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崇尚博愛、俠義的精神,哪裏有麻煩,只要是正義的,就施以援手,有“行俠仗義”的味道;
儒家:說到仁,這個“仁”範圍很廣。不僅僅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愛情,還包括為人處事和培養修養。為什麽這麽說?不能修身養性,怎麽去愛壹個人?儒家講愛情,所以說,先愛自己,再愛身邊的人,隨著能力的增長慢慢擴大愛的範圍。孔子待人接物的方式,最難得的壹點就是只問自己該不該做某件事,對自己能不能做到不抱幻想。就像他那個時代很動蕩,很難講道德,但還是支持他在六國間來回講學的做法。事實上,他也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無法改變社會風氣,而正是他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影響了中國成千上萬的千千後裔。
道家:我經常聽到最多的就是“無為而治”,被很多人誤解為什麽都不管,讓老百姓(對國家管理)自己去管。這對莊子和羅羅實在是不公平。什麽都不管怎麽會這麽合理?所謂“無為”,就是什麽都做,什麽都做。就是這個意思。妳怎麽能這麽說?也就是說,要想解決壹件事情,首先要想清楚它的來龍去脈,把解決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困難都想到。可以說所有可能的困難基本都想到了,在事情遇到這些困難之前就解決了。然後,讓事物“自行發展”。在外人看來,好像什麽都不關心這件事,就像發展壹樣。但大多數人看到的都是“忽略”事情的表面,只有在事情順利發展的表面之前,才為這件事情想了很多,做了很多準備。這就是所謂的“無為”,即無所不為。例如,我們的國學大師南先生,在談到舊的“無為”時,說了壹個例子。蓋樓的時候,本來只需要1000萬就能完全蓋出壹棟高質量的樓,但是上面的部門就是給了1000多萬,也許幾百萬,給總經理蓋樓,然後就讓他去了,什麽都不管。為什麽要這樣做,為什麽什麽都不敢管?壹千萬可以蓋壹棟樓,為什麽還要再多幾百萬?如果只給1000萬,負責人可能會偷工減料。人們總是這樣。他們想賺點錢,不然拿那點工資過不上好日子。所以考慮到這壹點,他們會給負責人多幾百萬的錢。至於負責人,我不敢偷工減料。畢竟人家給的錢多。貪了,樓的質量就差了,要追究責任。賺幾百萬不劃算,負責人會拿壹部分錢給下面的人,保證建築質量。上面部門壹扔錢,就睡得香了。呵呵,什麽都不做,這就是所謂的什麽都不在乎,只是外人不知道,在蓋樓之前,人們已經什麽都考慮到了,什麽都做了。我只能說這麽多。這也可以延伸到精神上的東西。
佛教徒:佛教徒講慈悲。在這裏,慈悲與儒家的“仁”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佛教的博大精深,不是壹般人所能接受的。佛教我只懂壹點,其他的就不知道了。我只知道佛教是壹種教育,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看起來像是宗教,不得不承認是宗教。佛教是用來教育人的,是佛的教育。所謂出家,拋棄紅塵壹切,無視壹切,視情況而定。家裏有了孩子,就出家不聞不問,把孩子留在家裏受苦。這也是不對的。佛陀不會接受這樣的人。佛陀說的是慈悲,不是愛。和儒家的“仁”是壹樣的,但是佛教包含的東西太多了,可以說不能作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來對待。佛教中沒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但它暗示了宇宙的真理。佛教的壹切都是“壹”,沒有區別,不像西方哲學“壹分為二”。所謂治國,沒有古今,沒有中外,就是這個道理。不要以為以前的皇帝比現在的好。只是佛教太深奧了,無意誇大佛教的價值。
常說儒家講入世,道家講出世,佛家講超越。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兼愛”就是反對壓迫人,主張把別人當自己,盡力幫助別人。“不攻”是反對非正義掠奪的戰爭。
孟子主張“仁政為民”,減少對人民的剝削。他還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道德觀念
莊子主張“道法自然”,認為自然是壹個整體,不可分割,不可破壞,人要與自然和諧發展。所以他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韓非子主張“法治”,加強中央集權,以嚴刑峻法鎮壓反抗,鞏固國家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