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蓄,既有好的學術體系,又有好的正統文化。
博大精深,沒必要解釋太多。舉世公認,中國是文明古國,文明大國,中國有完善的文化體系。包容是偉大的——中國文化有很強的地域融合性和很強的文化包容性。正如我在《論文化與文明的沖突》中所說,中國文化是由許多亞文化組成的。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南楚文化、滿嶽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關中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後來的匈奴、東胡、鮮卑、蒙古、契丹、羌、邊鎮等。但還是被中原的文化融合了。蒙古人到了中原並沒有把平原變成草原,也沒有延續他們的部落王庭制度,所以繼續沿用中原的封建君主制度。軍事上,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征服了中原,文化上,這兩個豪強和他們的民族被中原征服了,願意繳械。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包容。正統和學術正統這兩個詞妳不用懂,解釋起來很復雜。我簡單地把正統概括為——始於中國古代,以公平、誠信、仁愛、中立、行為為原則,形成正統的精神文化體系,發明了人類* * *生活、* *存在、* *進化的原理。這種道統從堯舜、禹、唐、文、吳、到孔子壹直延續下來,是中國的文化基因。學術統壹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壹個民族的學術傳統和學術思想體系。“學習系統不是學校的繼承系統。哲學是學習體系的中心,而皇帝關心的是人文、自然科學等等。在哲學上,我們應該側重於各個時期的主導理論,而皇帝和其他不同的學派。理論應該是壹個多層次多維度的體系。”中國的學術體系,我覺得壹個詞就可以命名——尊其同,愛其異。這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精髓。好的正統讓中國的文化命脈延續了五千年,推陳出新;它塑造了中國完整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也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文明中壹顆璀璨的明珠。良好的學術制度使中國文化勇於創新和自我批判;也讓民族精神知恥自強。中國文化至今充滿活力,得益於這樣的正統和學術正統。道家是骨,學問是肉;中華文明是壹碗浩瀚的湯,而且永遠是新的。
2.中國文化是以道德和孝道為基礎的文化,屬於民本文化。
所謂以德為本,即以仁義道德為基礎,重視人獸之辯,重視倫理道德。以德為本的文化孕育了以德為本的民族,以德為本的民族孕育了以德為本的政治,也就是所謂的“德治”。在中國古代,德治是最重要的,它統治世界,為全體人民服務。不管這個德治是真是假;德治思想深入人心。中華民族非常重視人們的道德水平,尤其是政治家的道德水平。法治治標,德治治本!
所謂孝,就是以孝為基礎,重視對父母兄弟的孝道。中國古人強調壹個人要孝順父母。現在依然如此。如果壹個人不孝敬父母,就會受到別人極大的批評和譴責。以孝治天下,也是君王治天下的策略。孝道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其內涵並沒有失去意義。
無論孝道還是道德;兩者都屬於人文主義。儒家,我們古代的正統哲學,非常重視人本主義,對人本主義最好的詮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他大多數哲學流派也重視人文主義,強調人的作用。因為他們的理論也非常重視人民,我稱之為“民本”。道家:人隨地,地隨天,天隨道,道隨自然。可見道家也是非常重視人的作用的。墨家的兼愛、互不侵犯、尚同、天理、對鬼的認識都涉及到重視人的個體的作用。在這壹點上,我不得不說,中國比西方進步了近2000年,直到西方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明確提出解放人性、重視人的作用的要求,人的概念才開始形成。
在這壹點上,我也大膽推測,重視以人為本,強調以人為本的作用,也是中國心性論特別發達的原因。陸九淵與宋明王陽明心學(理學)“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雖然這句話很理想化,但是看妳個人的生活和心態是很重要的。因此,人文主義也是中國文化的特征之壹。
3.中國文化是早熟的文化,是可持續發展的文化。中國的文化是早熟的,這很好理解。中國不僅在古代領先西方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文化包羅萬象,已經理解了很多關於社會、自然、人的命題。壹本易經,足以讓壹大批智庫研究壹輩子;文化的早熟帶來了我們民族的自信,讓中華文明大放異彩。可持續發展,中國古人歷來註重給後代留條後路;同時,中國的文化作為制度的命脈,始終壹脈相承,不斷完善和發展。
4.中國文化是壹種仍然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文化,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現代化所缺失的東西。
中國的“人獸之辯”已經持續了五千年。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是非人文化,而這種反文化的非人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已經充斥著西方的市場經濟原則。社會達爾文主義很有攻擊性,它演繹的世界是強權即公理的霸權世界。因此,社會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原則只能適用於物種進化時期,而不適用於人類進化時期,尤其是人類智能進化時期。這句話可能會被認為是壹個大謬誤。想想吧。如果人類脫離自然後依然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那和那些還在自然界的動物有什麽明顯的區別?既然人類的獸性還存在,怎麽能說人類進步了呢?說到底,堅持人與社會“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原則,就是堅持人的動物性,堅持野蠻對抗進步;我看不出這個原理只適用於某個階段,沒有廣泛的普遍意義。由於中國文化重視人的作用,以人為本,所以中國文化中的人的東西,如:禮義廉恥、忠孝仁義、信和(四維八德),對當下的無恥、道德真空、偽道德泛濫、重義輕利、物質世界極大豐富精神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什麽國學這麽火?於丹、易中天和錢文忠如此受推崇?我很欽佩這壹點,因為有壹群人熱衷於宣傳中國文化的精髓。更何況,中國文化在現代化建設中頗有市場。人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的人生意義,有利於彌合分裂的人性,找到合理高尚的精神寄托,幫助人們重建信仰。
5.中國文化是壹種“和”文化,也是壹種常新、與時俱進的文化。
說到“和”,不得不說,這就是中國人民對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地方。中華民族最熱愛和平,壹直強調“和為貴”、“天下大同”。如果中國沒有和平思想和法西斯主義,按照中國的說法,國土面積是日本的近26倍,人口是10倍。中國完全可以稱霸大東亞,殖民東半球,中國完全可以侵略、燒殺、掠奪東亞人民。中國人重視“中和”,“和”,“和”。中和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正義的藝術。和諧就是和諧。和諧就是強調人、自然、社會有機有序地存在,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發展。中國的天人合壹哲學足以說明,我就不贅述了。天人合壹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的存在和發展;這也說明中國文化早於西方文化。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總是新的,這不僅意味著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而且是自我更新的;這也表明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文化能持續發展五千年,就是中國文化不斷努力自我創新發展,不斷摒棄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中國文化才能與時俱進,跟上並引領時代和社會的潮流。從孔孟,到董仲舒的儒學,再到漢代的各大宗教,再到宋明的新學、理學,最後到新儒家(以熊十力、馮友蘭、梁漱溟等為代表。)壹直延續到今天,儒家思想也在不斷地從新發展。這也是中國主流文化的自我更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