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築是壹定社會歷史時期壹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的縮影。西雙版納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諾族、拉祜族的民居建築,由於受氣候、海拔、地形、建築材料等自然環境和人口、經濟、宗教、科技、思想意識等社會環境的影響,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形式和建築風格。
桑婭木北投珠樓
在古代,傣家沒有房子住,只好住在窯洞裏。壹個叫帕亞桑木的人在教大家建造阿呆竹屋之前,先學會了如何建造房子。
第二,雨下得很大,帕雅桑木躲在壹棵大樹下避雨。他看到旁邊有大簸箕的芋頭葉碎片擋著雨,葉子下面是幹的。他想到人們還可以用芋頭葉搭壹個棚子避雨,於是他用樹枝搭了壹個棚子,用樹葉和茅草蓋起來,形成壹個平頂的棚子。他搬出山洞,住在壹間小屋裏。
很快,下了壹場大雨,樹葉和茅草擋不住雨,雨停了,房子壹直漏水,沒有壹處幹燥的地方。帕雅桑木不得不搬回山洞。
壹次,帕雅桑木帶著壹只狗去山裏打獵。又下起了大雨,他躲在樹根下避雨,而狗坐在地上,前腿高高舉起,尾巴在地上拖著。雨水順著傾斜的狗毛流下,但狗胸前的地面是幹的。帕雅桑木想到了建壹個斜屋頂的房子避雨。他砍下四根樹枝,兩高兩低,種在地上,用樹葉和茅草蓋了壹個坡屋頂,前高後矮,讓雨水順坡流下。因為房子是通過學習觀察狗坐在地上的姿勢建造的,桑木就把房子叫做“大仲馬”,意思是“狗的頭上蓋著鋪位”。桑木搬出山洞,住進了《大仲馬》。又下雨了,雨水順著傾斜的屋頂流下來,房間裏很幹燥。後來刮風下雨,雨滴被風吹成斜雨,飄到屋裏。流到地上的雨水也流進了屋子裏,屋子裏又充滿了水。帕雅桑木覺得《大仲馬》還是不好,但是她想不通要建什麽樣的房子。
國王帕雅英看到帕雅桑木不斷地蓋房子,很感動,決心給他壹些建議。有壹天,天下著雨,天王帕雅英變成了壹只美麗的鳳凰,飛到了人間。它落在帕亞桑木面前,對他說:“妳看我的兩只翅膀,能不能遮風擋雨。”鳳凰兩只長腳站立,翅膀微微向兩側展開,形成“中”的姿勢。帕雅桑木聽說鳳凰會說話,吃了壹驚。他雙手合十,向鳳凰鞠了壹躬,仔細觀察雨水是如何順著他的翅膀、頸毛和尾巴流下來的。鳳凰號下面的地面是幹的。帕雅桑木看著下邊兒想,決心蓋壹座像鳳凰站在雨中壹樣的房子。
帕雅桑木把許多樹砍成圓柱,把茅草砍成稻草行。房子立在柱腳,分上下兩層。人住在樓上,不會淋濕。屋頂像壹只展翅的鳳凰,左壹棟右壹棟,前壹棟後壹棟,都是傾斜的,可以擋住四面八方的雨水。這座高大的竹樓可以遮風擋雨。桑木住在裏面,很舒服。他把這個房子命名為“轟恨”(傣語:鳳凰騰飛)。
帕雅桑木底蓋成“恨”後,戴家人來學他蓋房。此後,傣家竹樓壹村壹村建起來,人們從窯洞搬進高腳竹樓。
戴家住進竹樓後,壹直沒有忘記樓的創始人帕雅桑木。為了紀念巴雅桑的功績,傣族人把這座建築的名字從“恨”改為“恨巴雅桑”,壹直沿用至今。
贊哈唱驅魔,祝賀新房。
在傣族村寨,無論哪棟新房落成,都要舉行祝賀新房的活動,其中就邀請贊哈(歌手)唱歌祝賀新房。妳知道這個習俗的起源嗎?它來自壹個古老的傳說。
古時候,大江裏住著壹條龍。這條龍每年去參觀壹次天宮。龍用壹棵筆直高大的埋博納樹攀上了天空。這棵樹長在河岸邊的壹個大土堆上,小龍派了蛇和惡魔烏沙拉為他守護這棵大樹。
壹個夏日的中午,太陽蒸烤著大地,烏沙拉冰夫婦藏身的土洞熱得像個大火坑。蛇妖夫婦以為這麽熱的天不會有人來砍樹,就放心地爬出山洞,去河裏洗澡。
就在這時,壹個叫帕雅桑木的人冒著酷暑,上山砍倒了壹座新房子的柱子。他看到土堆上那棵又高又直的埋在地下的邦納樹確實是最好的木材,就把它砍下來扛回去做新房的柱子。
蛇妖烏沙拉冰和他的妻子在回到他們居住的土洞之前在河裏洗了很長時間的澡。他們發現土堆上的爬龍樹已經被砍斷,嚇得半天說不出話來。過了很久,他們決定去把樹找回來。男蛇妖對女蛇妖說:“妳看東,我看西,反正我要把龍王梯拿回來!”
