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繡花中,又以四大名繡為經典,四大名繡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繡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繡產地的不同,刺繡工藝品作為壹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繡之稱。
位列四大名繡之首的蘇繡,就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州各地工藝品的總稱。蘇繡主要由蘇州的平繡,雙面繡;常
<strong>蘇繡</strong> 州,丹陽,寶應的亂針繡;南通仿真繡;揚州的仿古繡;車臺的發繡組合而來。蘇繡的歷史源遠流長,最初,它實在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是在廣泛吸取顧繡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裏孕育出壹朵更為奇艷的鮮花。蘇繡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繡的仿畫繡、寫真繡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繡的技藝上,蘇繡大多以套針為主,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繡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 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壹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繡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產品湘繡是四大名繡之壹,具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湘繡起源於湖南民間刺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代,湖南地區的刺繡就有了壹定的發展,到了清朝,湘繡已遍及湖南廣大城鄉,處處可見“母友相傳,鄰親相授”的傳藝學藝的生動場面。湘繡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收了蘇繡和粵繡的精髓發展起來的。隨著湘繡產品生產和發展,刺繡藝人的辛勤和創造和壹些優秀的畫家參與,他們把中國畫中的許多優良傳統都移植到了刺繡上,充分發揮了多種針法的表現物品細膩,刻畫外形內質明確的特點,使湘繡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湘繡傳統題為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為多見。湘繡作品以國畫為題材,與繪畫相結合,具有構圖章法嚴謹,形象生動逼真,色差鮮明,質感強烈,形神皆備,遠觀氣勢宏偉,近看出神入化的效果。曾有“繡花花生香,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四大名繡之壹的粵繡,是指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繡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繡品。在藝術上,粵繡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繡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繡的另壹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繡,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繡,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臺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繡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四大名繡之壹的蜀繡,亦稱“川繡”,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繡。蜀繡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誌>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繡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繡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在當今的繡品中,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比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女演樂圖掛屏,雙面異色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都是蜀繡中的代表作。起源於川西民間的蜀繡,因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風格。蜀繡的技藝特點有線法平順光亮,針腳整齊,施針嚴謹,摻色柔和,虛實得體等,任何壹件蜀繡都淋漓地展示了這些獨到的技藝,據統計,蜀繡的針發種類,有壹百二十二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等。暈針用來表現繡物的質感,體現繡物的光,色,形,把繡物繡的惟妙惟肖。如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壯麗,花鳥的多姿,熊貓的憨態等等,都表現了不同的粗,細,軟,硬,松,散等質感。蜀繡繡法靈活,適應力強。壹般繡品都采用綢,緞,絹,紗,縐為面料,並根據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線各不相同。
此外還有顧繡。顧繡又名“露香園顧繡”,為明代顧氏的顧名世家族所創,是壹種聲名卓著的刺繡藝術技法和制品。
顧名世,松江人,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官至尚寶世丞。顧名世的長子顧江海有壹妾姓繆氏,善於絲繡,將精湛的技藝帶人顧家,於是世代相傳、遂成家法,以後顧氏後裔代代相傳、技藝絕倫,因此得名;又因為顧名世晚年修築園林“露香園”頤養天年,因此顧繡又稱為“露香園顧繡”。據傳顧氏繡法得自於皇宮內廷,顧繡的特點是:人針間不容發,擘絲纖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顧繡圖案題材,以山水、人物、花鳥為主。其中有名的顧繡巧匠有繆氏、韓希孟和顧蘭玉。 繆氏是顧名世的長子顧江海之妾,也是顧繡的創始人。她繡技很高,“所繡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韻”。 顧名世孫顧壽潛之妻韓希孟,擅長書畫、精於女紅,將顧繡技藝推向了極致,後人稱其繡品為“韓秀”或“韓媛繡”。 到了清代,顧名世的曾孫女顧蘭玉開設刺繡作坊,廣收徒弟,傳授顧繡技法。從此,吳地民間婦女爭相仿制。商人開設繡莊,收購繡品,顧繡之名蜚聲海內外。但是由於顧繡講究意境,須有相當美術根底,所以未能真正普及民間。此後顧繡就逐漸衰落幾至失傳。建國以後,由於對於傳統藝術加以重視,幾經努力,顧繡終於有所恢復。 目前收藏顧繡最多的是遼寧省博物館,其中印有“韓媛繡”、“韓氏女紅”的繡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館藏有韓希孟的<藻蝦圖>等四幅繡品。此外,江蘇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也收藏有傳世的顧繡,如《杏花村》、《山水三壽》等圖軸。
還有京繡,又名宮繡,它以雅結,精細,圖案秀麗,針法靈活,繡工精巧,形象逼真為主要特征。其選料精當貴重,
豪華富麗,不惜工本。京繡以在絨布上織繡為其獨到之處,在京繡作品中,壹針壹線無不浸透出帝王親貴的傾天權勢。京繡的最大特點是繡線配色鮮艷,其色彩與瓷器中的粉彩,相近。京繡講平,細,勻,光,甚至超過蘇繡。京繡在產品規格上,多種多樣,尤其是有些紋樣在其他繡品中是不準使用的,如龍袍等。京繡在圖案紋樣的運用上更講求豐富的吉祥喻意,繡面豐富充實,繡品上圖案都以吉祥八寶(寶珠,方勝,玉磐,犀角,古錢,珊瑚,銀錠,如意)八吉祥(輪,螺,傘,蓋,花,冠,魚,腸,因代有佛門色彩,也被成為佛家八寶),海水江崖(有灣立水,立水,立臥三江水,立臥五江水,全臥水)。京繡所用的主要顏色有黑,黃,紅,藍四色。黑為玄,黃為權,紅為喜,藍為貴。其代表繡品有皇家用品,清代官服補子,群仙祝壽,百子圖等。
漢繡主要流行於荊沙,武漢,洪湖壹帶,其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還參加了巴黎,華沙等國際展。漢繡,是以楚繡為基礎,融會南北諸家繡法之長,揉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它的用針有別於四大名繡,采用了壹套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扣的針法,以“平金夾繡”主要表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繡品可以以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現“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美學思想,呈現出渾厚,富麗的色彩。
隨著刺繡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繡,如亂針繡、束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精微繡、彩錦繡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繡,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繡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制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繡,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繡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