,令金兵聞風喪膽。
其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嵩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潁昌府等地,並在郾城大捷、潁昌府大決戰中粉碎了“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更是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正當嶽飛所向披靡,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嶽飛班師。紹興十壹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卨上章誣篾壹貫主戰的嶽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嶽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
紹興十壹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嶽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嶽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4、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宋理宗寶佑時進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
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義凜然,終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
5、鄭成功
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公元1624年8月27日誕生於日本長崎縣平戶千裏濱,史書記載他“少年聰敏,英勇有為”。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
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抗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臺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鄭成功在1662年末得病逝世,在世38年。
百度百科-鄭成功
百度百科-文天祥
百度百科-霍去病
百度百科-嶽飛
百度百科-比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