雄性蛇妖向西爬了大約壹百碼,雌性蛇妖向東爬了大約壹百碼。他們找了三天,但是找不到龍爬上天堂的那棵樹。
兩個蛇妖見面後,在家裏壹刻也不敢多待,趕緊分頭去南北方找。往南爬了200次左右,女蛇妖看到了壹個村子。我看見寨子裏有壹群喧鬧的人,大聲喊著正在蓋新房子。看到寨子裏人多,女蛇妖鉆進草叢,觀察正在建造的新房,仔細檢查新房的每壹根木頭。她突然發現站在新房子中間的柱子就是她和丈夫要找的那根。女蛇妖趕緊回家告訴丈夫她發現了什麽。公蛇妖壹聽,高興地說:“好,下午好好休息。天黑後,我們將拔掉那根柱子,把它種在土堆上。”
天快黑了,女蛇妖和男蛇妖壹起爬到了村子裏。當他們找到新房子時,他們上下纏住柱子,想把它拉出來拖走。但是木柱的根端深埋在土孔裏,身體的孔裏有很多橫桿,非常結實。他們直到黎明才能拔出柱子。
天亮了,帕亞桑木壹家把行李從老房子裏搬了出來,想搬到新家去。當他們進入新房子時,他們發現兩條大蛇纏繞在柱子上。這兩條大蛇見人來了壹點也不害怕,但還是緊緊地纏在木柱上。帕雅桑木拿起壹根竹竿去打那兩條蛇。那兩條蛇並沒有逃跑,而是沿著柱子爬了上去,纏繞在木柱頂端再也沒有下來。
正當巴雅桑木壹籌莫展的時候,村民們帶著兩個贊哈壹起前來祝賀新房竣工。贊哈走上竹樓,唱了幾首祝福的歌,讓村民們歡呼雀躍。歡呼聲震動大地,纏繞在柱子頂端的兩條蛇倒在地上,爬出屋子藏在草叢裏。帕雅桑木家搬進了新房子。
從此以後,每當傣族人的新房落成,主人都要設宴邀請村民祝賀新房落成,並且壹定要請贊哈唱歌,用歌聲趕走屋內的惡鬼,讓新房主人壹家平安幸福。
動物幫助帕雅桑木蓋竹樓。
在傣族竹樓的架子上,有許多部分是動物四肢的名稱,如“狗的背”、“白鷺的翅膀”、“大象的舌頭”、“貓的下巴”...要問這些名字的來歷,還得聽聽這個古老的傳說。
帕雅桑木過去以打獵為生,她非常喜歡狗、貓、鳥和動物。後來,他把抓到的鳥獸都養了起來。在他家附近,到處都是鳥獸的巢穴。
有壹年,蒙巴納斯下了幾個月的大雨,平地成了汪洋,帕雅桑木底的竹樓被淹。他趕緊綁上竹筏,撐起壹根竹竿,在洪水中逃生。許多動物在洪水中拼命掙紮,天上的鳥兒也被暴雨擊倒。帕雅桑木憐憫這些動物和鳥類,用竹筏將它們從洪水中救出,運到洪水無法到達的高坡上放生。
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風停了,雨停了,洪水退去,大地重現。帕雅桑木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竹樓被洪水沖走了。因為要蓋新房子,他開始砍柴、劈柱子、砍茅草。得知救助人正在蓋新房,帕雅桑木救助的小動物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幫助他。動物們互相商量後,願意從自己身上拿點東西,放在桑木家最底層的屋架上,幫他快速蓋好新房,以回報救命之恩。小猴子把脖子和頭給了桑木底做“環樁”(木錘),大象把舌頭給了做“和平掌”(竹建築件),水蛭把身體給了桑木底做草筏,烏龜願意躺在樓梯腳下做“丁布”(竹建築件),老龍願意做樓梯,團魚把自己的龜殼給了帕雅桑木底做籬笆。燕子和麻雀飛到山上為帕雅桑木蓋茅草屋頂...所有的動物都把自己身體的壹部分給了帕亞桑木的新竹大樓,為他做了貢獻。由於動物們的全力幫助,帕雅桑木很快就建起了壹座竹制建築。
從此,帕雅桑木把所有動物的貢獻都寫在了竹樓的設計上,傳給了後代。於是,竹樓的屋架上出現了“狗背”、“貓下巴”、“象舌”、“白鷺翅膀”等名字。人們經常在竹樓的樓梯上雕刻龍頭,以紀念老龍的奉獻。
傣族竹樓的中柱為什麽叫“騷郎”
傣族首領帕雅桑木計劃建造壹座高大的竹制建築。他已經忙了三十三天了,削椽子、地板、橫梁、木柱,削了不少茅草。當他搭起屋架的時候,壹陣風把屋架吹起,高高的中柱斷了。帕雅桑木只好拆掉屋架,再次上山砍倒壹根中柱。
帕雅桑木看到的樹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者不直。壹連三天,他們都沒有找到壹棵合適的樹做中間的柱子。晚上,他躺在窩裏嘆氣。天亮了,他聽到空中壹聲巨響,好像外面有什麽東西掉下來。他翻身走出門去,卻看到壹株筆直的大植物立在窩鋪旁邊的空地上。那棵樹不高不矮,不粗不細,就像壹根柱子。看到這棵樹從天而降,帕亞桑木知道這是帕亞英神的祝福,於是她跪在樹前感謝天王。
天亮後,帕雅桑木把大樹砍倒,劈成柱子,重新開始修建。柱子雖然不算太大,但是很重,而且是直立的。柱子下面的土逐漸陷進壹個坑裏,中間的柱子實際上是順著坑掉進地裏,消失了。
柱子落到地下後,砰的壹聲掉進了龍宮。龍王壹看,知道木柱是人之物,於是命令龍兒、龍兒、蟹王、龜王、蝦王等所有水生動物齊心協力,將木柱擡出龍宮,擡出地面,歸還給帕雅桑木。
帕雅桑木看到龍王和水族把木柱擡出地面,又驚又喜。他問龍王為什麽木柱會倒。龍王告訴他,這是壹根落下的柱子,名叫“騷郎”。只要它直立在地上,它就會倒下。要想防止它倒下,就必須用知島和芒兩種樹葉墊在柱腳下面,因為知島有向上支撐木柱的力量;知芒有穩固緩沖的力量,能擋住下沈的泥土。
帕雅桑木上山找來兩種樹葉,我知島我知芒,鋪在那壹小塊要立柱子的地上,然後把柱子立在樹葉上。果然,中柱立起來,不再下沈,房子建好了。此後,戴家壹直稱中柱為“騷郎”,世代沿襲蓋房時知島、中柱下芒為“騷郎”的習俗。
傣族幹欄竹樓
甘蘭建築是傣族先民百越民族的重要特征之壹。自古以來,生活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壹直將幹欄竹樓作為他們的傳統住所。在花團錦簇的西雙版納傣族村寨,形態獨特的竹樓掩映在竹林和芭蕉林中,無數曲徑通幽連接著竹樓。在水邊的森林中,孔雀通常是和平與友誼的象征,它們展開翅膀,描繪出醉人的場景。
幹欄竹樓風格獨特,具有舒適、衛生、防潮、防蟲等優點。戴家的竹樓是方形的,分上下兩層。上面壹層住人,離地2米左右,用幾根木頭(或者大青竹)做柱子。下層沒有墻,是用來養牲畜和堆放東西的。竹樓頂部呈山折狀,地上鋪著草筏。有樓梯,樓梯,走廊,陽臺,可以晾東西,可以納涼。室內竹柵欄分為兩個房間,裏間是主臥,外間是客房。客房入口有壹個高出地面四五寸的火坑,用於做飯、取暖和照明。外間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室內活動的中心。臥室是壹個很大的房間,男女世世代代住在壹個房間裏,躺在地板上,只是用黑色的蚊帳做隔斷。室內陳設簡單,器皿多為竹制品,除了鍋、盆、罐。其余的桌子、凳子、蘆葦、籃子、飯盒都是竹條做的。有很多墻壁沒有窗戶,陽光和風透過這些竹縫。樓外以竹子為圍欄,院內有蒼勁挺拔的椰子,樹幹高大的柚樹,果實沈甸甸的香蕉,香甜可口的木瓜,搖曳的竹叢。詩情畫意,點綴著濃郁的亞熱帶風光。
傣族竹樓有兩個優點。第壹,竹制建築可以防蚊、防潮、防野獸。二是建造竹樓的材料來源方便,就地取材,相對經濟。傣族建造竹屋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竹子和少量木材。大青竹是傣族的特產,竹屋屋頂覆蓋的茅草筏是用當地生長的茅草制成的,來源廣泛,經濟實惠。另外,蓋新房時,傣族人有全村互助的習慣。壹家蓋房子,全村出動,送草筏,送竹子,出勞力。所以傣族人蓋新房的速度非常快,壹棟竹樓只要壹天多就能完成。新房竣工時,全村人都去祝賀。深受傣族人民喜愛的民謠歌手贊哈甚至用自己的歌聲祝賀主人搬進新居。
隨著社會的發展,傣族竹樓的數量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變化在建築材料上,從幹欄竹樓到木結構、磚木結構、鋼混結構。然而,由於傣族人民對其傳統建築形式的熱愛,除了少數傣族房屋已改為現代建築外,大多數傣族房屋仍保持著幹柱式建築結構和形狀。
哈尼族的“養”與“養”
西雙版納的哈尼族都分布在山區和半山區,居住的房屋多為“幹欄”竹樓。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壹類叫“養”,壹類叫“養”。
哈尼族民居“雍坳”是壹種棚式建築,是壹種原始而古老的民居建築。這些房子大多建在斜坡上。蓋房子時,要在坡上挖壹個方形的梯田,然後在梯田外的坡上種上樹叉,在樹叉梯田的土臺之間墊上木頭,在離地約兩三尺高的陽臺上鋪上竹笆,然後在土臺和竹笆鋪成的“陽臺”上搭壹個房屋框架,蓋在草屋頂上。這與壹半地板和壹半竹籃建築形成了壹個內室。這種棚竹建築適合山區的氣候環境條件,即冬暖夏涼。在地板上做飯不僅方便,全家人還可以在鋪有竹笆的陽臺上躺在地板上,冬天可以保暖禦寒,夏天可以涼爽防潮。
因此,20世紀50年代以前,“雍考”是西雙版納哈尼族常見的民居建築。“葛勇”也是壹種“幹欄”建築,建築形制基本與傣族竹樓相似,壹層壹底。樓內住人,底層房間封閉,存放畜禽和雜物。房間全部用木板或竹柵欄分成兩面和三間房。裏面的房間被稱為“馬湧瓢”,這是壹個女性成員的房間,也作為廚房,有壹個壁爐做飯和取暖。外室名為“博羅蒼綠”,是男性成員的客廳,也兼作廳堂,內設火塘照明取暖。男女室有火坑,訪客按性別從男女室樓梯上樓。哈尼族的房屋除了“抱上”和“抱下”兩種建築形式外,還分為母房和子房。母親的房間是父母或負責的哥哥住的房子。這個母親的房間,哈尼語叫“牽馬”。有人稱之為大房,比卵巢還大。它不僅是父母的客廳,也是家庭用餐和招待客人的中心。在“馬湧”即子房附近建造相對較短的“幹籬笆”建築或平房,哈尼語稱之為“永紮”。“抱抱”是年輕人尋找配偶,組建小家庭的房子。等兒子長大了,再蓋新的蓋房,壹人壹間,無壹例外。父母在世時,兒子和兒媳住在卵巢裏,直到當家才從卵巢搬到母親的房間。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有互助建房的習俗。壹家蓋房子,全村幫忙。新房竣工時,要設宴招待客人,請歌手演唱,舉辦熱鬧的活動祝賀新房落成。
拉祜族的“底頁”
20世紀50年代初,居住在猛海縣偏遠山區的拉祜族沿著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的氏族社會形態生活,具體體現在母系氏族或母系、父系的大屋居住生活中。壹個家庭幾代人,幾十個人住在壹起,形成了獨特而典型的住宅形態。
所謂“底頁”,就是由母系或父系血緣群體組成的大家庭,在大“底頁”下還有壹個由夫妻組成的小家庭,稱為“底”。因此,由若幹“底頁”組成的村落是構成拉祜族社會的基本單位。
拉祜族分為拉祜族納(黑拉祜族)和拉祜族Xi(黃拉祜族)。兩個分支的外殼有些不同。拉祜西有三間平房,分臥室、廳堂、廚房,茅草屋頂。拉胡納住在壹棟幹欄建築裏,看起來像阿呆的竹樓,但相對簡單。
拉祜族納的竹制建築多以栗木、竹椽、草頂、竹籬代替墻壁。底層房間沒有圍墻,用來關畜禽,堆柴火雜物,住樓房。竹樓是壹座大長屋,高7至8米,寬約10米,長10米至20米,視每張“背頁”人數而定,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樓門開在大梁的左右兩側,有寬大的木梯,樓內有走廊。走廊壹側是客廳,有“底頁”(小家庭),每個房間都有壁爐,供小家庭做飯取暖。比如巴卡乃寨的家庭,以女主人和她的丈夫為中心,包括他們已婚的女兒、兒子和他們的孩子***101,組成了壹個“底頁”家庭。全家* * *住在壹棟幹柱公房,兩層,長23米,寬10米。房間分為9個隔間,房間內有9個火坑。這就清楚地說明,這個大屋裏的壹個“底頁”(宗族家族)是以9個火坑為單位的母系家族(“底谷”)。壹個大家庭靠父系生存下來。
拉祜族人有互相建房的好習慣。以前蓋房子,全村男女出動,男人站在椽子上,女人上山割草。當天開工,當天完工。晚上設宴慶祝新房,全村男女都跳蘆笙祝賀,壹邊喝酒壹邊灑水。
基諾大房子
由於基諾族的社會形態,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的過渡時期。因此,反映基諾族原始社會形態的家長制痕跡,在基諾族的民居形式中依然存在,大屋是壹種獨特的形式。比如基諾山巴亞的白臘車家,幾代人70人住在壹棟長30多米,寬10米的竹樓裏。除了主火坑,屋內還有三個小火坑,全家人在這裏做飯、吃飯、休息、開家庭會議。壁爐兩側是臥室,按年齡和婚姻順序排列。父母去世後可以依次轉移,* * *帶勞動* * *帶消耗。
另壹種是同壹個宗族幾代人住在壹個大竹樓裏,也有最年長的父系。但是每個小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經濟和務農的習慣,只是壹直被小家庭獨立消費。比如上世紀40年代,矢野就有10多套大套房。其中最大的長屋是穆拉標屋,28個小家庭,140多人。每個小家庭不僅有自己單獨的房間,而且有自己的壁爐,作為壹個單位從事生產和消費。大家庭只在節日和重要農時以及婚喪嫁娶時舉行傳統的集體活動。從居住形式上看,是* * *居住的原始習俗,但從生產生活消費上看,已經從集體所有制逐漸發展為家庭私有制。
基諾的大房子是幹圍樓,樓層很低,離地壹米左右。大房子的平面是長方形的,房子的梁柱是木結構的。墻壁是竹籬,屋頂是茅草搭成的稻草排。房間沒有窗戶,白天光線昏暗。每根梁柱都用四合扣固定,整個房間不需要釘子。房屋框架的椽子、草排用藤條、竹條紮緊。用材料蓋房子很方便。壹家蓋房子,全村男女幫扶,短時間就能蓋起大房子。
現在基諾族的宗室已經從基諾族的生活中永遠消失了。目前,省、州有關部門正在基諾族鄉八婆寨、巴卡小寨建立民族民俗旅遊景區和基諾族民俗生態村,正在緊鑼密鼓地恢復歷史原貌。在不久的將來,妳可以見證西雙版納基諾族的大房子和原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